1、汉文帝曾两次下诏“除田租税之半”,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公元前167年,又宣布全部免去老百姓的田租,算赋也由过去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钱减至四十钱,徭役也由一年一服减至每三年服役一次。这些措施的目的是( )
A.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B.为攻打匈奴养精蓄锐
C.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D.确立重农抑商的国策
2、1875年2月,英国人马嘉理擅自带领英军闯人云南,因枪杀当地居民被民众反击打死。李鸿章处理该案时说:马嘉理未经中国同意,擅领军进中国内地,“不独有违条约,亦显悖万国公法。中国自主之国,岂容他国无故调兵入境?”可见,李鸿章在处理马嘉理案时( )
A.借国际法实行妥协退让
B.揭露了英国的侵略野心
C.竭力维护中国民众权益
D.已经具有近代外交意识
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 |
B |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 |
C |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 | 明代小说文学蓬勃发展 |
D | 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士大夫合译西方书籍 | 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
A.A
B.B
C.C
D.D
4、有学者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瓣花朵”模式说,中原为花心四邻为花瓣,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各文化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反映了中华文明( )
A.源远流长
B.多元一体
C.独具特色
D.生生不息
5、秦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北方经济总体上仍强于南方;但北重南轻的局面得到很大改变。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南北政权对峙与竞争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南方丰富的人力资源
D.江南经济的开发
6、“在庄园里,不仅有大批农奴从事农业生产,而且还有大批奴隶在手工作坊里劳动,他们包括面包匠、铁匠、鞋匠、旋盘匠、炮匠、木匠、酒工等.另外,还有渔夫、狩猎人等.”这说明庄园
A.分工比较细密
B.社会等级森严
C.商品交换频繁
D.实行政治独立
7、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8、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开始于
A.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9、以下材料可用于佐证宋代( )
朝代 | 事件 |
北宋 | 宋仁宗欲任命张尧佐(张贵妃的伯父)当宣徽使,御史中丞包拯极力反对,“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得收回成命。 |
南宋 | 光宗朝时,皇帝左右的近臣、私臣屡次向光宗请求“恩泽”,光宗总是说:“朕倒好说,只恐谢给事(宰相谢深甫)有不可耳!” |
A.君主权力的弱化
B.地方权力的加强
C.文官制度的特点
D.监察机制的完备
10、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政府进行的没收官僚资本、银元之战、土地改革运动,它们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恢复了国民经济
B.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完成了政权建设
D.开启了工业化道路
11、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政策,“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这一政策的施行(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
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12、下表为(1912年上海地区女性报刊一览表》(据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等整理)。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名称 | 宗旨 |
妇女时报 | 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智识 |
民国女报 | 开通女界,提倡女学,扶植女权,养成女子参与政治之智识 |
女铎报 | 为开通中国女界知识,补助学校不及起见……为女子德、智、体三育之扶助 |
女子共和日报 | 灌输女子政治及实业之思想 |
中华女报 | 发达女权 |
女权报 | 养成女子独立精神、提倡男女平权 |
女杖月报 | 发扬女子固有本能,恢复女子固有权利 |
A.女性报刊成为主流
B.新文化运动正兴起
C.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D.女性权利得到关注
13、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出社会的变化。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流行语( )
A.映射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走向
B.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
C.展现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变化历程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4、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设立之初,规划该局资本为100万两,先收50万两,分1000股,每股500两,并向社会公开招募。此外,该局还规定:购买股票者必须如实填写姓名和籍贯;股东出让股票时,也必须到招商局注册,并规定“不准让与洋人”。由此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A.体现了开放性与民族性兼备的特征
B.抑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
C.已突破传统“中体西用”的思想范畴
D.表明清政府已放弃抑商政策
15、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下列考古发现属于辽河流域的是( )
A.
B.
C.
D.
16、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未发生碰撞
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C.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17、据估算,中国古代人口从西汉末至南宋绍熙年间才实现翻番,历经近1200年;从南宋的1亿人到17世纪中叶增加50%用了450年的时间;18世纪前期至19世纪前期人口则增加160%~170%。清朝中期这一人口发展趋势( )
A.加剧了人地矛盾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推动了科技进步
D.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8、有学者论及中国古代某一群体,“他们都是由皇帝特恩钦点,可以出入于内廷,几乎天天都得见‘天颜'、聆听‘纶音刀',与皇帝商讨政务,备受皇帝的宠信和重用,以致人人侧目”。这一群体是( )
A.枢密使
B.内阁大学士
C.军机大臣
D.总督
19、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致知在格物”。对朱熹的“理”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则
B.在社会中体现为儒家的伦理纲常
C.通过内心的体验而被发现和践行
D.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
20、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比为58%,妻子为汉人的占比近70%。这说明了元朝( )
A.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21、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从战争开始时的120万人发展到280万人,其中野战军149万人;国民党军队由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下降为365万人,可用于一线的兵力仅198万人。在此之后,人民解放军( )
A.发动了三大战役
B.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启动了土地改革
D.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22、“即便是主张废科举的人士,到后来才发现科举制的废止,等于将维系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政治根基突然铲除。”据此判断科举制的废除( )
A.意味着儒家地位的颠覆
B.导致当时社会急剧动荡
C.为辛亥革命开辟了道路
D.导致了传统社会的消亡
23、民国初年,政府采取的一些鼓励垦荒的措施,刺激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农场在辛亥革命前垦殖公司的基础上边有了扩展。1912年,全国有农垦公司59家,资本为286万元;至1919年增加到100家,资本为1244万余元。这些新式农场的出现( )
A.有利于冲破封建制度对农村经济的桎梏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D.得益于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善
24、汉和帝时期,窦太后临朝,其兄弟窦宪、窦景等,并居机要,掌握实权。窦氏一门富贵,其子弟亲戚无不飞黄腾达。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帝年幼无知,未能掌握实权
B.太后独揽大权,实行专制统治
C.外戚势力膨胀,皇权受到威胁
D.当朝政治腐败,外戚势力抬头
25、与此同时,群众性的________斗争此起彼伏,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________、________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________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________、________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26、________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7、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________”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________保路运动。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________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________。推________为都督。
(4)影响: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8、1927年秋,_______国民政府与_______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______________专制统治的确立。
29、公元前后,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双方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30、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是_____________、蒙巴萨和_____________等。
31、不同的统治方式
请将下列古代文明区域与其早期曾出现的通知方式一一对应(请填写表中数字)
古代文明区域 | 统治方式 |
A.两河流域 | ①法老至上 |
B.古代埃及 | ②君主专制 |
C.古代印度 | ③城邦制度 |
D.古代希腊 | ④种姓制度 |
E.中国商朝 | ⑤内外服制度 |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
32、________是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重大战斗。北洋水师在战斗中全军覆没。
33、________年,元朝爆发________起义,起义迅速波及全国大部分地区
34、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________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胜转衰
35、思考点2
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6、秦朝统一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37、宋元时期大城市繁荣的例子?
38、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代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一近代屈辱外交篇
条约 | 影响 |
《南京条约》 | “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
A | 中国面临被“瓜分”的民族危机,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
B |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
展示二现代独立自主篇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展示三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握手”篇
请回答:
(1)据展示一,在材料中的AB处填入相应的条约名称。
(2)据展示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声音”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是如何体现的?
(3)图1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它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4)图2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39、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