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是历史学家朱偰的一段日记:“1948年8月3日,我到南京中央商场买了蚊帐一顶,凉席一条,价1290元。8月23日,我在上海购茶叶1斤,付80万元;购毛巾袋一件,付120万元。”这篇日记可佐证 ( )
A.游击区的经济混乱
B.日占区的经济掠夺
C.解放区的经济艰难
D.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2、唐承隋制,以三省的长官共议国政。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壅滞,常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翰林学士被称为“内相”。这一变化说明,唐朝( )
A.三省体制遭到彻底破坏
B.君主集权趋势日趋明显
C.中央行政效率不断提升
D.设中朝以架空宰相权力
3、黔西州在明代属于水西土司管辖,其行政范围内生活的几乎全是当地苗民。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后“客民”开始进入该地区,到乾隆时期,该地区的汉族人口总数已达129585人,而当地苗民总人口为45263人。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是( )
A.清政府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
B.高产农作物品种从美洲引进
C.中原人口增加激化人地矛盾
D.设立理藩院缓和了民族矛盾
4、签订《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A.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
5、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其行政设置与内地划一的同时,其他的管理体制也仿内地一并推行。据此可知清政府( )
A.旨在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C.此举激化了民族矛盾
D.说明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贯彻
6、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最主要的标志是( )
A.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建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D.井田制的实施
7、唐初,中央设中书、门下和尚书为最高政府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中书取旨,门一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的原则。这一制度设计反映出唐初( )
A.重视权力制约
B.丞相严重威胁皇权
C.中枢机构异变
D.中书省的地位显赫
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农丞孔仅和大盐铁商人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挑选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汉武帝此举( )
A.意在提高商人的地位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D.使商人掌握经济命脉
9、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专门颁发诏令,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皇帝的禁军“神策军”连提拔将领都以球艺高低来决定。除了武士酷爱马球运动外,新科进士及第后,也会在长安月灯阁打马球庆贺。在宫廷、军队盛行马球的影响下,一些宫女及富家女子也以驴代马,挥杖击球。这说明唐朝( )
A.时代气息豪迈奔放
B.休闲体育受到百姓推崇
C.朝廷倡导重文抑武
D.因马球运动而走向衰落
10、1141年,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订立和议。规定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其称臣,每年向其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该政权( )
A.建立者与鲜卑同源
B.推行南北面官制
C.曾出现“大定之治”
D.都城在宁夏一带
11、公元前221年,嬴政令丞相、御史向天下颁布诏书,下面为其内容节选。由此可知,该诏书的颁布旨在( )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已而倍约,与赵、魏合从畔(叛)秦,故兴兵诛之,虏其王……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令荆轲为贼,兵吏诛,灭其国。齐王用后胜计,绝秦使,欲为乱,兵吏诛,虏其王,平齐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
A.建构大一统政权的合法性
B.揭露东方六国为战争的祸首
C.树立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
D.借助宗法神权稳定社会秩序
12、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
A.钳制了人们思想
B.巩固了政治统一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14、顾炎武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造成的恶果进行了猛烈批判,他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在当时起到了转变一代学风的作用。这反映了他( )
A.抨击正统思想
B.倡导经世致用学风
C.否定君主制度
D.强调自由平等原则
15、郑观应认为,清政府应师法“泰西税法”,对于出口货物,“税宜从轻”“以广去路”;对于进口货物,则“一律加征”,通过“重税以遏来源”。这表明郑观应( )
A.重视关税,保护民族经济
B.否定了传统经济思想
C.推动闭关锁国政策开始瓦解
D.揭示了国内市场广阔
16、有学者指出,商代法律是在继承夏代“奉天罚罪”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根据“天”和“神”的 名义制定的,统治者对人的处罚都特别强调鬼神和上帝的意思。据此可知,商代
A.沿袭了夏代的官僚体制
B.政治领域神权色彩较浓厚
C.民众普遍崇信天神意志
D.统治者借助神权实现集权
1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
A.南京
B.上海
C.天津
D.广州
18、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的特权的双重斗争。”据此可知,与材料相符的课题研究是( )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
D.国共两党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9、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元朝地理方位示意图。下列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对应正确的是( )
A.①由宣政院管理
B.②设西域都护府
C.③派遣驻藏大臣
D.④设澎湖巡检司
20、进入20世纪70年代,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或建交,在双方签订的和平友好条约或发表的联合声明中,都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间持久的和平友好关系。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使中国外交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B.冲破了美国对中国外交的孤立
C.开始使中国外交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
D.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最好方式
21、下图所示为某老师在教学中使用的示意图。该图体现的学习主题是( )
A.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B.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C.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
D.渡江战役胜利进军
22、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并从澳门购买西洋火炮加强战备。这体现出,林则徐( )
A.认识到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根源
B.对朝廷愚昧与封闭的憎恶
C.致力唤醒国人救亡图存的意识
D.主张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
23、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回忆:“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村里所有人都说:你去了只管选毛主席!当时最大的任务是实现父老乡亲们的殷切嘱托:一定要把毛主席选上!”申纪兰的这段经历,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 )
A.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优越性
B.人大制度的人民民主原则
C.人大制度的社会主义原则
D.女性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
24、下表是唐代部分出身可考的地方官员司法参军与司户参军的来源统计,据表可知唐代选官( )
出身 | 科举 | 门荫(凭借祖先功勋循例做官) | 其他 | 总计 |
司法参军 | 65人 | 47人 | 9人 | 121人 |
53.7% | 38.9% | 7.4% | 100% | |
司户参军 | 24人 | 39人 | 13人 | 76人 |
32% | 51% | 17% | 100% |
A.科举出身占绝对主导
B.方式上的多元化倾向
C.仍为门阀士族所垄断
D.立足于强化中央集权
25、国民党因其不能解决中国社会的_______,不能应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不能代表_______的切身利益,从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_______。
26、________军队趁机侵占中国________
27、辽:先后创制________、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28、政治独裁:1946年11~12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的《________》,是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的装饰品,进一步暴露了国民党当局坚持________的真面目。
29、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倡导________,支持________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中东和平进程等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0、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 _____ 年7月23日。
(2)代表:毛泽东、_____ 、李达等13人
(3)地点: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_____ 南湖一艘游船上。
(4)内容
①确定了党的名称:“_____ ”。
②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_____ 。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 _____ 任书记。
31、后方大迁移——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抗战时期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军事技术水平都落后于日本。东部沿海工业大学、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规模向________大后方迁移,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和精神基础。
32、拉开宗教改革序幕的是_________(人物)。他认为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________,而不是靠烦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_________;主张建立独立的_________教会和廉俭教会。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幕——“________”
时间:1895年
人物:在京官员,各省举人,________、梁启超等人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意义:揭开了________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4、_______年3月,国民党军队发动对_______解放区和_______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_______和_______主动撤出_______,转战_______。
(2)_______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_______、_______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_______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华东野战军在_______、_______指挥下在山东_______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_______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5、史学
(1)《史记》出现的时间、作者、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2)《汉书》出现的时间、作者和地位是怎样的?
36、少数民族封建化的主要表现。
37、三省六部制职权及影响
38、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之为什么?
39、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