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说,自1842年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形成了特有现象: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入中国的数额整体来说却停滞不变。这一局面( )
A.反映了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
B.表明中国的传统经济继续引领世界
C.体现了自然经济主导下中国市场特色
D.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出超地位
2、如图是1981年底,在深圳蛇口工业区最显眼的地方树立起的标语牌,这体现了( )
A.市场经济的巨大威力
B.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
C.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D.重商主义思想盛行
3、为了扩大维新的舆论宣传,根据康有为的授意,梁启超写了《戊戌政变记》-书。书中所记是一段刚刚发生过的历史,康梁都是当事人。梁启超本人事后并不讳言:“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这一现象表明( )
A.史学研究的主题会因政治形势而转换
B.当事人的记述具有不可争辩的真实性
C.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应采用辩证分析法
D.史学研究要有质疑精神并需去伪存真
4、“所谓抗日战争的起点,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的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也是一个从小到大,由局部地区抗战逐渐发展到全国性抗战的历史过程。”据此观点,“抗日战争的起点”是( )
A.1931年,东北
B.1932年,上海
C.1935年,华北
D.1937年,北平
5、下图为建国初期不同年份全国高校院系结构比例图。1953年的调整旨在适应
A.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D.“双百方针”的要求
6、明中期以后,三司权力向巡抚转移,巡抚衙门成为实际上的省级权力机构,三司为其下属;但万历重修《大明会典》及清修《明史》,均因巡抚挂衔都察院而将巡抚列在都察院下。这客观上反映了( )
A.巡抚已然完全摆脱临时差遣的性质
B.巡抚职权在法律上与事实上的矛盾
C.三司并立不利发挥巡抚应有的效能
D.巡抚设置仅仅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
7、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
A.南方政权林立
B.统一条件成熟
C.民族交融加深
D.经济得到恢复
8、《东都事略》是南宋史家所写的北宋历史。该书的目录后有一个“牌记”,上面写着两行字: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这一现象说明( )
A.北宋私人刻书发达
B.江南一带文化昌盛
C.南宋私人著史普遍
D.文人已有版权意识
9、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 )
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壮大地方割据势力
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增强皇室的凝聚力
10、夏商周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这一变化( )
A.消除了华夷有别观念
B.反映了华夏认同增强
C.导致了诸侯争战频发
D.旨在对抗秦国的进攻
11、下图中的资料可用于说明,东晋初年( )
●及帝(晋元帝司马睿)登尊号,百官陪列,命导(王导)升御床共坐。导固辞,至于三四,曰:“若太阳下同万物,苍生何由仰照。” ●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 |
A.贵族世袭特权
B.士族逐渐崛起
C.门阀势力显赫
D.统治根基不稳
12、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C.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D.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13、董必武在《南湖题诗》中写道:“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 )
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定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4、有学者认为,东吴时南方地区已出现“再熟之稻”,东晋后又出现“三熟之稻”……双季稻与三季稻的出现,主要是利用南方炎热的气温、充沛的日照和雨水,同时也需要栽培技术与之配套。由此可见,该学者强调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 )
A.自然条件优越
B.优良品种引进
C.北方人民南迁
D.社会相对稳定
15、1914~1918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春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停止对华商品倾销
B.国内小农经济的自我修复
C.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D.民众“爱国心”的积极影响
16、法家思想是国家主义的,以君王和国家为视角;墨家思想是实用主义的,以平民为视角。由此可知,法家和墨家( )
A.崇尚以人为本
B.治国理念趋同
C.主张家国同构
D.阶级立场不同
17、1894年创立兴中会时,孙中山宣传革命任务是消除满洲对人们的统治,推翻他们对于汉族人民的管辖。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意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该变化反映了( )
A.自由平等的实现
B.社会性质的嬗变
C.民主革命的转型
D.民族观念的进步
18、观察下图,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体现强化六部职权的诉求
B.以提高中央行政效率为出发点
C.有利于防范权臣专权乱政
D.为内阁成为法定中央政府奠基
19、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维新志士,主张变革政治,宣传维新思想,抨击封建思想文化。这一事件史称(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清末“新政”
D.民国宪政
20、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 )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
21、唐代新科进士发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的杏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繁华热烈,不胜言状,时人称为“曲江宴”或“杏园春宴”,后遂用为咏进士及第之典。关于材料中选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唐太宗时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②选拔人才主要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
③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八一南昌起义之后,部队开始南下,起初起义领导人“不知道分散出去争取群众,武装群众”。朱德后来回忆,自起义部队进入湘南后,开始和“湖南的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湘南起义发动了群众,这个方向是对的”。这表明,南昌起义后部队南下湘南的行动( )
A.动员了农民积极参与国民革命
B.有利于推动中国革命的发展
C.开辟了农村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D.完成了中共军事战略的转移
23、下图所示为米谷的漫画《眼睛一眨,母鸡变鸭》,黑布上虽写着民主,可不知道主席台上的人手在布下捣鼓什么。它所反映的内容( )
《眼睛一眨,母鸡变鸭》1946年
A.延缓了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
B.粉饰了国民党政府的专制独裁统治
C.揭露了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面目
D.表达了人们建立民主政权的愿望
24、《瀛寰志略》出版后,在朝的统治者、满汉官员、理学家、社会士绅,无不为《瀛寰志略》所展示的世界所惊诧,无不为大清帝国只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天下之尊”的事实所震骇。《瀛寰志略》的发行( )
A.引导传统地理观的变革
B.推动各阶层力量的联合御敌
C.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25、____设置中外朝制制度
26、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________的局面。
27、军事斗争
①游击战:上海太原失手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展________。敌后战场采取地道战、地雷战、夜袭战、麻雀战等战法,打击日本。敌后战场的开辟,战略上配合了________作战,牵制了在华日军一半儿以上的兵力
②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________领导下发动百团大战,摧毁大量敌人据点,缴获大批枪炮物资,打破日军的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28、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________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_方面。随即,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________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________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29、北平和谈
(1)背景: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________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
(2)举行:1949年4月,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国民政府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3)结果:国民党最终拒绝在双方代表达成的《________》上签字,谈判破裂
30、沿海危机
(1)东南沿海的“倭患”
①背景:明朝前期,朝廷严禁海外贸易,走私活动猖獗,________盛行。
②举措:明廷派________等人平倭,戚家军。
台州九战九捷,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________合作重创倭寇。
③结果: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欧洲殖民扩张与争夺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________,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
②表现:
澳门:16世纪中叶,________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台湾: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________的南部和北部。
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________。
31、约__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________。禹死后,其子启即位,________代替了________。________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32、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________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33、中国积极促进________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34、蒙古
(1)________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________蒙古文。
(2)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________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________汉语的最早尝试。
35、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起源地。
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36、正面战场抗战的重要战役发生的时空?意义?
3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谬力本业,耕织致票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宰相杜范认为:“凡废置予夺,(君主)一切以宰执熟议其可否,而后见之施行。如有未当,给、含得以缴驳,台、谏得以论奏。是以天下为天下,不以一己为天下,虽万世不易可也。”……富弼对宋神宗言:“内外事多陛下亲批,虽事事皆是,亦非为君之道。况事有不中,咎将谁执?必致请属交走,货贿公行,此致乱之道,何太平之敢望!”
——程民生《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放在擅专威福。”敌而废相。对此,黄宗羲评价道:“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回答:
(1)材料一中秦国变法主要作了哪些规定?根据材料试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根据材料二,概述杜范、富弼的共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制约相权,宋代采取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评析黄宗義的主张。
39、请回答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性质是什么?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