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匈奴族和羯族自认为是夏朝的后裔,鲜卑族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羌族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说明( )
A.中华民族统一大势已开始出现
B.胡汉祖先本是相同
C.各族政权力图确立其正统地位
D.贸易加强边境交融
2、纵观中国历史,隋朝和秦朝虽相距八百余年,但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对其相似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创了专制集权体制
B.创新了国家治理机制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D.确立了古代主流思想
3、1946年8月,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次谈话的背景是( )
A.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
B.千里跃进大别山
C.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D.孟良崮战役胜利
4、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这表明当时( )
A.人地矛盾日益尖锐
B.战乱破坏农业生产
C.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D.赋税制度亟待改革
5、1907年,学部上清廷的奏折说:“倘使女教不立,妇德不修,则是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不能训子……此先圣先王化民成俗所由,必以学为先务也。”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汤化龙说:“余对于女子教育之方针,则务在使其将来足为贤妻良母,可以维持家庭而已。”这主要反映了( )
A.妇女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B.历届政府重视家庭教育
C.近代教育转型之路艰难
D.西方思想冲击传统观念
6、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
7、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
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
8、邮票蕴含着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某纪念邮票选取了一面党旗、一艘红船和一座住宅建筑作为邮票的主要图案。该邮票所纪念的历史事件其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不断走向成熟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9、如图为唐代岭南道怀集县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府折纳上缴给朝廷的银饼。由此推知,当时( )
A.货币地租推行范围扩大
B.百姓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C.农民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地方官员赋税征收规范
10、1927年,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提出了“(党)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明确要求“每连建设一个支部,每班建设一个小组,这是红军中党的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据此可知,上述思想和原则( )
A.有利于建立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加强了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建设
D.为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11、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由《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等十个曲目组成的大型音乐作品是( )
A.《梁祝》
B.《黄河大合唱》
C.《长征组歌》
D.《红旗颂》
12、有学者认为:中国曾经开始了以“孔子改制”为舆论准备而以学习“西法”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运动。但是,“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此种体制下的既得利益集团不容改革。他们的倒行逆施不仅断送了体制革新的一次机会,而且直接导致了庚子国难。这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
13、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废分封制
B.设中书省
C.废除宰相
D.置军机处
14、1946年,一位美国作家写道:欧洲已被缩小了……正缓缓进入一个新的冰河时期。“缩小”主要是指( )
A.美苏在欧洲不断扩张势力
B.欧洲的殖民体系崩溃
C.欧洲逐渐走向联合
D.欧洲内部的矛盾加剧
15、距今约4500-4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遗址,于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址包括古城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分等级同时期的墓地(含祭坛)等。据此可推知,当时该文明区域( )
A.开始走向聚族而居
B.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
C.王权摆脱神权束缚
D.体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16、东晋南朝时期,政府在南渡而来的侨居的人口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郡、县,如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在今南京江乘县境内设立南琅琊郡,刘宋时期设立的南徐州、南豫州等。这一举措( )
A.导致士族门阀势力兴起
B.表明国家重新归于统一
C.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D.有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
17、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
18、下图是1913年—1921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状况信息,导致该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B.西方列强忙于一战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南京国民政府推动
19、汉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融汇了大量少数民族成分。史家胡三省说:“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下列史事与材料观点不一致的是( )
A.西晋琅琊王司马睿重建晋朝
B.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
C.李唐皇室与鲜卑独孤氏联姻
D.诗人白居易为西域族人后裔
20、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主要外贸商品需从江南、湖广、福建等地区运往广州,赖此为生的苦力、商贩、货船、旅店达上百万之众。五口通商之后,外贸商品可就近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等地出洋,广州渐形衰落,失业人口剧增。由此可知( )
A.大规模社会运动发生风险增加
B.鸦片战争迫使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C.外贸中心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
D.五口通商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变革
21、康有为在自编年谱中说,早在1881年道经上海,初见租界之繁盛,深有感触,以为“西人治术之有本”,于是大购西书而归,“自是大讲西学,始尽释故见”。这表明康有为( )
A.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先进
B.认为开设学堂是救亡图存根本
C.为开展百日维新立传造势
D.颠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2、下表所示为部分近现代学者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据此可知,这些学者均认为义和团运动( )
学者 | 看法 |
荣孟源 | 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均粮、抗税、这就是反封建,一般说农民反封建也就如此 |
丁名楠 |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义和团主要是反帝,同时也附带反封建 |
威其章 | 义和团的“均根济贫”与历代农民起义一样带有反封建剥削的性质 |
A.运动规模相对较大
B.以打击侵略势力为主
C.具有反封建的性质
D.与传统农民起义无异
23、如表所示是王安石变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知,这些措施( )
青苗法 | 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收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
募役法 |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民户,则按贫富等级交纳一定数量的钱,称为免役钱。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
A.强化了社会管控
B.增加了政府收入
C.实现了富国强兵
D.抑制了土地兼并
2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军机处并无特出之首长,亦无权向各部及各督抚直接发布命令。盖军机处仍不过为清王室一御用机关,不得目之为政府中之最高枢机。由此可知,军机处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完善了中枢机构
D.强化了君主专制
25、战略反攻: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解放军千里跃进___,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26、________年,鞑靼首领_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7、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_______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28、________、________被迫逃亡海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
29、在这种背景下,_______年8月,_______接连三次电邀_______到_______举行和平谈判。
30、国民革命运动——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
(1)国民政府成立:_____年在______成立,国民政府建立了___________,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2)北伐战争:①1926年7月正式出师。
②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目标——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④结果——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________,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31、对外开放
(1)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________,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2)1984年,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1985年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
(2)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3)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________战略,后来发展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4)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__,使中国更深层地参与经济________进程。
32、内乱局面引起老一辈革命家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严重忧虑和愤怒。他们对________等人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但遭到了压制和打击
33、将下列制度、政策或事件填入勾之相应的时代(填括号)
A推行均输平准 B党锢之祸 C设立中朝 D设置安西都护府
E增强尚书台作用 F实行两税法
西汉____东汉____唐朝_____________
34、宗法制的特点是____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发展的时期。首先,民族统一、改革和革命运动的浪潮席卷欧洲和北美洲,资产阶级从此掌握了政权,加速了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其次,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亚、非、拉美诸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原因。指出亚非拉地区在这一世界市场体系中所处的境况
36、宋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7、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时,采取过很多措施。按照下表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并完成该表。
A.征伐匈奴 B.西域都护府 C.宋辽夏金政权对峙 D.文成公主进藏 E.榷场
F.澎湖巡检司 G.昭君出塞 H.宣政院 I.开通丝绸之路 J.驻藏大臣
民族融合的方式 | 措施 | |
(1)战争 |
|
|
(2)和亲 |
|
|
(3)机构 |
|
|
(4)互市 |
|
|
(5)共治 |
|
|
38、经过一百多年的工业化探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舞台。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民国初期,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推动其发展的外因是什么?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促使其发展的政策因素是什么?
(2)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党和政府在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分别有什么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主要措施是什么?
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指的是什么?
39、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诸多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