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各经济类型面粉生产量的发展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 1913年 | 1921年 | |
面粉总产量合计(千包) | 213642.03 | 247197.28 | |
商用面粉 | 总量(%) | 45.64 | 45.15 |
机器产品(%) | 10.24 | 19.49 | |
土磨坊产品(%) | 35.40 | 25.66 | |
自用面粉(%) | 54.36 | 54.85 |
A.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前景良好
B.机器面粉业的竞争力差
C.一战时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D.近代工业在艰难中发展
2、桑海帝国的统治者把帝国分成十个省,各省均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同时还指定一些长官负责全国各个方面的行政管理。这表明当时的桑海帝国
A.君主专制强化
B.城市治理先进
C.中央集权确立
D.政治秩序稳定
3、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商朝的文字并非主要刻在甲骨上,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在竹简或者木牍上。因为殷墟的少量甲骨卜辞和玉器上,都发现过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表明( )
A.只有发现新史料才能破解历史难题
B.历史解释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影响
C.出土文献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
D.考古发掘推动历史认识的不断深入
4、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生齿日益繁,气象日益隘,黄河日益为患”的情况,主张在新疆建行省,利用那里的闲旷土地,组织“京师游食非土著之民”以及各地愿意应募的百姓和“江西、福建两省种烟草之奸民”,前往“以耕以牧,得长其子孙”。这表明龚自珍主张( )
A.增进南北方经济交流
B.垦荒拓耕解决人地矛盾
C.强化新疆的国防地位
D.发展农业维护疆域完整
5、北宋绘画具有写实主义风格,代表作如《清明上河图》。艺术史家解释:北宋画家细致观察岩石表面的纹路,花鸟造型及河中船只结构,显示当时画家对于视觉世界有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这在当时的思潮中的思想根源是( )
A.古文运动,回归文以载道传统
B.道家流行,宣扬道法自然
C.佛教本土化,主张明心见性说
D.理学兴起,提倡格物致知
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虎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形。其产生的影响是( )
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
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况
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难移
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融
7、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 )
A.南京
B.上海
C.天津
D.广州
8、1979年,邓小平说∶"我们始终考虑到台湾的特殊地位,不改变那里的社会制度,不影响那里人民的生活水平,甚至作为一个地方政府可以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拥有自卫武装力量。当然不能有两个中国,也不能有一个半中国。"材料表明邓小平
A.允许台湾保持独立
B.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
C.维持两岸关系现状
D.萌发"一国两制"思想
9、20世纪30年代,福建龙岩县流传着一首民谣:“阿婆苦了几十年,军队来后分了田……香糯酿酒美又甜,酒甜难比有了田;酒甜只能甜一时,有田就能甜年年。”这首民谣的传播(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
B.有利于中共土地革命的开展
C.宣传了减租减息的政策
D.有助于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10、商鞅变法规定,贵族无军功者要降低待遇,平民可因军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数量的田宅、奴隶。该规定( )
A.打击了封建的地主阶级
B.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C.革除了落后的社会风俗
D.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
11、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为世官制。春秋后期孔子提出:如果让他选择人才,他会优先选用学好了礼乐的出身下层的“野人”,而非不通礼乐的出身高贵的所谓“君子”。孔子的这一主张( )
A.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B.强调反对贵族政治
C.凸显出礼乐制度的选官功能
D.意在优化官僚政治
12、唐代新科进士发榜后,皇帝赐宴游赏于曲江池的杏园(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其繁华热烈,不胜言状,时人称为“曲江宴”或“杏园春宴”,后遂用为咏进士及第之典。关于材料中选官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唐太宗时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 ②选拔人才主要看重家世、道德和才能
③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④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殿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形成了京剧,并且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
A.吸取借鉴了全国各戏剧精华
B.根植于宋元话本等文化传统
C.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产物
D.缘于满洲贵族汉语水平提高
1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1853年冬,太平天国制定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
C.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D.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5、陈独秀在1918年《新青年》中称义和团是“怪物”,在1924年《向导》中说义和团排外的原因是“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从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评价可知( )
A.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认识
B.口述史料必须与学术研究结合
C.多种史料互证可确认历史事实
D.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
16、如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严密
17、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经济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围绕“耕战”目标,推行重农政策,强化国家经济汲取力与社会动员力。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
A.意图保护农民利益
B.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C.旨在实现富国强兵
D.着眼于改变经济结构
18、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法治”入宪前后的十多年,一系列规范国家治理和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中国第一次确立“民告官”制度的《行政诉讼法》等体现时代要求的一大批法律,都是在这个时期制定和实施的。这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 )
A.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B.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使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
D.体现了法治建设艰难历程
19、下图是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柱状图。它突出( )
A.节妇烈女数量大量增加
B.程朱理学的发展和传播
C.唐朝比宋朝更开放包容
D.男尊女卑夫为妻纲观念
20、1950年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上述变化反映了( )
A.经济体制转型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B.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取得重大进步
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大成果
D.国家愈加重视经济结构均衡发展
21、鸦片战争后,魏源编撰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姚莹则考察西南地区,并撰写《康纪行》,提出要加强“边海之防”“欲吾中国稍习夷事,以求抚驭之方耳”。这反映出当时( )
A.“中体西用”理念渐成社会主流
B.传统华夷观念已得到扭转
C.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的嬗变
D.近代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
22、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的,这才成立了党”。由此可知( )
A.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B.《新青年》对中共的影响重大
C.五四运动揭开革命新篇章
D.陈独秀领导了中国近代革命
23、东晋南朝时期,谱牒(研究家谱门第)之学大兴,出现了贾氏、王氏等专门研习谱学的世家以及《百家谱》《十八州士族谱》一类专著。朝廷专设“谱局”以修订和保管谱牒;精通谱学的人,才能在吏部做官。这一现象( )
A.是士族政治的突出反映
B.为朝廷征派赋役提供便利
C.推动九品中正制的形成
D.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24、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后,大批商人失去营利途径,只能“以末求财,以本守之”,甚至弃商返本。这反映出盐铁官营政策( )
A.实现了“与民休息”
B.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C.解决了“王国问题”
D.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
25、民族分化政策“________”。
(1)目的: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
(2)内容:
等级 | 名称 | 民族 |
第一等 | 蒙古人 | 蒙古族 |
第二等 | 色目人 | 包括原西夏人、畏兀儿人、回回人等 |
第三等 | 汉人 | 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 |
第四等 | 南人 |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 |
(3)结果: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________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加速的元朝的灭亡。
26、秦唐帝国中央集权制度
(1)完成下列空格
(2)从秦到唐的中央集权示意图之,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3)君权和相权始终是中国历代王朝的一对主要面矛盾,其他朝代还有哪些削弱相权之措施?
27、边疆危机
(1)1864年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入侵,占领________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占领________。左宗棠奉命平乱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________,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2)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当地居民在台湾军务大臣________的领导下,多次击退法军。1885年3月老将冯子材率众取得________。1885年中法签订《________》承认法国占领越南。1885年________,清政府强化了对台湾的管辖。
28、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________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________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________
29、原因:1930—1933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动四次大规模的围剿,都被红军打退。1933年9月________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30、________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1)孙中山是________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的________教育。
(2)________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___年11月在________组织________,走上了________道路。
(3)________年8月20日,孙中山与________等人在日本________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________被推举为总理。
(4)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__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__”。
(5)________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6)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________起义。
A.以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B.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__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1、经济危机
(1)表现
①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财政经济逐渐陷入崩溃的境地。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导致恶性的________,物价飞涨
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民不聊生。
(2)后果:国民党在人民中的信誉一落千丈。
32、建国大业
请将表中左侧的“重大举措”与右侧的“历史意义”相匹配(请填写表中数字)
重大举措 | 历史意义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①结束连续十几年物价飞涨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
B.土地改革 | ②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
C.“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 ③基本上实现了生产关系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
D.三大改造 | ④使农民从分拣土地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中国实现工业化扫清障碍 |
E.抗美援朝 | ⑤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
F.《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⑥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
G.亚非会议 | ⑦中国首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
H.日内瓦会议 | ⑧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
A. ________ B. ___________ C. __________ D. ___________
E._________ F. ___________ G.___________ H. ____________
3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_____________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_____________ ,构成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34、蒙古人: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瓦拉,瓦剌还曾经俘虏了明英宗。1517年,鞑靼首领_______与明朝订立和约,接受明朝册封。______________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_____________
35、三省六部制职权及影响
36、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请回答:
(1)近代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下,进行了哪些不屈不挠的斗争?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你认为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①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找到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②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哪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伟大意义?
37、新中国成立后,在外交领域取得重大成就,请回答:
(1)面对两大阵营尖锐对立的形势,新中国采取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方针是什么?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政策不断走向成熟,其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哪次会议表明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国际重要会议?
(3)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打开建国以来的外交僵局,说出70年代前期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三项重大外交成就。
(4)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什么政策?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海织袜厂的工人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劳动12小时,任务重时,必须劳动14小时甚至16小时,而工人每月拿到的工资只能买三十升糙米,其实,这三十升糙米的价钱,只要工人每天劳动2小时就可以创造出来。
(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基础是什么?
(2)资本家是如何发财致富的?
(3)为什么说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具有隐蔽性?
39、(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总体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提供巨额科研经费,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宇航工业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材料二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20世纪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多项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介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及其取得的共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