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至西汉早期,很多墓葬的装饰艺术主要来源于先秦时期的神话故事。西汉末期,这类艺术创作的重点更多表现在儒家伦理价值方面。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社会观念的开放
B.法家思想已经被摒弃
C.儒学影响的提升
D.汉代艺术缺乏创造性
2、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但英、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这一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 )
A.二次革命的爆发
B.护国运动的开展
C.五四运动的爆发
D.国民革命的高涨
3、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均以“旧式水师”抗御西方列强的入侵,没有进行过一次像样的海战。而到甲午中日战争时,中国与日军发生了诸如黄海大战这样大规模的海战。这一变化( )
A.改变了中国“弱国”形象
B.有力地捍卫了中国的海疆
C.体现了维新新政的成效
D.得益于“师夷长技”的开展
4、下图是 1885年英国画家创作的漫画。图中左边的“妇女”象征英国,右边肥胖的“男孩”象征德国。“男孩”餐盘中已经有了非洲的纳米比亚,又继续将手伸向东方的新几内亚。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 )
《贪吃的男孩》
A.大国争夺霸权矛盾尖锐
B.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欧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D.传统国际法体系被颠覆
5、1972年和1982年,重庆市涪陵小田溪墓地先后发现了7座墓葬,尤其是1、2号墓葬,规模巨大,随葬品数量众多。这些生产或生活物品大多与《山海经·海内经》《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先秦政权重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
B.巴国文化的记载并不可靠
C.考古文物与历史文献可相互印证
D.重庆是长江古文明发源地
6、甲午战败后,清廷内外与日本再战的呼声甚高,保守派官员也激烈反对议和,朝廷在20天内收到了约有2500人签名的130份反对赔款、议和的奏章。这侧面反映了( )
A.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B.国人民族意识增强
C.保守派思想出现转变
D.清政府统治基础动摇
7、清朝中期疆域辽阔,政府在内地分立18个省,分设巡抚、总督治理;此外,在边疆地区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其中伊犁将军管辖的主要地区是( )
A.西藏
B.新疆
C.东北
D.台湾
8、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说明当时( )
A.生产资料所有制有所变化
B.国家强化人民公社的控制
C.农民获得产品分配自主权
D.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9、《汉书·艺文志》记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一局面( )
A.标志着学术下移已经完成
B.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C.不利于学术文化走向繁荣
D.助推诸侯争霸战争兴起
10、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设郡36(后增至41),设县约1000左右。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县的最高长官为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能世袭。以此可见,郡县制与周代“封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最主要的差别是
A.形成了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监察体系
B.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C.确立了以贵族世袭为特征的地方机构
D.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11、根据“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等信息判断,这是( )
A.南昌起义
B.金田起义
C.秋收起义
D.武昌起义
12、康乾盛世时期, 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巩固边疆的举措,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开始派驻驻藏大臣 ②在台湾设府
③彻底击败准格尔部 ④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④②③①
13、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1200多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正帝再与臣下反复讨论后作出决策。据此可知密折制( )
A.提升了军机大臣的地位
B.确保了朝廷决策的合理性
C.消除了君臣之间的隔阂
D.强化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
14、如图为元帝国构建示意图。据图可知,元朝( )
A.以行省制度管理所辖疆域
B.边疆治理尊重民族习俗
C.国家治理呈现出多元特点
D.吸取前朝国家治理经验
15、1911年11月13日,《民立报》报道:“自鄂事发生后,粤垣官吏异常戒严,民间谣言尤多,无日不宣传党人将于某日举事。粤督大恐,因邀集省中大绅江孔殷、梁鼎芬等筹商解息之策。”这可用于解释( )
A.辛亥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B.武昌起义重创北洋军阀
C.清廷专制统治难以维系
D.广东革命力量较为强大
16、文学作品能够形象地反映历史。下列诗词能够生动地反映长征经过的是( )
A.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C.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17、阅读“1918-1926年工人罢工次数”图表,对图表中数据变化节点解读正确的有( )
①五四运动推动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推动罢工运动的展开
③国民党的残酷镇压导致了革命的低潮
④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促进工人运动高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一些士族“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而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的首选,司马光曾直言:“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这反映了宋代( )
A.商人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B.门第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C.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D.婚姻自主观念得到加强
19、纵观中国历史,隋朝和秦朝虽相距八百余年,但有许多相似之处。下列对其相似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创了专制集权体制
B.创新了国家治理机制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D.确立了古代主流思想
20、明朝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明朝官员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这主要说明( )
A.该时期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科技
B.西方列强开始要求扩大对华贸易
C.西学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播
D.传教士来华主要是为了传播科学
21、建立后秦的羌族,在关中与汉族长期杂居相处,姚苌起兵时得到汉人支持,后秦政权一建立就采用汉制。姚兴继位后,多方笼络汉族士人,延揽名儒到长安讲学,生徒多至万余;又经常和名儒们“讲论道艺,错综名理”。材料表明( )
A.前秦汉化水平较高
B.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中原文化影响较大
D.民族统一进程得以加快
22、“这种权力的三分以及高官们在各自机构内分享领导权的做法,确保了皇帝以下高层官僚的分权和制约。”费正清的这段话主要评价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
C.内阁制
D.军机处
23、“元鼎元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西汉与乌孙联姻成功。元鼎二年,西汉设立酒泉、武威两郡,并移民实边……元封三年,从票侯赵破奴带属国骑兵及郡兵数万攻姑师、楼兰,破姑师国,俘虏楼兰王。在河西开设四郡,肃清东西交通的大道后,西汉便开始在西域的中心地带屯田,确立经营西域的根据地”。材料表明( )
A.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
B.丝绸之路此时已完全形成
C.汉代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D.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
2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发生在下图所示时空的历史现象不包括( )
A.重筑长城抵御蒙古袭扰
B.抗击东南沿海倭寇的骚扰活动
C.赐封渤海郡王管辖东北
D.葡萄牙人取得了澳门的租住权
25、开辟革命新道路
(1)________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________,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点燃了“________”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________会师1928年,________、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3)建立苏维埃政权
①标志:________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召开,宣布成立________共和国。
②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创建________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4)土地革命:
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土地革命,“________,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26、(1)北宋东京和南宋________人口多时均超出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________的旧称杭州,被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________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27、1860年10月,________联军抢劫、焚毁________后,进入________城,迫使清政府签订《________》
28、________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
29、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___”和“_______”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30、在《________》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________面貌为之一新
31、为了克服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32、海外贸易:________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________、明州等
33、局限性
(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________,没有实现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任务。
(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________、能够发动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34、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从武力到和平:1979年元旦,发表《________》,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 20世纪90年代新突破: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 ”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新加坡“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3. 2005年3月,通过《________》。
4.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________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35、“围剿”与反“围剿”各是指的是什么?
3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背景是什么?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具体过程是怎样的?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7、南昌起义的时间、意义?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有的叫茂才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有的叫孝悌力田。
——蔡上司《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二:唐取士制度大体沿袭隋朝。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科主要考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三: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列举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
(2)从察举制度的名目来看其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这种制度存在哪些不足之处?造成了什么后果?
(3)根据材料,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一朝代?科举制度下也有许多科目,为什么“唐朝进士科特盛”?
(4)简要评论材料三的观点。
39、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魏晋南北朝、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分别是什么?
(2)与前代相比,唐朝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有哪些?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