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家盛行。材料中二人主张反映出( )
人物 | 主张 |
葛洪 |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
慧远 | “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
A.佛教吸收儒学内容逐渐本土化
B.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C.佛、道挑战儒学吸收儒学内容
D.儒、释、道“三教合归儒”
2、唐初,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尤其是贞观之治等盛世时期,而剩余必然通过交换和转移才能兑现社会生产总平衡。这论证了唐初( )
A.开拓创新的制度建设
B.盛世局面出现的因素
C.商品经济发展的前提
D.农产品商品化的影响
3、在宋朝,纸币印刷和设计的巅峰是四色铜版印刷技术,先用4块铜版印刷基本的文本和面额,然后再用蓝色和红色双色版印刷特制的装饰设计:带有金鸡图案的敕字以蓝色印刷;红色版印刷合欢万岁藤图案,标志长寿;龙龟负书的图案用黑色墨水印刷。纸币印刷过程中这些精心设计的主要意图是( )
A.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提升纸币的防伪功能
C.保证纸币的美观耐用
D.体现金融领域的创新
4、“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是时人对康雍乾时期政治状况的描述。这反映出( )
A.思想控制严密
B.君主专制加强
C.统治危机严重
D.世界变化冲击
5、如表为1953—1957年间农民货币收入购买力情况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份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 153.2 | 167.7 | 168.9 | 194.8 |
农民消费品购买力(亿元) | 137.8 | 157.6 | 160.2 | 179.4 |
A.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的积极推进
C.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6、明成祖时期形成的内阁,出现了若干“无宰相之名,行宰相之实”的权臣,阁臣也 常被称为“相”,但从严格意义来说,内阁仍不能与过去的宰相等同。这是因为( )
A.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B.阁臣帮助皇帝皇帝浏览百官奏章,拥有票拟权
C.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枢机构
D.阁臣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
7、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中国先进
B.明清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C.中国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人热衷于海外殖民
8、有人认为,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足以突破耕织结合、小农经济的传统经济结构”。下列现象突破这一特征的是( )
A.城镇商业活动呈现繁荣景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取得进步
D.苏州丝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9、下图是1917年6月马星驰在《新闻报》上发表的漫画《这把交椅能坐几个人》,其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清末新政时期
B.南京临时政府统治时期
C.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10、20世纪初,学界开展了以京剧为代表的戏曲问题的论战。梅兰芳开始了“京剧改良运动”,排练时装新戏与古装新戏,为梅兰芳京剧艺术的流派形成甚或整个京剧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戏剧行业( )
A.实现了中西艺术的融合
B.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C.探索着未来发展的出路
D.顺应了反帝反封建的潮流
11、各阶段人才流经战国七雄人次(单位:人)
排序 阶段 | 1 | 2 | 3 | 4 | 5 | 6 | 7 | 流动总数 |
前期 | 魏7 | 齐6 | 赵5 | 秦5 | 韩4 | 楚3 | 燕0 | 30 |
中期 | 秦24 | 魏22 | 齐15 | 楚14 | 赵10 | 燕7 | 韩4 | 96 |
后期 | 秦17 | 赵15 | 魏5 | 燕5 | 楚3 | 齐2 | 韩1 | 48 |
(注:统计样本为国籍相对明确的战国人才,表中诸侯国后的数字为流入人数)
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淡薄
B.政治人才流动最频繁
C.侧面反映一国综合国力
D.百家争鸣的政治反映
12、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政策,“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这一政策的施行(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
C.提高了地方官员工作效率
D.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13、孔子编著的《春秋》,强调在大一统下明“华夷之辨”,他以是否符合西周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合于周礼者为华夏,违背周礼者为夷狄。孔子的这一观点( )
A.表明华夏认同已经形成
B.是诸侯实施文化歧视政策的根源
C.蕴含一定华夏认同观念
D.使“华夷之辨”观念得到普遍接受
14、《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由此可知,元朝( )
A.加重了民众税收负担
B.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政策
C.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D.进一步激化了民族之间矛盾
15、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颁发给农民土地使用证。据此分析,土地革命( )
A.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保障了国民革命胜利
D.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16、如图为唐代岭南道怀集县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府折纳上缴给朝廷的银饼。由此推知,当时( )
A.货币地租推行范围扩大
B.百姓赋役负担十分沉重
C.农民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地方官员赋税征收规范
17、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中国工人阶级运动的持续发展
C.五四之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
1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严格说来,到秦汉中国历史上才有正式统一的政府。秦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直到秦汉,中央方面才有一个更像样的统一政府。”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商周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封建的统一”也是指全国大一统
C.材料中的“封建”就是指原始社会
D.郡县制是实现“正式统一”的基础
19、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方田均税法,由方田和均税两部分组成,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主持丈量土地,依据方、庄帐籍,检验土地肥瘠,划分五等,依等规定税额。分家析产、典卖割移都以现在丈量的田亩为准,由官府登记,发给契书。诡名(虚立名户假报户籍)挟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此项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
A.合理分配纳税负担
B.完善国家经济体系
C.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D.严厉打击不法商人
20、桑海国王阿斯基亚·穆罕默德重视文化教育,奖励学术,创办学校,广招各地学者文人。1492年,格拉那达被西班牙人攻占后,从那里逃出来的许多学者、思想家、艺术家、医生和科学家,都被它收容下来,让他们在桑科尔大学任教,从事科学研究。这一措施( )
A.促进了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B.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D.为军事扩张提供了常备军
21、下表是1902年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校的课程设置表,下列说法合理的有 ( )
学段 | 年级 | 课程设置 |
预科 | 初级 | 修身、算学、国文、习字、手工、体操、音乐。 |
| 二级 | 修身、算学、国文、历史、地理、理科、家事、裁缝、手工、体操、音乐、图画。 |
本科 | 文科 | 伦理、心理、论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法制、经济、家事、图画、体操。 |
| 质课 | 伦理、教育、国文、外国文、算学、博物、物理、化学、家事、手工、裁缝、音乐、国画、体操。 |
①关注生活技能 ②课程设置多元
③体现全盘西化 ④倡导民主科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自1927年南昌起义以来,人民军队先后使用过国民革命军、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等名称。人民军队名称的变化反映了( )
A.党适时调整民主革命斗争策略
B.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C.人民军队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
D.民主革命重心的转移
23、我国第一个连锁经营超市首先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1993年,国家鼓励把连锁经营作为一项流通体制改革:1995年,我国大型连锁经营的超市开始进入快速成长期。连锁经营超市的发展反映出我国( )
A.政府始终扶持民营企业
B.沿海民营企业普遍崛起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24、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即在青黄不接时,官府向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贷款,以抑制兼并,为官府开辟财源。大臣韩琦报告青苗法实施的情况:所有农户都必须从官府贷款,富人可以多贷,穷人只能少贷,贷款利率较高,到期后农民又面临官府强制催收。韩琦认为青苗法( )
A.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收入
B.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
C.有利于限制民间高利贷剥削
D.加强对农民编制管理
25、资产阶级的夺权斗争
(1)矛盾激化:进入17世纪,______________和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____________日益强大,在议会中捍卫自己的权利。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都标榜“君权神授”,独断专行,经常停开议会。
(2)“光荣革命”: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及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____________王朝的詹姆士二世。
26、________年5月28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27、北宋结束了________的分裂局面
28、背景
(1)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________收归“国有”,随即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四国银行团享有这两段铁路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优先权,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________。
(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________发动起义。
29、在沦陷区,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在积极开展抗日宣传的同事,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沦陷区的工人以_______、_______等斗争形式,破坏日军掠夺中国资源实行“_______”的部署,还通过利用_______矛盾发动群众进行斗争,打击日本的殖民统治秩序。
30、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1)时间:________年春。
(2)内容:把正确处理________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4)活动: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31、国共合作
(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_ 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_____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实现: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 召开。
(3)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_____ ”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32、1937年9月________发表,至此,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________。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33、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②________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________,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________,清帝下诏退位。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4、由于________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________的指导,没有________的领导,不可能冲破________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35、阅读下列材料:
英国创立了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美国则在吸收、借鉴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加以调整,使本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英美两国各自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奠定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分别是什么?
(3)简要分析上述政治体制的确立对两国发展产生的相同影响。
36、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
(1)奠定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两国各自形成了怎样的政治体制?
(2)试比较英美两国政体的不同
(3)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试从行使权利的原则和行使权利的主体两个方面比较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与西方议会的不同。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是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赋予一国的最基本权利。对中国人民而言,没有什么比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更为重要。相信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美国人民,不难理解统一对一个国家多么重要和珍贵。毋庸置疑,中美国情不同,双方难免存在一些矛盾和分歧,关键是要尊重和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相互之间存在的一些敏感问题,不断增强互信基础。
——胡锦涛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
材料二胡锦涛在讲话中就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深化合作提出重要意见。这些意见包括:巩固团结互信,夯实本组织发展的政治基础;加大反恐力度,构筑本组织发展的安全环境;深挖合作潜力,增强本组织发展的持续后劲;扩大友好交流,巩固本组织发展的人文基础;完善内部建设,健全本组织发展的决策机制;秉承透明开放,营造本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
胡锦涛在讲话中表示,中国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各国一道,为创造本地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新成就作出更大努力。
——胡锦涛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美之间最“敏感”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二战后中美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新时期外交的基本策略。据材料指出中国组织和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目的是什么?
38、政局动荡不安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事件?
39、租调制产生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