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表为几个常见字的不同字体对照表。对其认识最合理的是,汉字字体的演变( )
| |||
甲骨文 | |||
金文 | |||
小篆 | |||
隶书 | |||
楷书 | |||
草书 |
A.兼顾艺术审美和实用功能
B.得益于统一国家的政策激励
C.承载民族记忆和理想人格
D.寄托了文人学士的个性追求
2、孔子认为,统治者若能以“德”来治理国家,就能像北极星一样居于中枢而众星环绕,百姓就会按照统治者的示范行为去行动,如此国家就能得到治理。这体现出孔子
A.奉行百姓至上的执政理念
B.倡导个人自律
C.维护君臣尊卑的等级关系
D.主张道德教化
3、1857年3月,马克思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人权横遭侵犯,这一切都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这则史料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发动对华侵略的正当性
B.是为了实现对华的资本输出
C.英国标榜所谓人权的虚伪性
D.中国民众是抵抗侵略的主力
4、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数量猛增的原因是( )
A.科举制度的推动
B.纸张的普遍使用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北人的大量南迁
5、1860年以后,湘、淮集团的首脑人物担任了战区各省的督、抚大员。他们重组地方政权,将辖区内布政使、按察使两司降为督抚属官,由其部将担任。这一变化表明清朝( )
A.选官制度发生变革
B.内忧外患局势缓和
C.中央权力逐渐下移
D.大力推进洋务运动
6、图为陕西临潼郑庄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秦国铁犁铧,整体呈弧形桶状,头部为三角形,较尖锐。这可以佐证秦国( )
铁犁铧
A.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B.冶铁技术已经普及
C.率先完成社会转型
D.商鞅变法措施彻底
7、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B.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
C.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D.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
8、唐文宗曾颁布诏书曰:“天下除二税外,不得辄有科配,其擅加杂榷率,一切宜停”,其后君主也多有类似诏书。唐诗中亦写道:“(两税法)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这折射出当时( )
A.中央政府权力式微
B.两税法加剧了人民负担
C.赋税制度亟待调整
D.政府政策执行得不彻底
9、白居易的《无名税》诗云:“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妨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这主要反映了( )
A.均田制被破坏
B.租庸调制废止
C.土地买卖盛行
D.两税法的弊端
10、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关于“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时表示,“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材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
A.准备建立抗日联盟
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C.主张成立联合政府
D.从幼稚开始走向了成熟
11、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
C.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D.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12、万历年间的汤显祖(1550—1616),其作品《紫钗记》是以唐代传奇霍小玉传编剧,可说是由女子的视角指出男女情爱并不平等;《牡丹亭》一剧是昆曲之冠,不仅表彰情爱,向理学的传统规范挑战,而且女主角杜丽娘因情而死,又起死回生,使情爱之重超越生死。这能够佐证当时( )
A.思想领域的活跃
B.婚姻自主理念的实现
C.政治领域的腐败
D.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
13、鸦片战争后,英国在清朝的官方文件中依旧有时被称为“英逆”;当西方传教士在琉球定居的时候,清宣宗训示“佛(法)英二国,不应扰我属国”“若不为之弭止惊扰,殊无抚驭外邦外藩之意。”这反映了( )
A.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B.清朝有效维护了宗藩体系
C.清政府未能主动应对变局
D.中外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14、19世纪四五十年代,面对民族危机,一些士大夫以满腔热情去研究世界及边疆的史地之学,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下列著作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海国图志》
B.《新学伪经考》
C.《变法通议》
D.《革命军》
15、“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主要依据是这一年( )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D.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合法地位
16、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 1982年宪法目录 |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B.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C.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17、商鞅曾经开“燔诗书而明法令”的先例。后来,秦始皇对其加以发挥,于“焚书”之外又创下了“坑儒”的历史记录,以期国家“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这些做法( )
A.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维护了大一统的局面
18、明朝中期,江苏常熟一位地主用低价购买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农村雇佣劳动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经济重心完全南移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19、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与下面目录相关的标题应该是( )
第1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2节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3节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4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开放的社会
D.国家产生和社会变革
20、2000年10月,在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万多年前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学术界一致认为这是已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遗存。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我国( )
A.早期文明集中于南方地区
B.原始农耕文化领先世界
C.小农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
D.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
21、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22、太平天国时期,英王府是安庆城内第一富丽堂皇的建筑,它的大门前照壁上有一幅画,绘有一株盛开红花的桃树,树干上爬着一只手持木棍的猴子,戳着桃树杈上的一个蜂窝,寓意“封侯”。这一现象折射出太平天国( )
A.实现了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B.农民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
C.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大力弘扬
D.领导人存在的阶级局限性
23、代表国家对进出关境的物品征收的税,称为“关税”。1928年7月,中美签订整理关税条约,美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原则。是年德国、英国、法国等10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签订新约,相关不平等条约正式终止。1943年中华民族成功废旧约签新约的主要原因是( )
①收回关税自主权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②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③国民政府明确要求实现关税自主权
④中国人民坚持抗战赢得了国际地位的提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论及近代某一思想,有学者指出:“这是近代中国最具远见卓识的救国思想之一,开创了近代倡导改革、引进西方器物的新风尚,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进程中的思想先导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先声。”这一思想指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C.托古改制
D.三民主义
25、君主专制的发展
(1)实行________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________(中枢秘书机构)
①开始:________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________,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雍正是一个工作狂,批奏折俨然是他人生的一大爱好。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间,累计写下了共一百多万字的奏折批语。每每批奏折到深夜,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本来工作量就大,他还增加了,上奏人数。而且每件奏折都亲自批阅,有的奏折的批语甚至到达了一千多字。
(3)制造“________”
①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26、_______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27、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皇帝在________推动下,颁布“________”诏书。此后的________天里,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________”
28、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_________。
29、__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1)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________》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
(2)________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________》一书
A.这部书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________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B.魏源在书中提出了“________”的思想。
(3)福建布政使________是又一位开眼看世界的人。
A.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________》一书
B.《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是中国近代第一部________著作。
30、
|
|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1978 | 改革首先在______取得突破 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 |
城市经济体质改革 | 1984 | 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则进行。 |
开放 | 1980年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_______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 |
_______ | 1982年 | 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 |
______ | 1987年 |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
_______ | 1992年 | 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 |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 | 2000年10月 | 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__”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
| 2001年12 | 中国加入 _____ |
| 2010年 | 经济总量跃升________位。 |
31、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________,________”成为普遍现象
32、中共胜利原因: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顺应___,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___
33、金朝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做________
34、清朝前期,传教士还运用欧洲_______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35、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19世纪末以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任务是什么? 提出这一革命任务的根本依据是什么?
(2)社会主义这一新的制度设想在19世纪到20世纪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由理论到实践、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什么?
(3)新中国初期建设“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制度成就有哪些?
3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请回答:
(1)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推行哪一做法?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7、西汉建立时间和都城在哪里?
38、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是什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9、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苏联模式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