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新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 2、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医学家米尔斯基是基督教徒,长期担任哈里发的御医;侯奈因是-名景教徒,却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和科学院院长;撒比特信仰萨比教,但由于其学术上的成就受到哈里发的庇护。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A.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B.科学文化全面繁荣

    C.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 3、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孔子主张“仁”,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为政以德”。两者思想都

    A.主张无为而治

    B.倡导战胜自然

    C.蕴含和谐理念

    D.提出仁者爱人

  • 4、《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有关“国耻”和“亡国”的论述开始成为书刊讨论的热点,《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其更成为书刊关注的焦点。据统计,仅1901-1910年,有关“国耻”和“亡国”论述的书刊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包括朝鲜、埃及、印度、波兰的亡国史。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     

    A.出版机构对国际形势的关注

    B.近代书刊振奋了国人的精神

    C.清廷利用民间力量打击外洋

    D.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焦虑

  • 5、下表是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选出来的国家领导人表

    主席

    副主席

    毛泽东

    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总理

    副总理

    周恩来

    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邓小平(1952)

    其中有下划线的领导人为党外人士,通过这一表格可以说明新中国当时(     

    A.实行人民代表制度

    B.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D.新政权得到了巩固

  • 6、1913年5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合并为进步党,以“出而组阁,抵制国民党”。二次革命后,袁世凯为当选正式大总统,又收买近百名国会议员,成立公民党,为大选拉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政党政治具有一定影响力

    B.政党完全沦为专制统治工具

    C.北洋军阀内派系纷争加剧

    D.资产阶级政党的局限性初显

  • 7、如下图是小明同学整理的学习提纲。此提纲缺少了一项重要的内容,这项内容是(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新局面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增加到111个

    ???

    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

    中日正式建交

    ……

    A.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 8、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 9、学术界倾向于用社会组织形来划分时代。在东亚大陆最先出现的是大体平等的前国家时代,然后是邦国时代,再往后是王国时代。其中属于王国时代的文化遗存是(     

    A.仰韶文化

    B.北京人遗址

    C.龙山文化

    D.二里头文化

  • 10、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 11、《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A.世界在不断变化

    B.要实施以法治国

    C.治国须与时俱进

    D.须加强君主集权

  • 12、下图是郑和下西洋示意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西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据此可知此时(     

    A.中国社会正处封建盛世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中国主导东西方商业贸易

    D.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 13、学者刘涛先生将北魏“洛阳时期”的新体楷书称为“洛阳体”, 并提到:“洛阳体的出现表明北魏楷书受到南朝新书风的影响……实际上北魏后期书法已经与南朝接轨”。据此可知      

    A.北魏书法体现了汉化特征

    B.民族交融促进文学的发展

    C.北魏政府注重艺术的交融

    D.北魏风俗呈现了胡汉同化

  • 14、清代凡特旨经铨叙派任外官(道、府以上)者,如大学士、九卿、六部、督抚、将军、都镇、学差、主考,以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这说明(     

    A.军机处限制了君权

    B.军机处起助理国政的作用

    C.军机处负责草拟各类决策

    D.军机处掌握各级官僚任免权

  • 15、唐诗“嵩高降德为时生,洪笔三题造化名。凤诏伫归专北极,骊珠搜得尽东瀛。褒衣已换金章贵,禁掖(宫中旁舍,亦泛指宫廷)曾随玉树荣。明日定知同相印,青衿新列柳间营。”描写的是(       

    A.欢迎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

    B.武则天登基为帝的盛况

    C.安史之乱之下惨烈的战况

    D.科举放榜得中后的狂喜

  • 16、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形成源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甲午中日战争

    D.戊戌变法

  • 17、1937年11月,日军步兵500人和一个骑兵连向山西长治县进犯。八路军第129师一个连的兵力分散埋伏在10里长的山地、道路附近,三人一组,五人一群,飘忽不定,时聚时散地打击敌人,经过几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近百人,击毁军车一辆。这一战役(     

    A.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八路军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

    C.使华北地区成为抗战主战场

    D.得到敌后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

  • 18、《七发》是汉代辞赋家枚乘的赋作,赋中假设楚太子有病,吴客前去探望,吴客认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分别描述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六件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见“方术之士”,“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由此可见,汉赋兴旺的土壤主要是(     

    A.汉王朝发展到较为繁盛的历史时期

    B.两汉时期科技成就和文学成就发达

    C.两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

    D.汉武帝积极开拓边疆控制了南方

  • 19、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这一举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

  • 20、《陆游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该史料能印证宋朝(     

    A.政治中心的东移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长途贩运的兴盛

    D.经济重心的南移

  • 21、美国学者费正清指出:“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既要消除国内的军阀统治,又要废除外国人的特权的双重斗争。”据此可知,与材料相符的课题研究是(       

    A.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创与发展

    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壮大

    C.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和发展

    D.国共两党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 22、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主张革命道路从城市转向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认识渐趋科学理性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 23、“圣人意味着什么?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对此问题某派思想家认为:“复归于无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璞玉”;人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学不学”。下列诸子思想中,与材料一致的是(       

    A.克己复礼

    B.清净、无为

    C.民贵君轻

    D.兼爱、非攻

  • 24、如表的变化反映了(     

    潮汕地区汉代及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随葬品一览表

    时期

    主要随葬品

    汉代

    陶器(陶纺轮)、铜镜、小部分铁器、砺石(磨刀石)等器具

    两晋南朝

    精美的瓷器:青瓷羊、兽足砚台、高足鸡首壶等

    精美的金银器:银手镯、银发簪、黄金指环等

    大量的铁器:铁剑、铁剪刀、铁刀等

    A.潮汕地区的经济得到一定程度开发

    B.经济中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C.潮汕的手工业水平在全国首屈一指

    D.南北方民族交融逐步加强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签订《________》后,而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签订《________》后。

  • 26、推翻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是_______革命,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是《______________》。

     

  • 27、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_______,“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 28、12世纪后期________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世宗被百姓誉为“________

  • 29、经济战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________困难,________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________飞速上涨。

    (2)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________之战”和“________之战”。

    (3)到1950年春,全国________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4)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________管理、________管理、________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5)经过一系列努力,到________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________

  • 30、______________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_______地区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 31、(1)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________

    (3)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以后,开展以________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 3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第一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通过了《________》这是一部________体现了________。大会确立________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他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 33、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 34、袁世凯死后,________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分别指出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 36、默写题

    (1)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____”;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____”;南宋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____”。元朝边疆管理多地呈现出____的趋向。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文学艺术达到高峰的原因?

    (3)榷场设置有何作用?

  • 37、读图旨要

    抗日战争期间,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支援,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抵柱的作用。

    问题导引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抵柱的作用?

  • 38、秦朝疆域及统一意义

    (1)秦朝的疆域四至哪里?

    (2)秦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 39、南宋偏安

    (1)什么叫绍兴和议?

    (2)“绍兴和议”的影响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