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三大历史事件中寻找“同类项”,你的选择是( )
A.民族危亡
B.探索出路
C.资产阶级
D.民主政治
2、元朝始实行土司制度,土司对内残暴统治属民,对中央叛服不常.骚扰与之接壤的汉民,土司之间也不断发生战争。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的积弊,明清两朝统治者
A.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让其管理本民族事务
B.派驻专门官职,调节民族纠纷
C.废除土司制度,大规模改土归流
D.与土司联姻,恩威并用
3、《资治通鉴》卷226记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为前提
B.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加强
C.农民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D.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4、下图为明至清粮食生产和需求演变示意图。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垦荒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B.土地利用率不断提高
C.高产作物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D.经济发展潜藏着危机
5、史载: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该设置有利于( )
A.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农耕文明的发展
C.避免北方游牧民族袭扰
D.政治中心的稳定
6、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之初就十分重视农民问题,右图是1931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后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凭证。下列内容与该法律相关的是( )
A.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
B.实行农民减租减息政策
C.号召打倒列强除军阀
D.“打土豪,分田地”
7、下图是中国北方与南方历代人才比重变化趋势图。该趋势( )
A.体现了南方文化知识普及程度高
B.反映了文化轴心与政治中心趋同
C.表明人才比重失衡贯穿始终
D.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8、康有为认为,政治之学最美者,莫如吾《六经》也;泰西所以强者,皆暗合吾经义者也;严复也认为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与《大学》所谓诚正修齐治平之事有不期而合者。这反映维新派( )
A.倡导中学西源的学说
B.形成成熟的向西方学习理论体系
C.肯定儒家文化先进性
D.托古改制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
9、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的核心出发点是
A.削减诸侯势力
B.裁抑丞相职权
C.加强监督地方
D.防止贫富分化
10、汉朝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宋之后却出现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局面。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
①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据图可知,熊继贞荣获“首功执照”是因其参加了( )
熊继贞的首功执
执照正文主要内容为:“照得我军举义,恢复鄂州,汉口汉阳,血战旬月。我鄂中将士万众一心,力持危局,因之各省闻风响应,中华已成共和,得以脱出专制,实由该将士等首先发难,铁血购来,殊堪嘉尚。”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
12、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由此推断,这一时期( )
A.抛弃了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的传统
B.照搬西方的教育体制和模型
C.突破了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D.废除科举考试的制度和形式
13、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为唐玄奘主持所建。“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4、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因地理的优势而繁荣
D.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15、成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榜题名、蟾宫折桂、朱衣使者、独占鳌头、得意门生、名落孙山、白蜡明经等成语密切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6、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很大提高,其最主要的标志是( )
A.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B.都江堰的兴建
C.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
D.井田制的实施
17、574年,北周武帝下令“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从而将三百万僧人收为编户。这客观上反映了佛教( )
A.严重威胁儒家正统地位
B.不能满足朝廷精神统治需求
C.遭到了唯物主张的否定
D.严重影响了官府的赋役征收
18、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卫国的巫师),使(巫师)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三年,乃流王于彘(地名)。这说明当时( )
A.国人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B.原始民主传统可制约君主
C.宗法制分封制走向解体
D.高度集中的权力受到挑战
19、1962年,经过关停并转,我国企业数减少了38%,减少职工和城镇人口4300多万。在农村地区开展了退赔工作,为在“共产风”中被拆毁住房的移民解决住房,划拨土地,退赔集体和个人财产。这些做法是( )
A.对八字方针的具体贯彻
B.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C.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纠正反右派斗争中的失误
20、15世纪前期,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里的“西洋”是指( )
A.大西洋
B.太平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21、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了三大外交方针,其中“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外交关系继续存在”体现的外交方针是( )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22、1987年,上海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公开招标择优选聘经营者,实行职工竞聘上岗,内部也实行经济责任制,将经济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这些措施( )
A.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B.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
C.理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D.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23、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战国时期思想环境相对自由
24、金初,太宗因“私用过度”,诸贵族大臣将皇帝“扶下殿庭,杖二十毕”。此后金朝大量吸收宋制,学习中原王朝的威仪,到第四代皇帝海陵王时,情势逆转,皇帝动辄以“杖之”威胁群臣。这种变化表明金朝( )
A.完全放弃了女真传统政治文化
B.政权因为汉化而衰弱
C.受中原王朝政治生态影响较大
D.“大定之治”成效显著
25、科技成就
(1)________:代表作是《________》,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2)________: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________》,其中测定的数据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3)元朝农学家________编撰《________》,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四、少数民族文字
26、________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
27、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________,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
28、根据地实行_______政策,建设成效显著。以中共中央所在地_______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在开展_______运动的同时,精兵简政,以“_______”为原则,开始实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选举制度。其他敌后抗日根据地,也仿照_______边区,实行民主选举。
29、中国远征军:中国远征军开赴________,救援在日军追击下仓皇撤退的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30、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________,确立________,推进________,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________前提和________基础
31、张勋复辟失败后,________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________》,拒绝恢复国
32、人民群众对“________”的抵制、抗争进一步发展。
33、各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开展_______,“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展生产,支持革命。
34、蒙古族和回族的形成
(1)蒙古族: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________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其中。
(2)________: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
35、北宋和元朝时期货币需求量剧增的表现是怎样的?
36、有人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辛亥革命?
37、16~18世纪,英国进行的海外殖民活动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史实,概括归纳并简要分析英国夺取世界殖民霸权的经过和条件。
38、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新”的地方):
39、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生动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给人们以奋进的激情和力量。
(1)中华民族近百年的伟大复兴的历史,最关键的两步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开启“中国新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伟大转折”开端于哪一事件?
材料二 习近平曾说:“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
(2)“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首先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实行了哪一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认为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什么?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4)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新中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什么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