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太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唐代,葡萄在人们的心目中仍然保持着与西方的密切关系,一直被当作外来装饰的基本图样而在彩色锦缎上使用。由此可见,葡萄(     

    A.是当时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B.在唐朝境内还没有种植

    C.是民族交往和中西交流的产物

    D.在唐朝受贵族喜欢和追捧

  • 2、《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

    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 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共青团坚定理想、矢志不渝,形成了宝贵经验。历史上标志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是(     

    A.五四运动

    B.五卅运动

    C.一二·九运动

    D.新文化运动

  • 4、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据此可知,老子主张(       

    A.顺应自然

    B.天下为公

    C.为政以德

    D.革故鼎新

  • 5、为了求富,洋务派开办的官督商办民用企业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天津机器局

  • 6、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重视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的特点。下列著作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是(       

    ①《夏小正》       ②《黄帝内经》       ③《九章算术》       ④《齐民要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7、1964年,毛泽东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之后国务院决定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这说明三线建设(       

    A.以应对国防威胁为主要目的

    B.彻底改变工业布局分布不均

    C.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

    D.受到国内阶级斗争局势影响

  • 8、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要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很不方便。当时采取的解决办法是(     

    A.印制交子

    B.增加铜币

    C.发行银元

    D.官铸货币

  • 9、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打破了此前礼部和理藩院的旧工作规范,成为清朝中央政府机关中从未有过的新设机构。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总理衙门处理的外交事务还涉及华工出国、华侨保护、出国考察、遣使驻外和外使觐见等。这体现了(     

    A.中外平等外交的局面已形成

    B.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成为共识

    C.清朝中央机构的近代化趋势

    D.清政府对旧有官制的全面改革

  • 10、《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A.《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 11、辽朝境内生产与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两类:一类是“耕稼以食,城郸为家”的汉族和原渤海国人;一类是“渔猎以食,车马为家”的契丹族和其他北方民族。为了适应这种情况,辽朝(     

    A.实行蕃汉分治的二元化政治体制

    B.推行猛安谋克制度

    C.吸收中原文化以加速封建化进程

    D.推行四时捺钵制度

  • 12、盛唐时期,唐三彩的骆驼俑和胡人俑(见如图)数量繁多。这从侧面说明(     

    A.丝绸之路的开辟

    B.唐文化兼收并蓄

    C.青花瓷制造发达

    D.佛教和道教融合

  • 13、下列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①③②④

  • 14、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自明朝晚期,厦门开始有博饼习俗,中秋前后,骰子声四起,“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形成独特的厦门博饼文化。这种地方文化反映的是(       

    A.等级制度

    B.分封制度

    C.郡县制度

    D.科举制度

  • 15、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私营商业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项目

    1953

    1954

    1955

    1955较1953年减少(%)

    从业人员(万人)

    608

    446

    390

    35.8

    商品销售额(亿元)

    223

    133.8

    120.1

    46.1

    资本额(亿元)

    19.2

    14.2

    10.1

    47.4

    A.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B.国家对不法商贩的打击

    C.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巩固

  • 16、春秋时期,楚共王去世后,诸子夺位,楚国陷入内乱。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废太子章而传王位于庶子何,赵国政局动荡。据此可知,当时

    A.分封制化解了诸侯间矛盾

    B.中央集权出现加强的趋势

    C.传统的宗法秩序面临挑战

    D.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

  • 17、抗日战争胜利后,对侵华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下面可以作为审判证据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②组建细菌部队③重庆大轰炸④制造“皖南事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服役之,比于内地。”由此可见,元朝(       

    A.民族交融盛况空前

    B.边疆治理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向

    C.民族矛盾得到解决

    D.全国各个地区均归行省机构管辖

  • 19、下图是根据《中国陶瓷史》绘编的唐宋时期的制瓷业分布示意图, 由图中信息可推知      

    A.制瓷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

    B.两朝制瓷业发展受政治中心影响

    C.制瓷业分布主要由水路交通决定

    D.制瓷业分布与经济重心变化相关

  • 20、“它(某场战争)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北上,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大防因之完全崩溃。”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21、1949年2月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把军队变为工作队》的指示,指出:在渡江南进和解放全中国的过程中,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和管理城市。这一指示的发布(     

    A.说明国民党的防线已全面崩溃

    B.反映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推动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D.顺应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 22、1953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把优秀干部输送到工业建设部门去,做好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的工作,大力培养、训练新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专家。这一要求旨在(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保障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C.推进三大改造的完成

    D.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23、春秋时期,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国家,称其他少数民族为“夷狄”,齐、晋等大国为了争取诸侯的领导权,在其主持会盟期间,都以“尊王室”“攘夷狄”相号召。这凸显出春秋时期(     

    A.完整的宗法体系已崩溃

    B.华夏认同观念尚未产生

    C.皇权至上观念逐渐形成

    D.周天子仍然是天下共主

  • 24、据如表可知(     

    不同时期学者对武则天的评价

    706年崔融

    《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南宋朱熹

    《通鉴纲目》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1929年振之

    《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

    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B.历史评价难以形成共识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标准

    D.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评价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经济:民族工业较快发展

    (1)原因:

    ①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________的热情提高;

    ②中国人民________运动的开展;

    (2)表现

    (1)除原有的纺织和________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2)________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四大银行成为他们强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 26、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__________ 。明成祖设立__________

  • 27、1993年4月汪辜会谈标志着________

  • 28、忻口会战1937年9月,日军逼近山西太原。八路军参加忻口会战,取得________大捷,这是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歼敌的第一场胜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忻口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11月初,太原失守

  • 29、太平天国颁布的________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 30、世界古代文明

    观察上图,根据提示,分别写出图中代表亚非欧区域古代文明的字母:

    (1)古代文字的书写材料大多因地制宜。以水生植物晒干成“纸草”作为主要书写工具的古文明区域是   ;在烧制或晒干的粘土泥版上刻写文字的古代人主要生活在  

    (2)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思考这个世界。用理性思辨的方式探索世界本原的哲学产生于   ;用众生平等、轮回报应来揭示人生真谛的宗教产生于   ;提倡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社会的学派产生于  

    (3)古代历史上产生了多个地跨欧、亚、非大帝国。强盛于公元1—2世纪,以法治精神著称的帝国发源于   ;公元8世纪中叶进入鼎盛时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帝国始建于   ;公元15—16世纪,阻碍了地中海商路,迫使西欧人寻找新航路的帝国最早建立于  

     

  • 31、积极方面

    (1)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________________革命。

    (2)这次革命推翻了________,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________政体,传播了________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________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________思想的藩篱,打击了________,为________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32、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________,遭到清军反击,英法兵舰损失很大。大沽战后,为了报复中国,英法联军率军舰百余艘、陆军近三万人,于1860年8月占领天津

  • 33、绘画成就以_______画最为突出,其特点是不强调写实,注重______________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 34、抗战时期的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能力和技术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日本,难以抵挡日军深入国土。但中国人民的抗敌意志高昂,除_______抵抗之外,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_______大后方迁移,华北、华东各著名高校师生带着大量书籍和实验设备长途跋涉,迁到______________大后方。这些壮举,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______________基础。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泱泱天朝大国:

    清帝国疆域之广阔为世所共知。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

    问题

    (1)在巩固帝国疆域方面,秦中央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

    (2)元朝在管理辽阔的疆域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

    (3)康乾时期,清朝是怎样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 36、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国家出路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请回答:

    (1)请列举三个近代中国人民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实践。

    (2)选择上述一种实践,简述其史实,并谈谈其意义。

  • 37、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前赴后继、英勇抗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回答下列问题。

    (1)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文中所指的是哪一场战争,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2011年11月2 日北京精神的表述语发布(如下图)。其中“爱国”是北京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最能彰显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城市。请结合近代北京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最少举出两例)

    (3)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中国政府为此作出了怎样的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 39、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