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代坊刻遍地开花,各地书坊均以通俗文学类书籍为主要刊行对象,尤其是金陵、建阳两地汇集了以刊行通俗文学类书籍而闻名天下的许多书坊,如刊行戏曲剧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说的建阳余氏三台馆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繁荣推动世俗文学发展
B.印刷技术进步降低刊印成本
C.陆王心学盛行学界尊崇个性自由
D.西学东渐促使传统文化嬗变
2、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
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
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3、1900年6月21日,清廷发布上谕向各国宣战。但张之洞等地方大员却拒绝执行,寻求自保,由此出现了“京城混战,地方和平”的奇怪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 )
A.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B.说明满清统治土崩瓦解
C.加剧了中国的边疆危机
D.是中央权力式微的体现
4、下图是考古学者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潘坤帕遗址发现的博局纹铜镜和神兽铜镜。从形制和纹饰看,铜镜与中国境内发现的汉镜相符,材质分析也显示,它们都是从中国输入的。材料可以用来佐证,古代中国( )
A.青铜铸造技术领先于世界
B.与周边国家的贸易交往
C.官营手工业注重质量信誉
D.对东南沿海实施有效治理
5、嘉庆十四年(1809)清朝规定:“商、渔船只,各按海道远近人数多寡,每人每日带食米一升之外,并带余米一升,以防风信阻滞。若有多带米谷以及麦豆杂粮,即系偷运。”这说明当时( )
A.禁绝了大宗商品的外销
B.对外贸易曰益走向萎缩
C.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商人难以开拓海外市场
6、1955—1959年,中国先后与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斯里兰卡、柬埔寨、阿尔及利亚、苏丹等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C.“另起炉灶”方针的实行
D.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推动
7、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土”,一时间“儒雅并进”。材料涉及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8、明英宗时,宦官王振渐专国政,百官争相逢迎,公侯勋戚将其尊称为“翁父”;明武宗时,一时政事皆决于宦官刘瑾,有“刘皇帝”“站皇帝”之称。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权力日渐衰弱
B.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C.君主权威至高无上
D.官僚政治遭到破坏
9、下图表达的鲜明主题是( )
A.现代性国家的构建
B.宪政体制的实践
C.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D.社会共识的崩解
10、以下能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河姆渡原始居民 ④半坡原始居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
A.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
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
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1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彻底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
B.征税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C.增加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3、有学者认为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燕山南北等地区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如大汶口文化晚期、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
A.特殊性
B.多元性
C.曲折性
D.完整性
14、辽夏金元注重政治制度建设。下表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 制度建设 | 评价 |
A | 辽:南北面官制 | 体现因俗而治的特点 |
B | 西夏:仿宋制设立尚书令 | 完成国家独立的关键所在 |
C | 金:猛安谋克制 | 学习中原文化的典范 |
D | 元:行省制 | 军政大权集中易导致地方割据 |
A.A
B.B
C.C
D.D
15、在清初至近代百余年间,湖广稻米生产水平提升,“大江上下,浙水东西,每岁采运湖南(米谷)者帆樯相望不绝”。而在江浙,此时已“全赖湖广米粟”,广东也是“米谷不敷,仰赖广西,兼资湖楚”。导致这种稻米供需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长江水上运输条件得天独厚
C.湖广地区鲜有战争时局稳定
D.西方输入改变沿海饮食文化
16、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中国积极参与谋划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③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④中国战场抗击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日军总兵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1924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日本神户民众欢迎会的演说中讲到,上海是我们中国的领土,在租界之内,大多数做生意的是中国人,纳税的是中国人,劳动的也是中国人,……他们居然反客为主,在中国的领土之中组织一个政府来加乎我们之上,我们人民不敢过问,政府不能管理……所以中国现在不只是全殖民地,比全殖民地的地位还要低一级。孙中山讲这段话的意图是( )
A.号召国人打倒列强除军阀
B.争取国际力量支持收回国家主权
C.表达民族危机加深的愤慨
D.呼吁国共合作以推动北伐的开展
18、列宁指出:“很多人认为为了保卫俄国革命必须护国,必须继续战争。而资产阶级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转移群众的斗争视线的,资产阶级以进行战争为名组织反动武装力量,伺机镇压人民。”列宁提出这一观点意在(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时机已经成熟
B.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C.揭露帝国主义间战争的罪恶本质
D.指出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紧迫性
19、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它”指的是(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21、从1972年到1978年12月中旬,《人民日报》中涉及美国的报道共有590多条。其中,“美帝国主义”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与美国相关的讽刺漫画也彻底消失,对美国国内人民生活、科学技术的报道开始明显增加。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两极格局的结束
B.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中美关系的改善
D.媒体关注点的转移
2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行的土地改革、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C.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D.巩固了新生人民民主政权
23、约4500年前,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出现龙山文化(如图所示),各地的龙山文化也有各自的地域特色,毕竟文化是不断融合的,不可能完全取代。这体现了( )
A.早期文明的特征
B.阶级国家的形成
C.国家大一统局面
D.战争使文化割裂
24、明朝隆庆年间,苏州府的丝绸业非常发达,许多民营作坊生产的丝绸深受国外市场欢迎,作坊主们经常与欧洲、东南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据此可知,当时( )
A.苏州丝织技术领先全国
B.海禁政策有所松动
C.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26、________年忽必烈定国号为________。1279元灭________,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就义
27、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________”后,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________保路运动。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________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________。推________为都督。
(4)影响: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性质的重要文件
29、1912-1918年间,中国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是
A.煤炭和钢铁业 B.铁路和公路
C.建筑和纺织业 D.纺织业和面粉业
30、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________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________谈判。
31、意义:长征实现了红军的________,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_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2、在经济繁荣、国土开发的背景下,清朝_______膨胀迅速。人口急剧增长使得_______危机日益显露,加上_______和_______的积累,乱象逐渐萌生。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_______领导的。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_______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官。
3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 从武力到和平:1979年元旦,发表《________》,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人员往来。
2. 20世纪90年代新突破: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形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________ ”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3)1993年4月,新加坡“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3. 2005年3月,通过《________》。
4.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________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
34、抗战胜利的意义
(1)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______________,发挥了_______的作用。
(2)_______发展到约132万,建立了19块根据地,解放了近1亿人口,收复了100万平方千米的失地。
(3)历经_______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军民伤亡总数在3500万以上,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4)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______________,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_______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
(5)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35、试从时间、动力、生产组织形式、科技含量、交通工具等方面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不同及它们的影响。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第二次工业革命 |
时间 |
|
|
动力 |
|
|
生产组织形式 |
|
|
科技含量 |
|
|
交通工具 |
|
|
社会时期 |
|
|
影响 |
|
36、争取和平民主斗争的过程是怎样的?
37、材料一海上(松江地区)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共赋税,下给俯仰。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材料二(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不为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偷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三作为传统产棉区的太湖流域东部,到1919年,仅常熟、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奉贤、川沙、崇明八县的棉田面积,合计就达367万亩。原本棉花产量有限的浙东沿海地区,也是“海滨沙地皆棉田也,每岁所收,为出口一大宗
——陈国灿《论江南农村市镇的近代转型》
材料四江浙两地的农民因为地理的优势和便捷,进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大城市做工的不在少数,而去当时的上海,则是流动目的地的首选之地。据统计,从1912年到1932年,20年间,仅在苏南颇具实力的荣家企业从2家增至21家,工人数也从1334人增至33416人,而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江浙两省农村。对此,时人评论说:“中国工人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徒,虽离家不计也。”
——仲富兰《试论近代江浙农村人口流动与习俗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江南地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概述江南经济出现的新局面?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国际因素是什么?
(3)材料四中江浙地区农民从业状况出现什么现象?并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历史因素。
38、三国至唐时期的绘画成就有哪些?
39、武昌起义爆发的经过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