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据学者统计,五代年间士族出身的官员在整个文职官员中所占比例,后梁为53.1%,后唐为34.8%,后晋为33.3%,后汉为22.5%,后周为20.9%。北宋仁宗一朝13榜13名状元中,有12人出身于平民之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科举制成为选官唯一途径
B.门第仍是选官的主要标准
C.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D.政局动荡影响了人才选拔
2、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铁犁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
D.封建制度的确立
3、春秋年间, “蓬蒿藜藿”之地, “狐狸所居,豺狼所嗥”之野,以及诸侯国境之间的旷土隙田逐渐得到垦辟,出现“公田不治”的景象。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动荡持续加剧
B.社会呈现转型之势
C.工商食官局面突破
D.铁犁牛耕普遍推广
4、在什刹海西海北岸的汇通祠内,设有元大都水系设计者郭守敬的纪念馆。他还编定了( )
A.《授时历》
B.《梦溪笔谈》
C.《千金方》
D.《齐民要术》
5、宋代童子科登科者籍贯分布
| 江南东路 | 福建路 | 江南西路 | 两浙路 | 其他 |
北宋 | 12 | 6 | 8 | 6 | 20 |
南宋 | 24 | 24 | 14 | 24 | 34 |
总计 | 36 | 30 | 22 | 30 | 54 |
据表内容可知( )
A.科举成为宋代主要选官途径
B.南宋疆域人口超过北宋
C.战乱迫使北方士人大量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6、有同学在学习某一时期历史时,绘制了思维导图(如图),这一时期是( )
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汉时期
D.魏晋隋唐
7、下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是(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政权重视农业
8、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曾致信彭德怀强调:“今日我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剧,在这种拿手剧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这一指示( )
A.认可了国民党是正面防御战
B.否定了日军侵华力量强大
C.基于对战局的客观准确认识
D.有利于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9、下表是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所占百分比统计表,这反映了东北地区( )
A.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B.经济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C.奠定了重工业基础
D.成为“以战养战”基地
10、考古发现,距今约5500年前,在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晚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安徽凌家滩遗址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人姿势都是双手并拢捧在胸前,非常相似。这说明当时( )
A.区域之间可能存在信息交流
B.先进文化因素向中原地区汇聚
C.开始出现“以玉为美”的观念
D.中原文明对周边地区文化辐射
11、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这位历史人物是( )
时间 | 1852—1864年 | 1866年 | 1875年 | 1877年 |
事件 | 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 | 在福州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近代造船厂 | 被清政府任命为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 | 收复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 |
A.林则徐
B.左宗棠
C.冯子材
D.邓世昌
12、下列关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表述正确的是( )
A.北伐战争是由国民党独自进行的
B.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C.北伐军从南京开始出发向北进军
D.北伐的目的是要推翻蒋介石统治
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 “卅万生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千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内涵是( )
A.全民族团结抗战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C.国民党积极抗战
D.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4、据如表可知( )
不同时期学者对武则天的评价
706年崔融 《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 | “仗义当责”“忘躯济厄”“制礼作乐”“返朴还淳”,使“四海慕化”“九夷禀朔”。 |
南宋朱熹 《通鉴纲目》 | “乘唐中衰,攘窃神器,任用酷吏,屠害宗支,毒流缙绅,其祸惨矣!” |
1929年振之 《我国女权运动者武曌》 | 她冲破男性为主导的社会束缚,成为一代女皇,对于唐代整个女性意识的复苏和地位的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 |
A.学者素养制约历史研究
B.历史评价难以形成共识
C.历史评价缺乏一定标准
D.时代需要影响历史评价
15、如图为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
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 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
①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 ②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③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传入中国 ④中国革命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宋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植根于民族发展的差异
B.承袭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C.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D.巩固了国家疆域的统一
17、结合所学,对如表《1913—1921年间中国棉纺织工业的情况》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C.近代工业此期间获得快速发展
D.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
18、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隋炀帝时期,假设国家要在长安、洛阳等地修建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0、下表为不同时期《新青年》杂志关于“社会主义”一词出现的次数。这一变化反映了( )
时间 | 次数 |
1919年之前 | 34 |
1919年 | 104 |
1921-1922年 | 685 |
A.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B.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C.社会主义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D.中国共产党诞生具备阶级基础
21、下图是郑和下西洋示意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西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据此可知此时( )
A.中国社会正处封建盛世
B.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C.中国主导东西方商业贸易
D.世界开始由分散走向整体
22、西非人在9世纪左右掌握了铁器和青铜的冶炼技术,能够铸造青铜人像和工具。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中部和南部非洲较多保留了黑人传统文化,大津巴布韦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下列选项对材料所述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中国和非洲交往源远流长
B.古代非洲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C.非洲文化地域性特征明显
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23、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中外交流活跃。如表中①所对应的史事应该是( )
序号 | 史事 |
① |
|
② | 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
③ | 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
④ | 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先后有40多次 |
A.文成公主入藏
B.唐玄宗重用贤能
C.鉴真东渡日本
D.安史之乱被平定
24、据学者统计,到明朝后期,苏州府有40%~50%的人住在苏州城里,有30%~40%的人住在苏州城附近,住在乡下的人只有10%~20%,当时的苏州府已经高度城市化。对此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B.城市经济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城市化潮流在当时已席卷全国
D.苏州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5、1689年,英国通过《_________》,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序幕——“________”
时间:1895年
人物:在京官员,各省举人,________、梁启超等人结果:请愿书未送达光绪皇帝,以失败告终。
意义:揭开了________的序幕,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7、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________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________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________
28、清朝政府专设_______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______________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29、13世纪初,英国大贵族迫使英王签署_____________,以限制王权。实质是解决_______与封建贵族的矛盾斗争。影响:逐渐形成召开由国王和贵族院、平民院组成的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后来,《大宪章》里的封建贵族权利逐步演化成普通的宪法权利。
30、________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31、辽:先后创制________、小字,用以刻石立碑,进行文学创作
32、1901年中国与11国签订《________》主要内容有:惩办“首祸诸臣”;赔款白银4.5亿两,本息共计9.82亿两;将北京________划定为使馆界,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炮台,各国可在此北京至山海关沿线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加入任何反帝组织
33、国共合作
(1)背景:①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认识到必须建立_____ 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_____ ”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2)实现: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 召开。
(3)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_____ ”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34、“______”
(1)袁世凯死后, ______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
(2)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______”。
(3)______: ______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______复辟。
35、1956-1966年,中共的失误?(政治上、经济上)。如何调整?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
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何重大意义?
(4)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37、中国战场在法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
38、总路线提出的时间、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39、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
(1)秦朝同周朝相比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有什么变化?该制度建立有何意义?
(2)秦朝负责中央监察的官员是什么?
(3)唐朝有一种为皇帝裁决提供依据,减少决策失误的制度是什么?
(4)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