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于毛泽东1945年的重庆之行,冯玉祥称颂“毛泽东之到重庆,象征了国内的团结;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保障了中国的和平,是喜事临门”;张澜更是对毛泽东说:“全国百姓把希望寄托于你们”。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各界一致认同中共主张
B.国共力量对比已经发生逆转
C.民族矛盾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D.和平民主符合国人共同期盼
2、“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这段文字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惨案
C.卢沟桥事变
D.重庆大轰炸惨案
3、有学者评价某制度时,称其开创了“量出制入”的先河,在核算财政支出的基础上确定赋税征收额度,并按照州县的实际情况分摊赋税,仅征收户税和地税,更为重要的是户税以资产为宗旨且所有居民均需要纳税,体现出赋税征收的先进性和公平性。该制度为( )
A.租调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摊丁入亩
4、1923年——1926年的《新青年》成为专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同时,不乏涉及中国具体革命事件,并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外国社会革命运动的经验对中国革命运动进行深刻剖析和反思。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
A.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
B.探索社会变革的道路
C.推动文学革命的发展
D.注重国人思想的启蒙
5、《宋史·职官志》所载,转运司职责主要在于“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这反映出北宋设置转运司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地方机构权力
B.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州县财政供给
6、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产业工人不超过60万人,到五四运动前,已超过200万人。他们大多数集中在上海、武汉等工业城市及矿区,且集中在铁路、矿山、航运、造船、纺织、面粉等企业。材料中产业工人的发展状况表明( )
A.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B.民主革命新力量在不断壮大
C.北洋政府统治岌岌可危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7、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各族都述说、记录祖先的起源故事,形成纷杂的古帝王、英雄传说。在各民族的竞争与融合中,这些故事、传说彼此串联起来,到汉代后,逐渐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入主汉地的各少数民族往往自称是炎黄之后。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形成统一基本格局
B.儒学正统地位正式确立
C.西周的政治秩序被破坏
D.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8、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有来自洛阳、成都的酒,江、淮、蜀、闽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纸,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赣州的陶瓷器,等等。这主要说明当时( )
A.对外贸易频繁
B.商品经济繁荣
C.南方科技发达
D.金融资本雄厚
9、明朝永乐时期内阁“仅以文字翰墨为勋绩”,阁臣品秩不过五品。仁宣时期,阁臣加官至三孤,秩从一品,官阶超过了六卿;以后凡入阁者均相继晋各部尚书,嘉靖年间张璁“居内阁,则排六卿而成相之尊”。这表明内阁( )
A.政治地位提升
B.成为法定机构
C.具有决策权力
D.有效制约皇权
10、如表为1954年召开的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构成情况表。据此可知,当时( )
项目 | 界别构成 | 基本构成 | |||||||
工人 | 农民 | 党政干部 | 知识 分子 | 解放军 | 其他 | 共产党员 | 非共产党员 | 妇女 | |
比例 | 0.9% | 53.2% | 15.3% | 5.4% | 1.8% | 23.4% | 75.7% | 24.3% | 13.5% |
总数 (单位:名) | 1 | 59 | 17 | 6 | 2 | 26 | 84 | 27 | 15 |
111 | 111 |
|
A.国家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得以建立
C.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以巩固
11、北宋规定,枢密院和三衙分别掌握调兵权和统兵权,地方上的将领要受到枢密院和三衙的双重领导;战时,军队由枢密院调发,朝廷通过三衙临时调派将领统率,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战毕,则兵回原属地,将领回原来岗位。这些规定( )
A.开创了分权制衡的先例
B.适应了皇权专制的要求
C.实现了兵农合一的目的
D.落实了崇文抑武的政策
12、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13、某同学搜集到下图所示的几幅图片,据此可知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
上海耶松船厂 | 天津机器制造局 | 上海发昌机器厂 | 湖北汉阳铁厂 |
A.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
B.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
C.江南地区近代工业的出现
D.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
14、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科举制快速发展
B.门第观念淡化
C.等级差别的消失
D.婚姻择偶自由
15、唐太宗晚年在谈到用人体会时说:“用人之道,尤为未易。己之所谓贤,未必尽善,众之所谓毁,未必全恶……又人才有长短,不必兼通……舍短取长,然后为美”。从中可以看出唐太宗( )
A.注重扩充国学规模
B.知人善任,各取所长
C.落实三权分立理念
D.改革吏治,发展生产
16、1937年初,国民党要员潘公展写了《统一与和平》一文,该文说:国民党的“统一”不同于中共的“联合”。他说:“无论怎样联合,内部的单位仍存在。所谓统一,是把原有的单位经过统一运动之后融化为一个整个的单位。”这一观点反映了国民党
A.积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组织力量反击日本的全面侵华
C.借统一名义打击中国共产党
D.反对中共组建联合政府的主张
17、红军长征途中,在西南地区留下不少灵活简洁的标语口号:
地区 | 宣传口号 |
广西龙胜县 | 共产党是主张民族平等、民族自治、解放弱小民族的! |
四川省阿坝藏区 | 遵从回番民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信仰自由! |
贵州省镇远 | 苗民们,不要怕,红军保护苗人,主张苗人汉人一律平等,不准哪个压迫苗家! |
上述口号( )
A.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B.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地革命
C.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赋予了少数民族以平等的权利
18、中国从1954年开始大量聘请苏联技术顾问和专家来华工作,1954年比1953年增加两倍多,以后三年又分别增加46%、80%和62%。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31440套技术设计文件、3709套基本建设方案、12410套机器和设备草图等科学技术文件。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开展
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19、下表是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 宰相人数 | |
北宋(71) | 南宋(62) | |
高级官员 | 20 | 8 |
中级官员 | 15 | 10 |
低级官员 | 12 | 8 |
无官职记录 | 24 | 36 |
此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0、如图为“秦朝统治机构示意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
①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秦朝相权被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③这一制度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④秦朝地方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1、2023年12月9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新进展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举行。研究发现,对辽宁建平牛河梁、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四川广汉三星堆在内的29处核心遗址的探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与收获。这些遍布中国南北的古代遗址,反映的特征是( )
A.生产规模巨大,人地关系和谐
B.精耕细作农业,社会贫富分化
C.多元一体发展,以中原为核心
D.集中聚族而居,人民安居乐业
22、有研究数据表明:“……中国抗战军民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占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三分之一;……按照1937年的比价,中国官方财产损失和战争消耗达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达5000亿美元;日本投降前夕日军在中国战场的兵力为186万人,其海外兵力为358万人,在华兵力占其海外总兵力的50%以上……”等等,这些说明了中国抗战( )
①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③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④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3、如表为美国学者白鲁恂记录的民国时期军阀之间的300份(次)通电、公共演说、公告以及谈话的内容(部分)。该表说明( )
内容 | 呼吁道德规范 | 拥护民主共和 | 实施宪政 | 反对专制独裁 | 呼吁国家统一 | 建立法律秩序 | 实践民权 |
份数(次数) | 30 | 37 | 19 | 26 | 38 | 37 | 9 |
A.军人干政现象得到改变
B.北洋军阀统治被削弱
C.民主政治观念影响深远
D.民主与专制反复斗争
24、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选项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最全面的是( )
A.社会大变革
B.政治制度的转型
C.经济的发展
D.统治阶级的提倡
25、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________
26、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先后在英、美等国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该表:
项目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美国联邦制
|
国家元首
|
|
|
元首产生方式
|
|
|
行政权归属
|
|
|
27、________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28、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________远航海外。郑和先后________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________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和________沿岸,史称“________”
29、当时,________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0、出现: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迹象。________、道光时期衰象更为明显。
31、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_____ 了方向。
(2)中国革命面貌_____ ,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32、意义
(1)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_____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33、城市:唐都__________成为当时的国际性大都会。
34、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________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胜转衰
35、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概述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因。
36、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对中国为革命的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这一时期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
(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央及时召开了什么会议进行纠错和调整大政方针?这次会议确定了怎样的总方针?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
37、对应题:
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亮色,也有不同的时代积弊,请将下列左侧中国古代史的各个时期与右侧的时代弊病相对应、(把右個序号填入左便空中)
时期 弊病
东周 A.财政和国防虚弱,饱受少数民族侵扰
秦朝 B.藩镇节度使叛乱.,造成王朝盛转衰
汉朝 C.封邦建国制瓦解,诸侯兼并战争不断
唐朝 D.豪强势力过度膨胀,逐渐削弱了皇权
宋朝 E.民族歧视政策严重,疆域辽阔难以控制
元朝 F.赋役綮重和刑律严酷,引发农民反抗
38、元曲的发展
(1)元曲的内容是什么?
(2)元曲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39、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分别指出中共一大、二大、三大的中心任务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