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玉溪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某学者评价某历史事件:“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确实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作用。”该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 2、在北宋朝廷的税收中,盐、茶、银、铜等工商禁榷非农业税收入占很大的比重;除了传统的作坊和商业行铺增多,宋代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更令人注意,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数量不在少数。这表明当时(     

    A.商品经济发达

    B.赋税负担沉重

    C.北方经济恢复

    D.农业发展衰退

  • 3、1349年,一群“南北隔数千里,同仕于闽”的官员在福州乌石山游览,至道山亭时以“文字为娱”,完成了一首联句(如图所示),此类吟诗作赋、唱和酬答在元中后期已成风气。这反映出元代(       

    A.官场风气败坏

    B.科举重视诗赋

    C.民族交融深化

    D.儒学地位复兴

  • 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这体现出(     

    A.传统文化蕴含现代价值

    B.中华文化呈现多元特色

    C.双百方针激发文化活力

    D.儒家思想影响文化认同

  • 5、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说:“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它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它”指的是(     

    A.1982年宪法

    B.改革开放

    C.一化三改造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6、贞观十二年(638年)七月,针对景教等外来宗教,唐太宗下诏曰:“道无常名,圣无常体,随方设教,密济众生。”这反映出唐朝(     

    A.家伦理观念受到冲击

    B.胡汉民族差别淡化

    C.三教合一趋势得到认可

    D.文化的开放和包容

  • 7、“中正”是九品中正制中对人才进行品评的官员。据学者统计,西晋时期担任各级中正且门第可考者共29人,其中出身自高门士族、一般士族者占总数的72.4%,东晋时期这一比例增加至93.5%。据此可知,当时(     

    A.官员素质提高

    B.阶层流动受限

    C.门第观念淡化

    D.中央集权加强

  • 8、对下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A.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丞相

    B.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丞相权力

    D.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 9、王夫之谈及史学功能时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师者也”;顾炎武说:“史书之作,鉴往所以训今”;黄宗羲明确指出:“知古必先通今”。三位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A.工商皆本

    B.史论结合

    C.重视考据

    D.经世致用

  • 10、武则天在位期间创立殿试,使得“恩归有司”变为“恩由主上”,使贡举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宋朝的新及第举人不再向宰相、知贡举官谢恩,而是向皇帝谢恩,称作“朝谢”。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帝非常喜欢当主考官

    B.宋代比唐代君主更开放

    C.君主意欲亲自选拔人才

    D.君主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 11、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础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时期全国基础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各级人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由此推测,三线建设(     

    A.有利于改善国民经济布局

    B.得益于国家雄厚的工业基础

    C.着眼于改善当地民众生活

    D.消除了东西部之间经济差距

  • 12、康熙曾多次亲临曲阜拜谒孔庙,并亲书“万世师表”以示尊崇。他对佛道及其他民间宗教甚至迷信活动也都采取保护措施。康熙九年,他颁布“上谕十六条”,规定地方官要选年老有德者讲说,宣讲时须言语明白痛切,使人感动。康熙这些举措意在(     

    A.推行三教合一的思想

    B.构建稳固的社会秩序

    C.完善基层的道德建设

    D.确立理学的主导地位

  • 13、忽必烈即位初期,委派重臣以中书省官“行某处省事”名义,到地方行使中书省职权,后来行省逐渐由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但仍长期保留着派出机构的性质。据此可知(     

    A.行省不是法定的地方行政机构

    B.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特点

    C.行省制度适应了国家治理需要

    D.元朝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 14、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表明宋朝(     

    A.门第观念日益淡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增强

    D.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 15、1884年,香港、广州报纸大力渲染抗法将领刘永福和黑旗军事迹,并把刘永福照片大量复制后用来发售,深受民众欢迎。这反映了(     

    A.报刊媒介决定社会舆论走向

    B.新式思想推动民主革命

    C.甲午战后反侵略斗争的高涨

    D.民族危机激发爱国情怀

  • 16、元代行省“自人民、军旅、赋役、狱讼、缮修,政令之属,莫不总焉”,并享有部分紧急事务的临时处置权。但行省辖区内的宣慰司、路、府、州、县各级官员必须“受命于朝而后仕”;在军事上也是“非奉旨毋擅调军”。由此可知,元代行省制(     

    A.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B.开启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D.兼具了集权与分权的双重属性

  • 17、下图为建国初期不同年份全国高校院系结构比例图。1953年的调整旨在适应

    A.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B.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C.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D.“双百方针”的要求

  • 18、清末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宣布停止开捐卖官,但谕令颁布不久,各省因赔款摊派数额巨大、新政经费短缺而再行开捐。大批生员争购官衔,纳捐者犹如“微生物滋蔓,所在皆是矣”,甚至出现“胎妊小儿,预营仕牒”的情况。这一现象(     

    A.表明新政拓宽了人才选拔途径

    B.客观上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C.有利于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反映出民众思想觉悟有所提高

  • 19、上海是打开近代中国的钥匙,承载了近代中国的若干历史记忆。它见证了(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C.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D.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 20、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很快从“公审蒋介石”转向“联蒋抗日”。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中国共产党的转变(     

    A.适应了民族抗战的需要

    B.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消除了与国民党的矛盾

    D.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1、有学者指出,在中国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可以发现我们的先民有过“兼爱、非攻”“礼运大同”“庄生梦蝶”“归墟五神山”之类美好的理想或奇妙的玄想,唯独难以找到海外扩张、征服世界的狂想。学者意在说明我们的先民追求(     

    A.和平自守

    B.一统天下

    C.修身齐家

    D.抵御外侮

  • 22、《宋史》中曾多次记载,如果文官犯了错会被贬为武职,而武官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便会想方设法地谋取文职。尽管整个宋朝从武职变为文职的例子少之又少,但宋朝的武将对此还是趋之若鹜的,一心想往文官的圈子里扎。这可用于印证宋代(     

    A.官员更换频繁

    B.理学成为正统

    C.军队战斗力弱

    D.治国崇文抑武

  • 23、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熊渠自称“我蛮夷也”;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这一变化体现了(     

    A.诸侯争霸的格局

    B.楚国实力的增强

    C.华夏认同的观念

    D.社会秩序的崩溃

  • 24、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墓葬规模可依据墓坑的大小、深度以及石棺的有无划分为三个层级,陪葬玉器的比例随墓葬等级下降逐渐减少。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社会存在贫富分化

    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稳定物价:1950年春,经“________”,“________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________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 26、________世纪中叶,________相继在中原和南方爆发,不久元朝灭亡

  • 27、邓小平理论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________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________________,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________的转移,实行________,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________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________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________

    (2)________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在1997年中共________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 28、在京官员及各省举人纷纷联名上书。________________组织了联合各省________的“________”,虽未送达光绪皇帝,但拉开了________的序幕

  • 29、文学艺术

    项目

    时间

    成就

    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______东晋______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______等文学形式;

    诗歌

    唐朝

    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是______诗圣是______

    书法

    东汉

    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书法家________世称书圣。

    隋唐

    融合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_____的颜体和________柳体最为有名。

    绘画

    东晋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代表作《___》《________》。

     

    隋唐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化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称为________

    石窟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

    著名的石窟有________________

     

  • 30、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______________的理论,确立了“______________”的基本路线。

  • 31、连一连:找出各自对应的正确选项

    ________

    A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

    春秋战国________

    B工商食官

    ________

    C宗庙之牲成为畎亩之勤

    ________

    D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明清________

    E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 32、《开罗宣言》发表: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开罗宣言》,特别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_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________

  • 33、元朝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他们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措施,被后人概括为“________

  • 3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________的作用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福利国家”。1945年英国陆续颁布了“国民保险法”、“国民工伤保险法”、“国民卫生保健服务法”“国民救济法”。这些法案使英国基本上建成了一套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一般有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补助。社会保险主要包括退休、医疗、失业、工伤事故保险等。社会福利补助主要由政府财政拨款,给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一定的经济补助,以保障他们必需的物资生活条件和一定的社会生活享受。例如医疗保健服务、国民免费教育、交通补助、住房补助、儿童营养补助、单亲家庭补助与多子女补助等。

    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国家税收和各种地方税收。……社会福利开支已经占各国财政收入的1/2到2/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

    ——摘自姜霁青《当代西方“福利国家”政策析评》

    (1)根据材料指出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西方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

     

  • 36、唐朝处理突厥、回纥、吐蕃、靺鞨的方式?

  • 37、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各是什么?

  • 38、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建立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3)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4)清朝前期,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清朝晚期,专制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请分别指出与这两个历史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

     

  • 39、回答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问题

    (1)1958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哪两次严重的失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经济建设作出了哪些重大的战略决策?

    (3)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什么?

    (4)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