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汗国灭云南大理国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其地内属本朝,立为藩府,设置如内地”,后设置云南行省进行管辖。 由此可知,元朝统治者对边疆的治理( )
A.阻碍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呈现与内地一体化趋势
C.加剧西南地区民族矛盾
D.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某同学进行“明代医学进步”的主题学习,梳理如下表格,其中横线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 明代以前 | 明代 |
病症 | 认为天花是无法预防的病症。 | 发明人痘接种法,成功率达97%。 |
病理 | 东汉以来认为伤寒是皮毛侵入人体引起的。 | 认识到传染病是由戾气引起,戾气由口鼻侵入体内,侵犯部位不同,引起疾病不同。 |
著作 | 药物学著作说法不一、错漏较多。 | 李时珍著____收药1892种,以多级分类法区分,检索更容易,更注重药物考订。 |
A.《齐民要术》
B.《授时历》
C.《九章算术》
D.《本草纲目》
3、下表为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33-112年)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下面对此表解读有误的是( )
时间 | 主要事件 |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 对匈奴开战 |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 收复河套,同年颁布推恩令 |
元朔五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24-前119年) | 卫青、霍去病连续4次大战匈奴 |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同年实行盐铁专卖 |
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 统一货币 |
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 | 削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
A.反击匈奴的战争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B.出使西域使西域地区得到有效管理
C.采取经济措施为集中财力支援战争
D.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
4、如图是某个王朝版图的局部,该王朝是( )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5、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这表明郡县制( )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
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
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
D.有利于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6、如图为1907年12月19日《中外日报》刊登的一幅宣传画,图中清朝官员手持“路权”与洋人密谈。该宣传画意在( )
A.揭露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
B.说明辛亥革命爆发必然性
C.反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反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7、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以用来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8、据统计,1914年世界总人口约18亿,其中5亿多人处于西方殖民国家直接统治,还有远超过此数的人生活在半殖民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下列关于世界殖民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实质是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奴役
③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荀子强调“称情而立文”,认为礼法制定应当以情文统一为根本原则,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终极目标,而反对独立于礼的“法”。强调道德自觉意义上礼与法的统一。由此可知,荀子主张( )
A.制定法律要符合国情
B.“重法”以“隆礼”为前提
C.确立社会的道德规范
D.人性本善、加强教化
10、正式绘制于康熙年间的《皇舆全览图》是我国全国性实测地图的开端,这份地图不仅是当时亚洲最好的地图,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一份地图。这主要反映了( )
A.政府重视边疆治理
B.近代地理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国家组织力量强大
D.西学东渐影响了清初测绘技术
11、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未出席巴黎和会对德和约的签字仪式。有学者对北洋政府和中国代表团的态度进行研究。以下理解合理的是( )
相关史料 | 24日,未署年月 | 北洋政府曾发给代表团训令签约的电报。 |
6月8日 | 《晨报》刊载上文电报并注明,“上月廿四(24)日国务院发出电报”。 | |
6月26日 | 北洋政府电令中国代表称,如不能保留山东,即拒绝签字。 | |
学者推断 | 考虑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当时向巴黎发电需数日才能送到,26日发电为时已晚。北洋政府在最后时刻做出这一决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
A.北洋政府坚决拒签和约
B.《晨报》支持五四运动
C.拒签促使学生运动爆发
D.北洋政府推卸签约责任
12、明代的军户和匠户,必须不时离开家乡,前往数百里乃至数千里的地方当差。以此为契机,在明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出现了大规模的民众跨地域流动,形成了一个涵盖整个明帝国的跨地域网络。这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群和跨越南北的服役网络的存在( )
A.保障了城市经济与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B.表明手工业管理法体系更加严密
C.有利于建构民众的空间认知和文化认同
D.说明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
13、2012年6月17日人民网针对孟子关于“民贵君轻”思想常被引证为先秦儒家“民主思想”的范例,提出了《孟子“民贵君轻”是“民主思想”吗》讨论命题。下列网民对“民贵君轻”的观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立场
B.以维护君权为前提
C.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D.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平等内涵
14、“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方面问题的会议”,“会议具有转折点”的性质。这次会议( )
A.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B.要求在敌后建立起抗日根据地
C.确立了全民族抗战的路线方针
D.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
15、明仁宗即位后,把内阁阁臣从五品提为三品,大学士杨士奇与吏部尚书蹇义同样享有密封奏事权。这说明内阁( )
A.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B.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C.已经正式取代六部
D.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16、据《晋书·刘元海载记》记载,刘渊的祖先冒顿单于迎娶了汉朝公主,并与汉高祖刘邦约为兄弟,故其子孙改姓刘氏。匈奴人刘渊自称汉家外甥,建立的政权名为“汉”。该现象说明( )
A.门第观念影响广泛
B.正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民族交融交流趋势出现
17、清代从康熙帝开始,官员将奏折密封后,可以直接呈给皇帝,皇帝朱批后发回,这样既快又保密。康熙时只有百余名官员有密折权,雍正帝时扩展到1200余人。雍正帝要求在京大臣,各督抚总兵都要密奏,还特许一些低微官吏的密奏权。这一变化
A.利于皇帝有效地控制官僚队伍
B.扩大了官员的行政权力
C.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数量增加
D.保证了清朝统治的清明
18、如表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状况(部分)”。这反映了( )
| 1933年种植面积 | 1934年种植面积 | 增长率 |
麦子 | 35075担田 | 70078担田 | 99.79% |
油菜 | 38690担田 | 71002担田 | 83.51% |
胡豆等 | 6940担田 | 10252担田 | 47.72% |
A.土地革命解放农村生产力
B.农民为支援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C.苏区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
D.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19、徐继畬在其1848年出版的《瀛寰志略》中介绍:都城有公会所(按:指议院),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按:指上议院和下议院)。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这说明徐继畬( )
A.主张效仿英国君主立宪制
B.率先突破传统的华夷观念
C.对西方民主制度有所了解
D.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0、商周时期商业为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官营商业存在的同时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还出现了一些商业发达的城市。这一变化( )
A.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与交流
B.表明分封制度开始瓦解
C.加剧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
D.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21、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上述材料展现了( )
A.国共合作的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工农运动的艰辛
D.共产国际对中国的援助
22、南宋户部曾就榷场设置解释说:“为和议已定,恐南北客人私自交易,引惹生事。”据此并结合下图(宋金榷场分布图)判断,南宋最初设置榷场的主要目的是( )
A.助推经济重心南移
B.推动双方经济互通有无
C.活跃边疆地区经济
D.维持宋金边境和好局面
23、建立良好的家风,重视家庭教育, 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 从《孔子家语》到《颜氏家训》,再到《朱子家训》无不体现家教家风的重要。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家风的思想源于(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24、据《汉书·景帝纪》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这种“黎民醇厚”的局面出现在( )
A.2世纪
B.3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前2世纪
25、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以下是反映这一时期中外交流的史料
上述材料中可以作为研究东亚文化圈史料的是:________;
可以作为研究唐代对外交往的一手材料的是:________(选填字母)
26、外交理念:中国追寻_________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①中国积极发展__________,构建整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②深化同______关系。③中国与_____形成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④中国同_______之间也相互增进了了解,加强合作。
27、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___________;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___________阶段
28、19世纪50年代中期________和________的对峙局面最终形成。两党________,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29、近日发现欧洲中世纪领地契约部分残片,根据内容推断西欧形成了________,此契约的订立者是________和爱德华四世公爵。
30、宋元两朝,_______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更加追求_______,不拘法度。
31、根据提示,完成下列“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时间轴。
A. ___________ B. 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 _________
E..____________ F. __________ F. ____________ G. _________
32、早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组织就有约束氏族部落成员的严格禁忌与习惯法。氏族部落转化成国家之后,________逐渐取代习惯法,成为各国统治者维系自身统治的有力武器。其中以罗马法最为完备,历史影响最为深远。
33、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1)时间:1947年3月,国民党军发动对________解放区和________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结果: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在山东________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4、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________年。
35、百团大战是怎样的一场战役?
36、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大原则?局限性?
37、总路线提出的时间、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38、请列举改革开放中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39、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其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3)“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是什么?
(4)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1978年以来,我国政府在农村中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