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陆军51个师团中有35个陷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只能动用11个师团到太平洋配合海军作战。抗日战争结束时,日军在中国境内仍达199万人,占海外日军总数的近二分之一。这表明( )
A.太平洋战场美军力量较中国弱小
B.中国是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
C.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D.国共两党共同抵抗了日本侵华
2、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呼呼,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主张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3、战国时期,通过游说自荐而成为高官者不胜枚举,比如:商鞅游说秦孝公,行变法而主秦政;邹忌以鼓琴说齐威王以治国之道,“三月而受相印”;虞卿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苏秦、张仪纵横游说,兼任数国卿相。这一现象( )
A.冲击了贵族政治
B.推动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C.促进了私学兴起
D.标志官僚政治得以正式确立
4、四堡位于闽西山区,是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据下表所示材料可被认定的史实是( )
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宋,发展于明,鼎盛于清” | 边城县史料 |
“(南宋)方夷吾所编《集要方》予则之临汀”(宋时四堡属于长汀) | [宋]陈日华《经验方》 |
明万历八年(1580年),邹学圣辞官回四堡,带回了苏杭的雕版印刷术,之后创办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 | 《范阳邹氏族谱》 |
“长汀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版,岁一刷印,贩行远近,虽未必及建安盛行,而经生应用典籍,以及课艺应试之文一一皆备” | 杨澜《临汀汇考》 |
A.四堡在宋代已出现雕版印刷
B.四堡印刷业推动了当地书院的兴盛
C.四堡刻书业在明代发展迅速
D.四堡书籍通过族商形式占领了市场
5、民国初年,政府采取的一些鼓励垦荒的措施,刺激资本主义土地经营的发展,新式资本主义农场在辛亥革命前垦殖公司的基础上边有了扩展。1912年,全国有农垦公司59家,资本为286万元;至1919年增加到100家,资本为1244万余元。这些新式农场的出现( )
A.有利于冲破封建制度对农村经济的桎梏
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C.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D.得益于社会环境的根本改善
6、1839年7月初,林则徐邀请美在华传教士伯驾和袁德辉等人翻译《各国律例》。伯驾提及自己的翻译工作时表示,"这些章节论述一个国家拥有禁绝外国货,没收走私货,以及进行战争的权利"。这反映出林则徐( )
A.注重对外斗争的策略
B.意识到鸦片走私危害
C.认识到中英必有一战
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7、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的提高
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商品化、世俗化趋势
8、中国人民经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洗礼,提高了民族觉醒和政治认识,所以义和团运动成为“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这表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的( )
A.过程
B.影响
C.目的
D.背景
9、书法家沈尹默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据此可知,该书法家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以下特点( )
A.传统性
B.服务性
C.延续性
D.创造性
10、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两国的参战
B.法西斯国家战力不足
C.世界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团结战斗
D.核武器的诞生和使用
11、“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是《青年杂志》发刊词中的一段,其作者曾经参加( )
A.新文化运动和创建中国共产党
B.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C.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创建根据地
D.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
12、唐代的民族政策,除了朝贡、和亲外,在边区还设立羁縻都护府,任命当地部族领袖为都护府长官,都护府享有高度的自治权。这些政策体现了唐朝( )
A.忽视边疆地区的社会治理
B.实行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
C.处理民族问题手段较单一
D.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
13、下表是1957—1965年部分大城市划定市区(含城区与郊区)面积变化,据表可知,该时期( )
年份 | 北京 | 杭州 | 哈尔滨 | 备注(单位:平方公里) |
1957年 | 4820 | 253 | 1247 | 划出部分原为供应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郊区,转变为以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 |
1958年 | 8860 | 1157 | 1247 | |
1962年 | 27012 | 397 | 2450 | |
1965年 | 27012 | 397 | 1334 |
A.国家工作重心向农村转移
B.大城市的经济职能受到削弱
C.国民经济建设曲折与调适
D.经济规划受到国际局势影响
14、东晋时期,朝廷中的要职大多都由中原南迁的高门士族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陈郡谢氏等充任,其中也不乏南方士族,但为数甚少。这( )
A.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强化
B.直接导致了东晋政权的灭亡
C.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定
D.促成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15、作为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辽、西夏和金巩固政权的措施中有很多的共同点,主要是( )
A.实行南、北面官制
B.实行猛安谋克制度
C.学习中原王朝制度
D.向宋王朝称臣纳贡
16、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这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 )
A.开创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因地方权力过大而致分裂割据
17、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痛斥“动言风煞(水),致珍宝埋没不能现用”的现象,主张于全国21省通21条大道;而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洋务派官僚倡议修建铁路、开采矿藏时,朝野守旧势力纷纷援引风水龙脉之说相指责。对比两者可知( )
A.洋务新政后期的改革越来越趋向保守
B.太平天国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C.《资政新篇》体现先进国人的近代观念
D.洋务运动违反了向西方学习的历史潮流
18、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以李四光、钱学森等为代表的著名科学家,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也是历久弥新、永不褪色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
A.亲民爱民,军民情深
B.忘我拼搏,艰苦创业
C.扎根农村,开放包容
D.自强不息,绿色发展
19、20世纪50年代读报组在山西农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左权县麻田读报组在学习美帝侵华的历史和中朝关系等文章后提出了“多生产一颗粮食,就增加一分力量”的口号。农民积极开展生产竞赛,全省1952年一年超额完成增产约2万亿元的爱国增产节约计划。读报组的活动( )
A.大幅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
B.加速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
C.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
D.助于发挥民众的主人翁精神
20、有历史学家评述某次会议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屡遭挫折的红军从此有了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保证。”这一会议( )
A.标志着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B.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C.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D.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21、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22、下表为(1912年上海地区女性报刊一览表》(据谈社英《中国妇女运动通史》等整理)。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名称 | 宗旨 |
妇女时报 | 提倡女子学问,增进女界智识 |
民国女报 | 开通女界,提倡女学,扶植女权,养成女子参与政治之智识 |
女铎报 | 为开通中国女界知识,补助学校不及起见……为女子德、智、体三育之扶助 |
女子共和日报 | 灌输女子政治及实业之思想 |
中华女报 | 发达女权 |
女权报 | 养成女子独立精神、提倡男女平权 |
女杖月报 | 发扬女子固有本能,恢复女子固有权利 |
A.女性报刊成为主流
B.新文化运动正兴起
C.男女平等成为共识
D.女性权利得到关注
2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4、荀子强调“称情而立文”,认为礼法制定应当以情文统一为根本原则,以成就道德人格为终极目标,而反对独立于礼的“法”。强调道德自觉意义上礼与法的统一。由此可知,荀子主张( )
A.制定法律要符合国情
B.“重法”以“隆礼”为前提
C.确立社会的道德规范
D.人性本善、加强教化
25、中共七大
(1)背景:为了总结中国抗战经验,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做准备。
(2)召开: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__隆重举行。
(3)内容
①毛泽东在会上作《________》的政治报告
②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确立________为党的指导思想,并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4)意义:中共七大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26、________
(1)概况: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________。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7、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拥护“________”和“________”;反对国粹和旧文学,用________代替文言文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新文化运动高举________
28、近代以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先后在英、美等国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该表:
项目
| 英国君主立宪制
| 美国联邦制
|
国家元首
|
|
|
元首产生方式
|
|
|
行政权归属
|
|
|
29、代表: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后期的程颢、________兄弟和南宋的________。
(2)主张
①理学比较注重抽象思维,是一套包括________、认识论、人生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②认为“________”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③人生的目标是“________”,即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最终实现对“天理”的充分体验,从而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
④提出“________”,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3)深入探究:将《大学》________《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________”的儒学基础读物。
(4)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________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0、失败
(1)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________的指导,没有________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失败是必然的。
(2)影响: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光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1、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_______和_______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_______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_______大经济体。
32、古代文明区域与成就配伍题
请将表中左侧的“古代文明区域”与下面的“成就”相匹配(请填写表中数字)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33、第二次国共合作
(1)通电全国: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发出了抗战宣言: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________
①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在庐山谈话,听取各方人士对抗日救国的意见。
②7月17日的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________关系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路线的形成。
(4)1937年7月15日,中共向蒋介石提交《________》。
(5)军队改编:
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朱德、________为正负总指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________,叶挺为军长。
(6)实现合作: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________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4、全国动乱
(1)中央文革小组:煽动“打倒一切”“踢开党委闹革命”。
(2)“一月风暴”: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________”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①1969年4月,________召开。
②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4)①1972年,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
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________的预演。
(5)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①时间:________年10月。
②意义: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35、儒学在汉武帝、魏晋南北朝、隋、唐如何发展?
36、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姿。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今天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历史学习是我们认识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2)宋代文化繁盛,请举出科技、文学艺术成就各一列。
(3)对于包括传统儒家思想、古代科技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有各种态度与看法。你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主张是什么?
37、《辛丑条约》带来怎样的影响?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反映了农民千百年以来渴望得到自己一份土地的根本要求,而且以磅礴的气魄,明确的主张规定下来,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空前的第一次。所规定的关于农村主要生产资料的土地的分配法,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平均分配。从其分田时“算其家口多寡”和“杂以九等”来看,这显然是分田到户,以家庭为生产……
材料二
《资政新篇》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主张中央集权制,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来……
(1)材料一的规定中如何能体现《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
(2)《资政新篇》的提出有何意义?其未能实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资政新篇》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与发展,这种观点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9、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