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用汉字、穿汉服、与汉人通婚。这些做法( )
A.激化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导致了政权并立
2、下图为“隋朝运河与粮仓示意图”。据此可知,隋朝大量设置粮仓( )
A.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B.促进了运河交通的发展
C.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D.巩固了北方的经济地位
3、1941年,中国共产党指出:“针对着敌人企图吸收法币,收括现银,滥发伪币的金融政策,政府银行应发行地方货币并确定为当地唯一通行的货币本位,以便打击伪钞,保护法币,阻止现银与法币流入敌区。”这在当时( )
A.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日形成
B.有利于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
C.保障了双减双交政策开展
D.间接加速了国统区经济的崩溃
4、如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两省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B.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C.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
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严密
5、王阳明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表明,王阳明的心学( )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C.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
D.严厉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
6、“琮琮”是杭州亚运会的吉祥物之一。它以源自大地、象征丰收的黄色为主色调,身上的纹理形态取自良渚稻作文化中的稻穗,头饰的“神人兽面纹”取自良渚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琮上的图案。这一设计( )
A.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B.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
C.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
D.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7、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这些思想理论都( )
A.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C.为反帝反封建提供理论武器
D.指导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8、下面为西汉时期几位帝王在位时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人数。(据袁行霈等主编的《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整理)表中人数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 )
帝王 | 汉武帝 | 汉昭帝 | 汉宣帝 | 汉元帝 | 汉成帝 | 汉哀帝、汉平帝 |
博士弟子 | 50人 | 100人 | 200人 | 1000人 | 3000人 | 7000人 |
A.儒学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
B.进入官学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C.官位被垄断的情形彻底改变
D.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结束
9、中国古代某医学著作中有如下记载,据此判断该医学著作最有可能是( )
草部 | 青蒿、人参、当归、三七、黄连、决明、龙葵、芍药等 |
谷部 | 稻、小麦、玉蜀黍(玉米)、大麻、大豆、红曲、沙蓬等 |
菜部 | 苜蓿、木耳、莴苣、胡瓜、竹笋、冬瓜、甘薯、苦瓜等 |
果部 | 葡萄、甘蔗、木瓜、山楂、荔枝、胡椒、西瓜、甜瓜等 |
A.《肘后备急方》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本草纲目》
10、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开放口岸积极投资办厂,建立了一些近代企业,在这些企业中雇佣了第一批中国产业工人。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及其他城乡无业劳动者是近代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彻底解体
C.使中国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动
D.推动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
11、下图所示战役,描绘了解放军将敌人包围在“一点两线”(一点:以徐州为中心点,两线:陇海线、津浦线),从而切断徐州与南京的联系中枢。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2、汉代选拔人才,以荐举制取代世袭制,以察举、征辟诠选制度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社会的需求。魏晋南北朝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把选才权收归朝廷,把人才分为九等,选才标准规范、缜密,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知,汉到魏晋时期人才选拔的趋势是( )
A.更趋向于公平公正
B.更趋向于选拔权的归属
C.更趋向于重视血统
D.更趋向于才学和能力
13、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一方面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和极端的皇权主义,另一方面表现为亲贵合一的裙带作风。这说明中国封建社会( )
A.宗族关系成为执政的基础
B.君主专制的本质是贵族政治
C.深受“家天下”观念的影响
D.治国理念严格遵循儒家伦理
14、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49年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3%,1950年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社会商品批发总额中占76.1%,在零售总额中占85%。据此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15、恩格斯曾说道。“英法联军对华作战,竞像只是为了俄国的利益。俄国乘机向中国攫夺面积等于英、德两国的领土,同时还狡猾地出来充当衰弱的中国的保护者。”据此可知,这次“对华作战”
A.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B.第一次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C.使俄国获得了巨大的侵略利益
D.满足了俄国对我国的领土要求
16、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人为地造成行省间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行省长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有利于( )
A.消除藩镇割据
B.强化地方权力
C.促进民族交融
D.加强中央集权
17、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度( )
A.旨在终结宰相制度
B.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
C.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D.有助于加强皇权专制
18、中国文字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下表是关于“夏”“秋”两字甲骨文的解读。 由此可知,文字的创制反映了( )
简体汉字 | 甲骨文 | 文字构造 | 文字解读 |
夏 | 上方的“日”代表太阳高悬;下方是一个侧面的呈半跪状态的人形 | 人在太阳下活动,会感到非常的炎热,于是就要坐在一边休息 | |
秋 | 上方是由头、身、足组成的完整的蟋蟀的造型;下面的“火”由三峰焰形组成 | 古人将蟋蟀当作秋天的代表;主火堆成“人”形,表示农耕之后人们对土地进行焚烧播种 |
A.天文历法习惯的形成
B.形神兼备的书法艺术
C.华夏早期文明的发轫
D.闲暇有度的农耕生活
19、周平王东迁之后,郑国不断侵扰王室。平王死后,其孙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随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却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表明( )
A.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周王实际控制诸侯
C.天下共主名存实亡
D.桓王注重睦邻友好
20、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元朝统治者( )
A.忽视“四等人制”的贯彻
B.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C.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D.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21、宋代是文化昌盛的时代,路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且不设立长官,转运使是连接地方与中央财政的纽带,军阀割据失去经济基础。通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个开明时代特务政治的体现,这反映了
A.文化昌盛与政治开明没有直接联系
B.宋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了有效的管理
C.特务政治是宋代地方政治显著特征
D.宋代地方权力结构有利于防御外敌
22、1937年4月,红军指战员钟士灯在家书中写道:“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这反映出(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反侵略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
C.根据地双减双交政策的实施
D.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3、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习惯用“朕、我、吾、印”来表达第一人称自己,秦始皇将“朕”作为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称。这反映了( )
A.封建皇权的独尊性
B.人民各项权利被限制
C.中央集权的权威性
D.“朕”蕴含的内容减少
24、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热情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他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预言十月革命所掀起的潮流不可阻挡:“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钊的观点( )
A.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开展
B.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C.适应了全民族抗战需要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5、影响: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政治和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二、________
26、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_______、_______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27、6月21日,________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
28、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________的目的。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
29、进一步扩大侵略
(1)占据整个东北地区
(2)________(淞沪抗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上海________路军奋起抵抗。
(3)________年3月,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________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________运动”。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________”。
30、________和迁往北京的《________》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
31、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__________ 。明成祖设立__________。
32、________在《新青年》发表《________》一文,主张以________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________逐渐普及开来
33、万隆会议
(1)________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________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________参加的国际会议。
(2)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3)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________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4)亚非会议后,中国________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34、8月中旬,________失陷,慈禧太后和________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________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励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35、郡国并行制
(1)郡国并行制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2)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影响如何?
36、“八字”方针提出时间、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37、秦朝灭亡的时间和过程是怎样的?
38、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39、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武装暴动转化为一场和平的权力交接,不能不说是当时各大政治势力以大局为重,以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为重。清廷、清政府、革命党、立宪党人和袁世凯以及他的那些北洋将领,各方政治势力不论拥有怎样的力量,他们都没有在这场大危机关头执意诉诸武力,而是坚持谈判,各自让步,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着眼,退一步海阔天空。辛亥革命不仅值得中国人永远感念,而且很值得中国人好好总结,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成为全人类不战的典范,为人类持久和平贡献中国人的心力和智慧。
——马勇《革命》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作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