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上饶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南/接   别/强人意   咀英华/味同

    B.水/笑   疵/闻名迩   深痛绝/好逸

    C.赘/计   新/为人知   交口赞/心如意

    D./出   取/岌可危   歌载舞/风雪

  •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要真正了解社会,就要善于分析、研究和观察社会。

    B.学校经常开展安全常识教育活动,这大大增强了同学们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

    C.为优化育人环境,提高办学质量,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要改变“亚健康”状态,就必须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书籍的卷轴形式,至隋唐发展到了顶峰。到唐代晚期,书籍由卷轴逐渐向折叠形式转化。究其原因, ,且阅读时收卷、展卷费时费力,特别是查阅其中某个词、某 个典故,或某卷的某段话,需全卷展开,尤其不方便。

    A.是因为卷轴装书籍制作精美,历史悠久。

    B.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折叠形式的书籍替代卷轴书籍成为必然。

    C.是因为折叠形式的书籍制作更加精美,符合人们审美的需要。

    D.是因为卷轴装书籍制作工艺复杂,不适合普及化和大众化的需要。

  • 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虽有佳肴》)

    C.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D.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也》)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古诗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按课文内容填空,体会用词的妙处。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________地搏击着,____________地搏击着。它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________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________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________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________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________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聪,亲爱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发的第六信,很高兴。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去哪里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致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头爬不起来的人。我预料国外这几年,对你整个的人也有很大的帮助。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倘若你认为这些话是对的,对你有些启发作用,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

    (1)从全文看,这封信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父亲对儿子的忠告可概括成两句话:一、保持心理平衡;二、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面句子的深层含意。

    A.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这封信,你最想对文中的“儿子”说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

    (5)从这封信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父亲。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一一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発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顿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1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加点词“可能”表示作者对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的原因只是推测、估计,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B.“四书”之一的《大学》,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C.第一段是道理论证,引用《大学》中的话,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D.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儒家在格“物”时,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的。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写作表达

    题目一:请以“今年的春天我很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我们在学校一起学习和生活,互相友爱帮助,学会合作,分享美好 ,让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的校园充满阳光。请 “阳光”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任选一题,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