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一幢(zhuànɡ) 瘠薄(jī) 庇护(bì) 命途多舛(chuǎn)
B. 灰烬(jìn) 烙印(luò) 掳掠(lǔ) 茕茕孑立(jié)
C. 宿愿(sù) 簌簌(sù) 天籁(lài) 灯影婆娑(suō)
D. 雪橇(qiāo) 教诲(huì) 缱绻(quǎn) 玲珑剔透(tì)
2、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战败而亡者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请归取其孥
C.洎牧以谗诛 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
D.与尔三矢 吾与汝俱幼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 )
A. 吴天明导演去世后,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很不顺利,与吴天明神交已久却缘悭一面的方励导演带领着志愿者团队接手了该片的宣传和发行工作。
B. 无论是唱腔还是表演,越剧与黄梅戏都各有千秋,一个声腔清悠婉丽,表演真切动人,具江南灵秀之气;一个唱腔淳朴流畅,表演质朴细致,有浓郁生活气息。
C. 从诞生之日起,该私塾便提倡因材施教,任何有志于学的社会下层百姓和民间士子,不分贫富,不论地域,均可入学。
D. 1043年,范仲淹这位文韬武略的诗词大家,因推行“庆历新政”失败而被贬,回到南阳花洲书院。
E. 近日,中韩泰俄四国拳王对抗争霸赛在邵阳市区举行,这些具有穿云裂石之功的大力士一上场,就把观众的目光吸引了过去。
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述职者,述所职也
A.乐酒无厌谓之亡
B.庶民子来
C.贤者而后乐此
D.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因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糜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滿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成、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乃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惫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慼。世界上还没有笫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C. 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D. 中国笺纸作为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待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中心论点。
B.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强。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D. 文章联系现实,引出坚持传承难的问题开放式结尾,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B. 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说明笺纸的岀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 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D. 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静态的桥具有了腾飞一般气势的动态之美。
(3)古诗词中有不少句子使用“空”字,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或空旷清新,或萧瑟悲伤,或孤寂无奈等,如“________,_______”。
8、(1)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2)小舟轻楫,___________。(周邦彦《苏幕遮》)
(3)___________,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4)忧心烈烈,___________。(《诗经•采薇》)
(5)于其身也,__________ ,惑矣。(韩愈《师说》)
(6)故观于海者难为水,__________。(《诸子喻山水》)
(7)__________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8)烟销日出不见人,___________。(柳宗元《渔翁》)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3)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5)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6)斜阳草树,__________,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_________。”(《论语·宪问》)
(8)________,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颜渊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__________”,同时指出做到此点的结果是“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表明获得知识和推究事物原理之间关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思妇想赶走恼人月色而月不肯离去的情态,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4)《将进酒》中,诗人放言“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富贵生活不如长醉一场,实是隐愤激于酒意,寓真意于狂言。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 ”“_______ ”两句突出地表现了军威之壮,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2)《赤壁赋》中,用比喻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何其短暂的语句是 “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写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三)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诗人引镜自照,发现两鬓白发苍苍,不由得发出无可奈何的感叹。
B.“尚如丹”承上句,使用比喻,写自己年事已高,但爱国之心依然炽热,不减当年。
C.第三句写人老体衰,“戎衣窄”暗示自己体态臃肿,驰骋战场的愿望难以实现。
D.“悲愤”句写作者由于无法上战场以实现抱负,悲愤难抑,只能聊以舞剑自慰
E.颈联是虚写,借梦中“远戍的博,鏖战皋兰”来表现诗人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2】请赏析“谁料如今袖手看”这一句的妙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③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④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
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闲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日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
(节选自《宋史·沈焕传》)
(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③山陵:此指营造陵墓。④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B.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C.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D.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汉代始设于京师。
B.殿试,由皇帝认定的博学之士主持的考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级别。
C.通判,是官职名,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和控制而设“通判”一职。
D.谥,是指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给予的带有褒贬善恶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焕治政能力强,受到三省推荐。当年大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个县搞救济工作,他去了之后,这两个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了。
B.沈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他被召为大学录,早晚接见学生,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为此同僚嫉恨他标新立异。
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论学问。
D.沈焕敢于直言,不畏权贵。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
(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
14、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正迈进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是“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勤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个新时代,也是“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也是存在“矛盾与困难”的时代,也是需要“挑战与创断”的时代。
生逢其时,你想做一个思考者、参与者还是创造者?请选择适合的角色,结合材料,以“我与这个新时代”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