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淮南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1)他的这篇文章不落言筌,在不知不觉之中,将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与表面意义组合起来,极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和启发性。

    (2)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价值观发生扭曲,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3)作为基层干部,不能只在台上述而不作,要发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精神,深入群众,倾听百姓呼声,拿出措施,切实解决问题。

    (4)引导社会力量办教育是普通百姓难以作壁上观的事,它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多元化的配置,也有利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5)近年来,以当庭举证、质证、认证为中心的审判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基层法官的任免更需要坚持举直措枉,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改革的成果。

    (6)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也就是让其他国家来替它承担经济危机带来的后果,现在看来,这种做法无异于李代桃僵

    A. (1)(2)(5)

    B. (1)(4)(5)

    C. (2)(3)(6)

    D. (3)(4)(6)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进入新年,一段时长3分钟的“乡村版迪迦奥特曼”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火”了起来。这段短视频由五名“90后”费时半个月拍摄,获得了大量网友的转发支持。近年来,此类“土味文化”异军突起,已经成为网络上一股重要的文化风潮。我们知道,趣味低下、搞怪猎奇、内容浮浅的感官刺激之作必然昙花一现。但“乡村版迪迦奧特曼”的跨国大热,以及华农兄弟“竹鼠系列”视频的全民火爆,与过往的“土味文化”有着巨大区别。这些创作者更加“接地气”,擅长用优质的创作传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A.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明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B.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达真实的生活,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C.擅长用优质的创作表现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D.擅长用优质的创作揭示真实的生活,这也代表着“土味文化”开始走向成熟。

  • 3、以修辞看,与其他各句不同一项:

    A.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不论它们关注了什么事,也不论它们具体围绕哪个阶层的人为中心来展开,能够肯定的是,它们都深切关注了人生。

    B. 5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与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姆努钦率领的美方代表团就共同关心的中美经贸问题进行了坦诚、高效、富有建设性的讨论。

    C. 互联网时代呼啸而至,传统书店一方面因经营的“戏路”太窄而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线上书店用多种方式大行其道。

    D.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成功研制了全球系列卫星移动终端产品。目前,我国卫星应用年产值超过2000多亿元人民币,基于卫星大数据的万亿级市场正等待挖掘。

  •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临事忽焉之   丧:亡失

    B. 而读书者之   与:许可

    C. 袜材当于子矣   萃:聚集

    D. 予不能也   然:赞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可平:仰望星空,做天国的学问

    肖堂

      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到俞可平这里被颠覆了。争取了两三年后,这位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辞职请求,终于得到中央批复。他如愿回到未名湖畔,履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

      一直以来,俞可平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是他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他的成长经历和最鲜活的生活细节,却很少有人知晓。如今看来,恰恰是这些被忽略的部分,生动印证了时代的发展。

      1959年7月,俞可平出生于浙江诸暨。他曾做过两年多生产队干部,之后恰逢国家恢复高考,俞可平考入当时的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就读政史专业,后来成为厦门大学哲学系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我们这代人,受毛主席的影响特别深。毛主席喜欢读什么?喜欢读历史、哲学。”他这样解释自己选择专业的原因。

      在厦大三年,因为看到政治对中国的决定性作用,俞可平的兴趣渐渐转向了中国政治。“当时的我,内心似乎涌动着一种莫名的责任感,觉得应该为这个社会的进步做点儿什么。”俞可平说,“所谓责任,无非两种。一种是知识的责任,就是通过研究,推动学术的进步;另一种,就是通过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1984年,俞可平毕业,并留校任教。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大学设立了全中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中国新时期政治学奠基人赵宝煦决定招收开门弟子。经过努力,他如愿走到了赵宝煦面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政治学博士生之一。

      入学一年后,俞可平放弃了当时非常难得的海外联合培养机会,试图说服导师同意自己转变研究方向——从国际政治转向中国政治,从政治理论转向政治现实。“中国政治这么敏感,干嘛要学这个?”面对赵宝煦的询问,俞可平给出了两个答案:“第一,在中国社会,起主导作用的是政治,不是经济;第二,整个社会洋溢着改革的氛围,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该参与到改革当中去。”此后,俞可平一直专注于当代中国政治的研究。

      北大毕业在短暂的留校后,俞可平很快就调到中央编译局工作,并且一干就是27年,从一名普通的助理研究员成长为局领导。但热衷学术的他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内心更希望做一个纯粹的教授。

      尽管从政多年,俞可平至今仍保持着一个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喜欢爬山、游泳、射击,不跳舞、不去卡拉0K、很少应酬,每天晚上只睡6个小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读书、做学问。结果是,其学

    术影响力不但一直在政治学和国际政治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而且据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一项统计显示:过去十年中,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俞可平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高居榜首。

      在俞可平看来,做学问有两种:一种是“尘世的学问”,一种是“天国的学问”。“这两种学问的性质不一样,前者是对策研究,为现实服务;后者是纯学问,属于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他说。重回校园的俞可平,希望能做自己的“天国的学问”。他说,“现在中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很强大了,但具有世界影响的原创思想、原创理论太少了,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在这么重大的转型时期,需要有我们自己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

      他坦率地说以前在中央编译局,尽管是分管科研,但行政事务仍很多,确实感觉时间不够用。”同时,俞可平也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中央提出的干部能上能下的用人原则。“我做了 14年的副局长了,我自己研究的就是政治体制改革,了解一般一个干部在一个岗位上不得超过8年,我已经超过任期6年了,我应当带头能上能下。”

    “中国需要仰望星空的人,今后我将有更多的时间仰望星空。”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在为官的时候已经著作等身;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敏感地带游刃有余,新意频出又从不逾矩……如今,他辞官归学,投身于中国的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感,推动原创性思想的生产。”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

      在中央编译局,俞可平参与了很多中央的重大决策调研和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建设工程。他发起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为推动中国政府创新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做了不少努力。还发起了中国社会创新奖,推动中国的民间组织和社会组织创新,鼓励它们为社会进步做贡献。

      —刘巍《从“教官”到教授俞可平的两种责任》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俞可平用他的经历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进阶逻辑,在仕途上已经做到中央编译局副局长,辞职后选择了回北大。

    B. 俞可平考人大学后选择政史专业、哲学专业,主要是受家庭和时代影响,而后来他转向中国政治则完全是源于内心的责任感。

    C. 俞可平在中央编译局分管科研,其学术影响力一直在相关研究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表论文的引用率也比较高。

    D. 俞可平认为“天国的学问”是纯学问,他希望做“天国的学问”,解决中国在重大转型期原创思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俞可平是中国首批政治学博士,是赵宝煦的开门弟子,这使他深感责任重大,决心为社会的进步做点什么。

    B. —直以来,人们关注俞可平大胆而犀利的学术观点,但很少有人知晓他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细节,而这些被忽略的部分也是值得关注的。

    C. 尽管从政多年,但仍然保持着学者的习惯和作息,很少参加应酬,将全部精力用于学术研究,这是俞可平在为官时就已著作等身的原因之一。

    D. 中央关干干部任用有“干部能卜能下”的用人原则,俞可平辞官归学,除了热衷学术,也有带头践行中央提出的用人原则的考虑。

    E. 文章多次引用了俞可平自己的话,有助于读者直观地了解其经历和思想,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3俞可平对责任是如何理解的?又是怎样践行的?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直接描绘了赤壁的壮美景象,为秀丽无比的江山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后引起了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

    (2)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的情景,展示了他们的人情美;为中国文人提供了一处在理想受挫时用以疗治心灵创作的精神家园。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古诗文之魅力在于其有态度、有情致,更在于其饱含着古人的声声嗟叹。“①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是王勃为秀美山川、万千气象发出的啧啧之叹。“②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③________”(《过秦论》),是贾谊为汉朝长治久安而发出的肺腑之声。白居易与琵琶女同病相怜,同声相应,发出“④_______,⑤_______”(《琵琶行》)的深长叹息。鲍照胸怀郁积,为寒门之士咏出“心非木石岂无感?⑥_______”(《拟行路难(其四)》)的不平与愤慨。

  • 9、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引用《谐》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大鹏飞向南冥的情景。

    (2)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 10、(1)《诗经,卫风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早晚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其中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开荒南野际,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_________________,可以横绝峨眉巅。(李白《蜀道难》)

    (3)落日楼头,______________,江南游子。(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卧龙跃马终黄土,_______________。 (杜甫《阁夜》)

    (5)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反腐倡廉的今天,正是那些清廉正直的官员的真实写照。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过邵伯湖

    李东阳

    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

    飘飖双鬓风,恍惚无定止。

    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

    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

    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的“连”字,形象地写出了邵伯湖夜晚水汽蒸腾与天相接的特点。

    B.三、四句“飘飖”与“恍惚”对仗工整,体现了近体诗格律谨严的特点。

    C.“不用楫”是说大风鼓足了船帆,船不必靠划桨助行,既轻快,又惊险。

    D.诗歌由眼前景开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了夜行邵伯湖时的感受。

    【2】诗歌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云松《瓯北集》序

    [清]袁枚

    晋温峤耻居第二流,而云松观察独自负第三人,意谓探花辛巳,而于诗则推伏余与蒋心余二人故也。夫以云松之才之高,而谦抑若是,疑是谰语,不足信。今年以《瓯北集》来索序,撷之,只心余数行,而他贤不与。然后知云松于余果有偏嗜耶?抑其诗别有独诣之境,己不能言,他人不能言,必假余与心余代为之言耶?嘻!余与心余之诗之所以然,俱不能自言也,又乌能言云松哉?然去春过南昌,心余病,握余手,諈诿诗序,一如云松。撷卷首,一序并无。然后知此二人者,交满海内,而孤睨只视,惟余是好。然则余虽衰,殆不许其嘿嘿然竟以不言已也。

    今夫越女之论剑术曰:妾非受于人也,而忽自有之。夫自有之者,非人与之,天与之也。天所与,岂独越女哉!以射与羿,弈与秋,聪与师旷,所与公输。之数人者,俱不能自言其所以异于众也。而众之人,方且弯弓斗棋,审音习斤,穷日夜追之,终不克此数人于万一者,何也?云松之于诗,目之所寓即书矣,心之所之即录矣,笔舌之所到即奋矣,稗史方言之所载,即阑入矣。而忽正忽奇,忽庄忽俳,忽沉鸷忽纵逸,忽数典而斗靡。读者游心骇目,碌碌然不可见町畦。或且规唐摹宋,千力万气以与之。卒之骐骥追日,未暮日已在其前。所以然者,又何也?呜呼!此皆羿与秋、师旷、公输之所不能言,而惟越女能言之者也。余之为云松言者,亦止此而巳矣。

    惑谓云松从征西滇官海南黔中得江山助故能以诗豪余谓不然世之行万里历险艰者或十倍焉而无加于诗如故也。或惜云松诗虽工,不合唐格,余尤谓不然。夫诗宁有定格战? 《国风》之格,不同乎《雅》《颂》;皋、禹之歌,不同乎《三百篇》;汉、魏、六朝之诗,不同乎三唐。谈格者,将奚从?善乎杨诚斋之言曰:“格调是空间架,拙人最易藉口。”周栎因之言曰:“吾非不能为何、李格调悦世也。但多一分格调者,必损一分性情,故不为也。”此二公之言。益信。

    云松之所以长处,余不能言;云松之所以短处,余转能言之。此即云松之所以谢却他人而必亟亟焉以诗序见属之本意也。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有删节)

    [注]①赵云松:即赵翼,清代文学家,辛已(1761)年中探花,与蒋心余、袁枚以诗并称于世。②观察:清代对道台的尊称。③諈诿(zhuì Wěi):嘱托。④嘿嘿,同默默。⑤秋,古之善下棋者;师旷,古之善音乐者;公输,名班,古之善治木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于诗则推伏余与蒋心余二人故也 推伏:同推服,推许佩服。

    B.终不克此数人于万一者 肖:模仿。

    C.千力万气以与之 角:竞争。

    D.此二公之言 玩:仔细地体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他贤不与 子亦有不利

    B.天所与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C.未暮日已在其前 何不哺其糟啜其醨

    D.吾非不能为问李格调悦世也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旌其所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云松曾在辛巳年中探花,才气非凡,服膺袁枚、蒋心余的诗才,特请二人为(瓯北集》写序。文章开篇交待了写作的缘由。

    B.袁枚认为赵云松天赋诗才,凡人难及;但将方言野史、所见、所思统统写入诗中,难免会有损于诗歌,也让人很难替他说话。

    C.历代诗歌各有所长,说明诗无定格,那么赵云松不求契合唐诗的格调,在创作中彰显性情,正是其可贵的创新之处,无可非议。

    D.文章叙议结合,体现作者与友人的情谊:如叙述蒋心余病中托序的细节,真挚感人;引杨诚斋、周栎言的话,以回应对越诗的批评。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惑谓云松从征西滇官海南黔中得江山助故能以诗豪余谓不然世之行万里历险艰者或十倍焉而无加于诗如这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此二人者,交满海内,而孤睨只视,惟余是好。

    (2)此即云松之所以谢却他人而必亟亟焉以诗序见属之本意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描绘了大河奔流的壮阔景象。江流奔涌于天地间,福佑、滋润世界,却也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一旦江水泛滥,就需要疏通、导引,如果任其壅塞、停滞,势必造成危害。除了江流,世间还有人才流物资流、信息流等,也都存在“通”与“滞”的现象。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综合以上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的某些方面,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