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近人认为它是由战国时人所编。《曹刿论战》所写的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是古代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B.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别具一格,捕捉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鲁迅。
C.应用文要特别注意表达得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考虑写作的目的。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表达方式、态度应有所不同。比如要表示感谢,用语应不卑不亢,不能恭敬,以免显得自己低俗。
D.《皇帝的新装》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作者安徒生,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他的作品被译为80多种语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小波是当代较有影响的作家,他的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B. 在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 在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优点,每个人都有长处,我们不应该自己妄自菲薄。
D. 为了筹建南极长城站,他呕心沥血;长城站落成以后,这位钢铁汉子也流泪了。
3、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是“四书”之一,作者是孟子,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B.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梦得的《陋室铭》。
C.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的英国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等。
D. 书法艺术产生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祭祀等活动。书法字体演变依次是隶、篆、楷、行、草。
4、请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性格。
B. 《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都德、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
C. “每天夜晚,他都来到林中草地,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这一句是并列关系复句。
D. “要一个什么样的结尾: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大团圆的?荒诞的?民族形式的?有象征意义的?”这句话中的问号使用正确。
5、阅读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1)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2)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3)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4)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 (1)晁仲约:人名,地方官员。(2)富弼:人名,朝中官员。(3)醵:泛指聚敛(钱财)。(4)手滑:任意放手行事。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吾谁与归?
(3)弼愠曰 (4)富弼议欲诛仲约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为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
【4】【甲】文主要运用哪两种表达方式?
【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一个怎样的人?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唐代:岑参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注释)①凉州: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渡府设与此地。②判官:唐代节度使、观察使下的属官。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照亮整个凉州城。
B.“七里十万家”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则写出居民中的少数民族,他们能歌善舞,都会弹奏琵琶。
C.诗的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体现出凉州城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
D.诗的后六句,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写出了岑参和他朋友在宴会上举杯畅饮,为之醉倒。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六句,句句押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
B.诗歌“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看出诗人与故人情谊深厚。
C.这首诗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D.这首诗不仅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还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
7、综合性学习。
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答题。
这幅漫画讽刺了什么现象?请简要回答。
8、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 ,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2)马作的卢飞快,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诸葛亮《出师表》)
(4)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过渡句是“ , ”。
(5)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 , ”来形容中国当前形势:社会发展平稳,人民充满信心。
9、阅读《母亲的风景》,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风景 (朱成玉)
①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多方医治都无济于事。看到我们愁容满面,母亲安慰大家:“就算看不见东西了也没啥,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没啥不好。”
②为了让她在失明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我请了长假陪母亲去旅游。母亲自然是欣喜万分,却忍不住担心:“你这怎么说请假就请了呢,快和妈说说,是不是工作不顺心了?”
③“再忙也没有陪妈妈重要。”从小就嘴甜的我总能哄她高兴。
④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在车上尽量不喝水,因为怕上厕所。
⑤母亲每到一地,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着,有一种努力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的架势。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每一个镜头里都笑靥如花。
⑥那一刻,我感觉母亲年轻了许多,脸颊上仿佛镀着少女的红晕。
⑦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从头开始,一点一点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
⑧“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喃喃地说。
⑨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很少陪母亲。A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⑩路走多了,母亲累了。听着我的下一步计划,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我暗自思忖: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也累了,进入梦乡。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B临睡前,母亲总是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睡着,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我忍着不让母亲知道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C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第二天游览时,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儿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是啊,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她就算摸索在黑暗的谷底,也会有力地握着孩子的手。这就是母亲,如果我觉得寒冷,她宁可敲碎自己的骨头,为我燃起一堆大火,为我取暖。
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原来,母亲的记忆从来不需要填充,因为孩子早已将那里占得满满,不留一丝缝隙。
【1】精读把握
(1)写出文中“风景”的两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读全文,说说母亲对我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写出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读鉴赏
(1)评点是一种个性化鉴赏的阅读方式。请你从划线的A、B、C三处中任选一处,结合文章进行评点。(提示:先做好选择,再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修辞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评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母亲说:“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而第段却说:“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结合选文及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拓展延伸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 母亲》
冰心深情倾诉了对母亲的爱,文中作者在与母亲的交流中更深地理解了母爱。请就一件倾注着母亲(或你最亲的人)对你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说说你的感受。(不少于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你“有机”了吗
①随着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人们更多地青睐“有机食品”,这里所说的“有机”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概念——分子中含碳元素——而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完全不用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有机食品就是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产品。它必须符合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这样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红枣、菌类、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②“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在栽种之前,要对种植环境进行实地检测,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其它像水质、空气等都要合乎规定,别小看这些规定,条件近乎苛刻:周边是否建有工厂,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空气是否达标,像机动车,就不能出现在植物旁边,因为汽车尾气会影响有机蔬菜的呼吸作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农作物产量也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饲养的畜禽,同样吃着有机饲料,也绝不使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
③即使“有机食品”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也无法完全避免受到特定地区的空气、土壤或水中农药残留等的影响,因此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产品完全不残留农药。所以,目前为止,尚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要健康和安全。
④那么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有机食品”是不是更营养?研究人员对过去50多年几千种食品的营养价值做了比较,他们仔细对照分析了有机方式与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
⑤其实,“有机食品”出现的本质是立足于生态和环境,真正意义在于保护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完全不是我们现在争论和关注的食品安全的角度。有机作物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立足点在于怎样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我国,却没有认真研究这些细节问题,导致在“有机食品”的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有机食品”甚至变成了一种概念被大肆炒作、追捧。另外,“有机食品”的低产量和高费用也使其性价比不高,至少在我国的现阶段,它还仅是一种“贵族食品”。看来,“有机食品”在我国要走的路还很遥远。
(作者:谭玉龙 摘自《科学大众》)
【1】概括“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
【2】“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句中加横线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只要经过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称为有机食品,还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经过机构认证合格后才可以。
B.有机食品与现代方式生产出来的食品相比未必更有营养,虽然有机食品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但还不能完全避免其他方式的农药残留。
C.从有机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来看,原始的生产方式是最好的,它远离一切现代科技的产物,回归了自然。
D.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人们追求的方向,但最终有机食品能否会取代一切食品还是未知数。
【5】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目前我国是否应该发展“有机食品”?简述理由。
材料一:
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坚持粮食自给战略,粮食自给率高达95%,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科技,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
材料二:
中国的“有机食品”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主要用于出口。因为“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热,出口利润也相对较高,许多生产企业更倾向于出口。
1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漫话对联
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 联。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 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
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⑦其次,撰写上下联还应注意以下几点:内容必须相连,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两联字数须相同,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应相同或相近,但不能出现四海对五湖之类的词义雷同情况,更不宜有石对石这样的同字相对;句式结构形式要相同,彼此对称;字音声调平仄相对,使对联念起来有一种音乐美。
⑧对联还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在此仅举两种。一是从古今诗词曲赋中取两句组成,如“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上联出自李商隐诗,下联出自苏轼词,这叫集句。二是摘句,就是把诗中的对偶句直接拿来使用,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的颈联。
⑨对联不仅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文化的融合和许多汉字学家的涌现,外国人也逐渐学会了用汉字来写对联。小小的对联还真的融合了大文化呢!它展现出汉民族语言得天独厚的优势。让我们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这朵奇葩奉献给世界,使其在世界文学宝库中熠熠生辉!
【1】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喜庆联/自勉联 B.名胜古迹联/题赠联
C.题赠联/喜庆联 D.自勉联/题赠联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围绕对联,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介绍。
(1)对联的定义和构成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
(5)对联的意义和影响
【4】“据历史记载,光绪皇帝结婚时,英国女王送了一座自鸣钟,上面就刻有一副对联:日月同明,报十二吉祥如意;天地合德,庆亿万富贵康宁。”这段文字放在第几段合适?为什么?
12、任务型写作
清明节放假,父母要去乡下扫墓,但已是初三学生的小梦有课外辅导班要参加,她很想跟父母一起去祭祖,但父母不同意,怕耽误她的学习。如果你是小梦,你会如何说服父母同意你一起去乡下祭祖,1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