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齐齐哈尔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今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的活动,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以年轻人首当其冲

    B. 《舌尖上的中国Ⅱ》以高清的视角,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华大地丰富的美食文化。

    C. 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就要分离了,毕业后将各奔东西,从此便分道扬镳了。

    D. “各位家长对我们班级的建设有什么意见,请尽管提出,我们洗耳恭听。”丁老师说。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讲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恃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的故事。

    B.《诫子书》《小石潭记》《出师表》中的“书”“记”“表”都是表示文体。

    C.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涌现了无数著名的诗人,其中的一些诗人被当世及后世冠以别样的称号,如:“诗仙”指李白、“诗圣”指杜甫、“诗佛”指孟浩然、“诗鬼”指李贺等等。

    D.“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 3、下面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为平凡而义愤填膺,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

    B. 读书读到会心处,我们常常忍俊不禁地感叹:“太妙了!这正是我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啊!”

    C.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温州面临东海,江河纵横,海产品栩栩如生

  •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酬郭给事

    〔唐〕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洞门高阁”写郭给事所在的门下省楼阁十分壮丽,“桃李阴阴”突显郭给事桃李满天下。

    B.颔联一个“疏”字,一个“稀”字,表现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闲静无事。

    C.颈联写郭给事进金殿赶早朝和傍晚时拜别宫门,写出了他公务繁忙与地位瞩目。

    D.尾联写诗人虽想勉力追随郭给事,无奈自己年纪大了,没有人引荐而辞官退休。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年羹尧①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遇塌子沟②,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③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④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下列句子中的词在文句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幕中(养:供养)

    B. 次日(比:等到)

    C. 番人方此险(倚:凭借)

    D. 西南十里(去: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B.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C.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D. 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

    3下面对年羹尧性格的概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广招天下才士,重视人才。

    B. 夜间多次计时,做事谨慎。

    C. 苦练夜战本领,本领高强。

    D. 密林搜歼敌人,观察入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闻疾风西来,俄倾即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村行

    王禹偁(chēng)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释)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写。②原树:原野上的树。

    1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首联写农家朋友的好客习俗,“莫笑”一句展现农家的厚道,“足”字表达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B.《村行》颔联描写初春傍晚山中静穆的景象,“有声”暗写山泉淙淙,“立斜阳”可见晚山可爱,无限好景。

    C.《游山西村》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村行》则蕴含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自己不得志的惆怅之情。

    D.《游山西村》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村行》风格飘逸,情景交融,淡中有味,明白自然。

    2《游山西村》开头两句诗中的“莫笑”“足”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很蓝,地很广,凉爽的秋风扫过落叶,过满地的残花,传来了雏鸟的啼鸣。白驹过隙,稍瞬,一天已经逝去,向我们挥手而别。在黑暗的角落里,我曾几次三番迫切地伸出双手想去挽留时光,可它,却不让我多看看。时光确乎很短暂,但是我们也许可以让这短暂的时光,换发出无限的光彩。每一个人都有梦想,而通往梦之门的钥匙,便是时光。正如小鸟的愿,便是能在苍qióng上惬意地翱翔。通往梦之门的地方沐浴阳光,当然,也不会缺少天使的一路相伴。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______过   苍qióng______   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是________,该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文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请仿照画线句子再写一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文默写。

    1)鬓微霜,又何妨。  

    2)几次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

    3)衔远山, ,横无际涯。

    4)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5)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诗人想像与友人团聚的句子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匹夫不可夺志也。明察秋毫,   。(熟语)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随和”

    白子超

    随和,民间俗词。《现代汉语词典》云:“【随和】suí hé,和气而不固执己见:他脾气~,跟谁都合得来。”

    随和用来形容人的性格,词典释义大抵正确。倘若深究,则不止于此。孔门弟子说老师“温、良、恭、俭、让”,其中“温、恭、让”三点均与随和有关。温和与和气义近,只不过后者更加口语化。“恭”是尊敬、尊重,“让”是礼让、谦让,无此二者,何来随和?孔子形象又被概括为“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随和之人皆不猛,显而易见。安,则是根本,是基础。外表看是安静、安详,而内心则安定——高标准说,似止水而波澜不惊,如磐石而岿然不动。至于不固执己见,其实还有两种言外之意:其一,非原则问题,没必要争短长;其二,己之见他人未必懂,无需多说。

    随和不单是好性格,好脾气,而且是待人、处世的好方法。自觉的随和是有思想、有修养之人的明智之举。同胞之间,本该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在多数时间内,在多数场合中,人们面临的都不是大是大非问题,最适宜的态度和最恰当的办法,就是从众、随和。如此,没有分歧,没有摩擦,一团和气,皆大欢喜。

    有些人天生温婉,抑或软弱,合群是其特长,交际应酬皆随大流。从好的方面说,他们比较实在、质朴、单纯;从否定的角度说,他们可能知识不足,头脑简单,没有主见。这些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没有坏心眼,是我们的好同学、好同事、好邻居,甚至是好朋友。此类人虽非挚友,却可能是可靠的密友,与之相交亦乐莫大焉。

    但有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老好人,总是和稀泥,总是打圆场,永远模棱两可,永远不分对错。这是孔子、孟子深恶痛绝的“乡愿”,被斥为“德之贼”,道德的破坏者。“乡愿”其实头脑精明,擅长算计。其要害是别有用心,虚伪至极。故需警惕“乡愿”,出于率直而并不随和之人,也比“乡愿”强百倍。

    说到随和又讲原则,就要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面对什么人,针对什么问题。随和有一个前提——不违背自己心中的大主意。日常生活中,不能事事上纲上线,但许多事确实反映出人的“三观”不同。听见或看到明显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言行,再随和的有志之士也不会随声附和,随波逐流。心志坚定,性格随和,完全可以统一于一人。

    随和的本质是“和”。人应主动求和,可和与不和不完全由自己一方决定,对方不想和,不愿和,也就和不起来。只有无原则的弱者和蠢人,才会不断地迁就、退让,一味求和,为和而和。要讲“和而不同”,坚持己方立场,同时尊重乃至理解对方意见;抱有和的愿望,同时准备迎接可能有的斗争。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许多中国古代哲人早就确立了的思想原则。这一原则万古不朽。

    行文至此,又想到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熏陶的中国人,似乎比金发碧眼的洋人内敛、含蓄、随和。这种性格和处世方法的不同,源于文化基因差异。若千万年前早期人类在天地间生存、发展,既需从众与团结,又免不了对立与争夺,因此“和”的基因与“争”或“斗”的基因早就同时蕴涵在人类祖先身上。漫长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时势,造成了不同的基础延续与变异。如果说中国文化基因多是和,那么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基因中争的比重则要大得多。近现代以来,一边是集体主义、家国情怀根深蒂固,一边是自由主义、个人至上盛行无碍,培育出来的人岂能一模一样?

    各走各的路,没错;但还是和为贵。

    (节选自《文汇报》2018年5月6日,有删减。)

    【1】通读白子超的《说“随和”》我们了解到了,随和是一种好性格、好脾气,是待人处世的好方法,但是:随和有一个前提:__________,随和之人“不固执己见”的表现还在于一,______________;二,__________

    【2】分析第⑧小节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读者认为第⑤小节偏离了主旨,可以删去,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说明理由。

  • 10、让讲规矩成为新常态

    ①钱穆先生写过一篇《做人的规矩》的文章,说:“诸位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谋到了一项职业,做甚么应该像甚么,应该各有各的规矩,各有各的模范。人有人的样子,也便是有规矩了,这是人生最高的艺术。”诚哉斯言!讲规矩确实是人生的最高艺术。

    ②一个人应该讲规矩。一个讲规矩的人,为人处事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有君子的气度。这样的人,有操守,识分寸,知进退,懂轻重。现代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契约精神的社会,对个休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讲规矩,不但有损人品,有亏德行,而且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③____________。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的规矩串联起来,影响着社会风气,影响着全民的公德素养,影响着国家文化。不难发现,很多民间规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现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等美好理念,我们的家庭不但应该践行规矩,保持对规矩的敬畏和重视,让规矩在家庭教育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而且应该承担主要的传承责任,通过言传身教把有价值的规矩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④一个政府也应立好规矩,维护规矩。商鞅立木,刘邦约法三章,都说明立规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依法治国”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理念,“法”即规矩。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先立规矩后办事应是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科学决策的重要原則,也是社会和谐、有序的基础。自古以来,凡躬订良法者,必定要考虑到它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故需谨慎研判,反复论证。今天我们的政府在立规矩这件事上,理应有更严谨的态度,更专业的精神,令规矩更有前瞻性、现实性。

    ⑤政府和政府官员须带头守规矩。官场不守规矩势必产生负面示范作用,败坏社会风气。手握公权力的人坚决按规矩办事,不仅体现了一种品德和修养,更表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清明与成熟。须知规矩是紧箍咒,更是护身符。明朝大臣万钢说:“天下守法度者最快活。”朱元璋大悦。法度就好比我们的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

    ⑥时代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中国的新常态。

    1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1)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在横线上填写一句话。

    (2)第⑤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以下这段话应当放在原文的哪一段中?请说明理由。

    《论语》有记载: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讲的就是春秋时期郑国起草政令,四位贤大夫反复磋商研讨,然后形成文本。这是多么审慎而严谨

    应放在___段,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我为什么没有翅膀

    袁省梅

    ①小迪从妈妈手里挣脱时,是到了妈妈公司的楼里。

    ②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左边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嗡嗡嗡的机器声沉闷、滞重。机器前的人都低着头,手上扯一只蓝色的衣袖,或者是,一片宽大的衣襟。右边是布料,红红蓝蓝的堆了很多。布料边是缝好的衣服,胡乱地堆在地上。小迪妈妈是这家服装加工厂的裁剪师,工作台就在布料和衣服中间。妈妈把小迪从幼儿园接回来,就让他在这里玩,直到她下班回出租屋。

    ③小迪三岁时,妈妈把小迪从老家接到小城,让小迪上城里幼园。妈妈说:“咋说城里幼儿园也要比农村的强。”小迪却不乐意。妈妈不知道,从幼儿园到这里,从这里再到出租屋,对小迪来说,不过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小迪能高兴吗?

    ④没人理会小迪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很忙。

    ⑤小迪就自己玩。小迪真是聪明啊,能找到好多好玩的

    ⑥小迪爬到布料的最上面,把布料当滑滑梯从上面蹦跳着往下滑。滑累了,他就坐在一大堆的碎布头里,把碎布头当树叶当彩纸抛撒在自己头上;或者在碎布头里挖个坑,把自己藏在里面喊妈妈找。妈妈顾不上,听他叫的烦了,就抬眼看他一下。有时,妈妈手头的活儿刚好能放一下,就过来陪他玩一会儿。这时,小迪最开心。他扑在妈妈的怀里,趴在妈妈的背上,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还有那个小阳台,小迪也喜欢去。小迪的冲锋枪喷水枪小火车小汽车,还有气球皮球彩球,都在阳台上放着。

    ⑦小迪今天不高兴,一进门,就跑到了阳台上,抓起他的冲锋枪,黑着眉眼,对着妈妈嗒嗒地扫射,嚷:“妈妈说话不算数!”

    ⑧前几天,妈妈说小迪生日时,带小迪去公园玩。小迪去过一次公园,是妈妈刚把他接到城里时。小迪说:“我要坐转椅。”妈妈说好。小迪说:“我要玩碰碰车。”妈妈说好。今天是小迪的生日,妈妈却说厂子的活儿催得紧。妈妈说:“改天去。”等妈妈骑着车子驮着他到了公司楼前,把他抱下来,他就蹲在地上不起来,眼里一颗一颗砸在地上。妈妈扯着他的手,叫他快上楼。小迪拧着身子,被妈妈硬是拖着上来了。一上来,妈妈手里就抓了电剪刀,嗖嗖地裁剪,不理小迪了。

    ⑨小迪看妈妈不理他,悻悻地丢下枪,嘟着嘴,踢一脚气球,踢一脚皮球。看着气球皮球被他踢得嘣嘣嘣乱跳乱滚,他又开心了,咯咯咯咯地笑。玩了一会儿,他跑到妈妈身边,向妈妈要饼干吃。妈妈手上抓着电剪刀,盯着台子上的布,叫他自己去包里拿。妈妈提醒他洗手。小迪看着妈妈,他想妈妈要是看他一下,他就会去洗手,科妈妈一下也没看他。小迪就没有去洗手。他从包里摸出一把饼干,嗵地躺在一堆衣服上,掰着饼干往嘴里扔。

    ⑩“咦,小迪放学了?”

    ⑪是老板。小迪倏地站了起来,抓着饼干的手藏到了身后,叫了声“叔叔”。

    ⑫老板在小迪头上摸了摸,说:“可不能淘气,这么多机器。”

    ⑬小迪点点头,悄悄把饼干塞在衣兜里,从妈妈工作台上抓起小剪刀,对老板说:“叔叔我不淘气,我帮妈妈剪线头。”说着,就蹲在衣服边,拎起一件衣服,找寻线头,找到了,就噌地剪掉,是又小心又认真的样子。老板笑笑,走了。

    ⑭小迪剪着线头,听见楼下小孩子玩游戏的声音。小迪说:“他们在玩捉迷藏。”小迪说:“我也玩过捉迷藏。”小迪说:“我们老师带我们玩的呢。”小迪说着,就扔下剪刀,跑到阳台上,趴在窗户上看。楼下的草地里,果然有几个小孩在玩耍。楼房太高了,小迪看不清楚。窗户前的桐树上飞来的喜鹊,小迪倒看得分明。小迪看着喜鹊,伸出手“一、二、三”地数。还没等他数完,树上所有的喜鹊就呼啦啦全飞走了。小迪看着越飞越远的喜鹊,看着自己的胳膊,说:“我为什么没有翅膀呢?”

    ⑮小迪哇地哭了起来。

    ⑯小迪的哭声响亮。

    ⑰小迪响亮的哭声在工作间里一点也听不到。或许也能听见,可谁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在哭还是笑呢?

    ⑱突然,小迪伸开双臂,咯咯笑着喊:“妈妈,你看我长翅膀了……”

    (选自《2016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1请分析第段场景描写的作用。

    2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3请给第段中画线句做批注。

    4联系全文,探究小说以我为什么没有翅膀为题的用意。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篇文章。

    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说这样一段话:

    “有时,我的心在哭泣,渴望看到所有这些东西。如果我仅仅凭借触觉就能得到那么多的快乐,那么凭借视觉将会有多少美展现出来啊!可是,那些有视觉的人显然看得很少。对于世界上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万花简般的景象,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许人类就是这样,极少去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东西,而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

    作文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2)文体不限。

    (3)不少于500字。

    (4)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

    (5)行款格式规范。

    (6)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学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