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和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看之惊眩 故弄玄虚 百折不饶 贫瘠 jǐ
B. 不知所措 风尘仆仆pǔ 风烛残年 风华正茂
C. 疮痍 chuāng yí 翱翔 憧憬chōng jǐn 呜咽wū yè
D. 梦寐以求 旌旗 jīng 咀嚼 媚俗
2、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创业史》中为了实行稻麦两熟计划,梁生宝一路省吃俭用,为互助组买回了“百日黄”稻种。
B.由于终年住在阴湿的牢房,吃的是发霉的米饭,《红岩》中的小振长到八九岁时,个头却只有四五岁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
C.许云峰是《红岩》中隐藏最深的共产党员,他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利用特务对他放弃戒备,经常叫他出去挑菜的机会,将狱中的情报送出去。最后越狱带领解放军同志来营救狱中的同志。
D.祥子最终也没能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第一次买的车被大兵抢走了,第二次买车的钱被孙侦探敲诈去了,第三次虎妞帮他买了车,结果为给虎妞办丧事又卖掉了。
3、下列句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比如“尊君”是尊称,而“家君”是谦称。
B.《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史书,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 凯勒是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
4、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B.“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C.古时候,用“令尊”“尊君”称呼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D.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2019年是猪年,明年(2020年)就是狗年。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暖花开,听说明天要去要春游了,一些学生上课都心不在焉了。
B.闻一多先生挺身而出,在大庭广众之下,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讲。
C.雾霾肆虐,扑朔迷离的足球场让我们不得不终止了足球赛。
D.如果你下定决心,那这一点点困难和挫折对你而言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现在大多数孩子在家中只知道接受爱,不知道感受爱,也不会付出爱。
B.学校图书馆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更多的同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C.共享单车的迅猛发展,不仅有效解决了人们出行难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D.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惠及沿线国家,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7、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qiáo) 并蒂(tì) 荫蔽(yìn) 吝啬( lìn )
B.一霎(shà)时 贮蓄(chù) 沐浴 (mù) 着落( zhuó)
C.侍弄(shì) 分歧(qí) 匿笑(nì) 徘徊(huái)
D.莅临(lì) 粼粼(lín) 祷告 (dǎo) 姊妹(zhǐ)
8、诚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加点字词
(1)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 (2)淫慢:_________________
(3)励精:____________________ (4)险躁:_________________
(5)治性: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3】本文作者就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习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谈谈你的理解。
9、默写。
(1)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3)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造崩山之音。
(7)荷叶罗裙一色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此花此叶长相映,__________。
(9)无情有恨何人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手
王世虎
①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这只手轻轻一拉,慢慢打开了一个黑洞。
②尘封的记忆,就像发黄的电影胶片,徐徐拉开了序幕。
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工地打工的他认识了一个叫“黑皮”的老乡,黑皮问他想不想发财,他点点头。黑皮带他去了一处偏僻的小区,说是公司的“培训基地”。听完第一堂课,他就什么都明白了。他内心很挣扎,但那一沓沓厚厚的人民币,把他的欲望搅得蠢蠢欲动……
④这只手缓缓伸进了黑洞,好像在寻找什么东西。
⑤第一次执行任务,他万分紧张,虽然身边站满了“同事”,他还是害怕不已,仿佛周围有一万只眼睛在盯着自己。黑皮递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深呼了一口气,借着公交车的颠簸走上前……没想到一切那么顺利,他成功了。
⑥这只手忽然停了下来,似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⑦在黑皮的带领下,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他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渐渐地,黑皮开始不满足于街头巷尾的小业务了,而把目光盯向了别墅区。最后一次行动,他们做了周密的计划,收获丰厚。可刚出小区,就被埋伏的警察一网打尽了——原来警察早就盯上了他们,人赃并获,无可狡辩。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他猛然间觉得整个世界都塌了……
⑧这只手开始慢慢抽出,一个黑色的皮夹露了出来。
⑨三年后,他出来了。回到老家,父亲朝他叹气,弟弟妹妹看他的眼神有些怪异,那是他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他简单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又返回城里,从最初的搬运工、泥瓦匠,到去酒楼洗盘子、销售员,如今的他,有了家庭和孩子,才更真实地懂得遵纪守法的重要和脚踏实地的珍贵。
⑩这只手继续往外抽,皮夹的大半个身子都出来了……他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
⑪ “嗨,兄弟,真是你啊!”突然,他一把抓住这只手,寒暄道。
⑫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表哥啊!”话刚落,车到站了,他拉着这只手飞快地下了车。
⑬“大哥,我是第一次,真的!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了……求你千万别报警!”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好好做人,人生的路还长!”他用力握紧了这只手,然后松开了。
⑭望着这只手渐渐消失在人海中,他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
⑮曾经,他也有这么一只“手”。
(文章选自《意林》2020年第5期)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他”为人物中心,运用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B.文章情感真挚,构思新奇,文笔优美,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C.文章采用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记叙了“他”误入歧途后又改过自新的事例。
D.文章叙写了两个偷窃者,一个曾经的罪人阻止正在犯罪的人,以对比来提示主旨。
【2】阅读小说,依据内容,完成填空。
段 落 | 内容概括 | 表现心理活动的词 | 全文的线索 |
⑤ | 第一次偷窃成功 | 害怕 | (6)_______ |
⑦ | (1)________________ | 觉得塌了 | |
(2)_________ | 遭遇白眼 | (3) _____________ | |
⑪ ⑭ | (4)__________________ | (5)_________ |
【3】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1)“看见这只手,他的心‘咯噔’颤抖了一下。”“他感觉这只手在颤抖。”(结合上下文,说说两处“颤抖”的不同含义。)
(2)“这只手一惊,皮夹又滑落了回去,一双清澈而又充满惊恐的眼睛看向了他。”(从人物描写角度,谈谈表达效果。)
【4】文章标题是《手》,但有人将标题改为了《在公交车上》,你更喜欢哪一个?结合全文内容,谈谈理由。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合欢树
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很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底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的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明说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她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服用,让我洗、敷、熏、炙。“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疾人救出困境。可母亲仍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实在太悬了。后来母亲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但又抱了新的希望。“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一样锲而不舍。
③三十岁时,我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④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母亲为什么早早地走了呢?迷迷糊糊中,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老天爷可怜她,就召她回去了。”这让我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⑤几年前,老街坊们就提醒过我:“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听了心里一阵抖。还说,我家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⑥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小苗,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起来,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花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再过一年,母亲去世,我们搬离了同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悲痛弄得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⑦与其在外边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着那棵树吧。来到老院子,老街坊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眼前。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但我再难看见它了,因为老院里扩建了小厨房什么的,过道窄,摇车进不到里面的小院儿。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⑧我告别了老街坊,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⑨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从人物形象和内容方面分析)
【2】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中加点的字在文中的作用。
【3】第⑧自然段中作者说“悲伤也成享受”,为什么“悲伤”又会是“享受”呢?这样说矛盾吗?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不用《我的母亲》为题, 而用《合欢树》为题?
12、作文。
以“身边的美”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除诗歌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