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天的东江湾城市公园,轻风拂柳,江面上薄烟轻笼,美不胜收。
B.放假后的校园里只有鸟儿在枝头跳跃。不时发出叽叽喳喳的叫声,真是人声鼎沸。
C.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呈现了工人师傅对技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执着追求。
D.“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做客《开讲啦》,九十高龄仍神采奕奕,他的演讲感动全场。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潜滋暗长(滋润) 争妍斗艳(美丽) 不远万里(以……为远)
B.精益求精(更) 君子固穷(安守) 唯唯连声(答应的声音)
C.造福桑梓(家乡) 一泓湖水(量词) 卷帙浩繁(书籍)
D.主一无适(朝别的路上去) 离经叛道(指儒家经典) 宰相胸襟(抱负、气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了。
B.为了防止酒驾事件不再发生,交通监察部门加大了整治力度。
C.通过这次失败,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粗心马虎原来就是自己成功路途最大的障碍。
D.学校开展地震安全常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自我安全保护。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晕(yùn) 荫蔽(yīn) 应和(yìng) 人迹罕至(hǎn)
B.棱镜(líng) 散文(sǎn) 倜傥(dǎng) 混为一谈(hùn)
C.盔甲(kuī) 着落(zháo) 逃窜(cuàn) 恍然大悟(huǎng)
D.徘徊(huí) 莅临(lì) 一霎(shà) 咄咄逼人(dūo)
5、下列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写于抗日战争时期。
B. 《邓稼先》的作者是美籍华裔,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邓稼先是我国的“两弹一星”元勋。
C.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D.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英国作家都德。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
6、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
燕昭王①
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②,遥望黄金台③。
丘陵进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④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①燕昭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的贤明君主,善于纳士。②碣(jié)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碣石,指墓碑。碣,齐胸高的石块。③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④霸图:宏图霸业。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诗前两句俯仰古今,放眼于历史长河,感叹人生短促,感慨自己生不逢时。
B.【乙】诗前两句点出“碣石馆”和“黄金台”两处古迹,引典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古人明君贤士的无限向往之情。
C.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叹,但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不同,【甲】诗直抒胸臆,【乙】诗略显含蓄委婉。
D.两首诗诗风明朗刚建,都是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表现了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其悲观沮丧的心情表露无遗。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澄清(chéng) 贮蓄(chǔ) 狭窄(xiá) 水藻(zǎo)
B.分歧(qí) 粼粼(lín) 霎时(shà) 柳絮(xù)
C.坍塌(dān) 干涸(hé) 勋章(xūn) 狡黠(xiá)
D.炫耀(xuàn) 泥潭(tán) 蓬勃(péng) 笃志(dú)
8、阅读下面《短文两篇》,完成后面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⑴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犊之劳形
③亭亭净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
⑵用两条或三条“/”为第①句划分朗读节奏,翻译第②句。
①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⑶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
B.①无丝竹之乱耳 ②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遂迷,不复得路
D.①有仙则名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⑷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请你用心品味,并分别写出你领略到的作者情怀。
⑸古人为了自我警自诫,还作“座右铭”,意即置于座位之右,时时提醒自己。请写出你的座右铭,与同学们共享。
9、古诗文默写。
(1)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2)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论语》中告诉我们应该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常有描写江河湖海的诗作。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描写大海的辽阔壮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王湾舟泊北固山下时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按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
④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⑤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⑥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⑦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⑧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⑨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老山界》节选)
【1】对《老山界》这篇文章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是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展开叙述的。
B.红军一路上遇到了行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的问题。
C.本文体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
D.这篇小说以记叙为主,同时穿插着一些生动的描写。
【2】对文章的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逼”“刺”写出了露宿环境的恶劣,“打着战”“蜷起来”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战士因为寒冷而浑身发抖的情形。
B.“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象一口井。”把四周的山比作巨人,把山谷比作一口井,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红军的艰难处境,从正面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C.“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把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乐观主义精神。
D.“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波涛在澎湃。”作者用比喻、排比,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用听到的声响,来烘托夜晚半山腰的寂静,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3】“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一句中,对“奇观”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
A.“奇观”首先奇在火光与星光相接,以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景象壮观、浪漫。
B.“奇观”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山路的陡峭,反映出红军丝毫没有被这样的艰险吓倒。
C.“奇观”不仅指向眼前之景,更指向长征这一伟大业绩,指向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的红军队伍。
D.“奇观”仅仅蕴含着作者对山路陡峭的感叹,表现红军所遇到的困难之大。
1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少年的秘密
马海霞
①小时候冰糕三分钱一支,但一个夏天也吃不上几支,任凭串乡卖冰糕的吆喝声从村东传到村西,父母也貌似听不到。小孩子的汗水在脸上淌,用手抓出一道道泥印,跟在冰糕箱后面跑,直到卖冰糕的出了村,望不见了,才悻悻地走回家。有时肚子里的馋虫闹腾得厉害,也会把隐藏身体里的牛脾气放出来,热死了,热死了!边吵边把嘴巴撅起来,恨不得下地打滚,向父母示威。
②热就去冲一下凉,或喝点儿绿豆汤。母亲怎不知儿的心思,不过是装糊涂罢了。
③“热,还是热!”耳朵听到卖冰糕的吆喝声越来越近了,馋虫都快被热哭了,要不是怕母亲打,肯定一屁股坐地上搓脚,耍无赖。
④“正午太阳最毒,冰糕肯定卖得贵,等下午了,冰糕快化了,卖冰糕的就得便宜卖,到那时再给你买哈。”听到母亲这句话,小孩的心总算放肚子里了,也不再喊热,把耳朵竖起,生怕卖冰糕的吆喝声出了村。
⑤但夏日的天说变就变,一会儿便阴云密布,狂风四起,大雨就要来临。卖冰糕的扯着脖子高喊贱卖了,贱卖了,二分钱一支!小孩牵一下母亲衣角,母亲意会,忙说再等等,一会儿他肯定还得贱卖。果不其然,几分钟后,卖冰糕的就改了吆喝声,贱卖了,贱卖了,冰糕一分钱一支了!
⑥小孩手里攥着一分钱,端着碗,飞奔着跑到冰糕箱前。雨天里的风很凉,小孩边吃冰糕边打哆嗦,可嘴角却带着笑,小孩的幸福就这样简单。
⑦小孩长成了少年,懂得家庭的困苦和父母的不易,一分钱放在父母兜里也是沉甸甸的,父母每天在地里劳作,汗水湿透了衣服,也不舍得买一支冰糕吃。他悄悄跟着父母去地里拔草,卖冰糕的吆喝声传进了耳朵,他假装没听到,但母亲这会儿耳朵灵了,递给他三分钱,让他去买冰糕。他飞奔着跑出了玉米地,跑到村头买了一支冰糕使劲攥在手里,不敢拿着冰糕棍,生怕冰糕化了掉到地上就毁了。
⑧等他跑回自家玉米地,摊开手才发现冰糕已经化掉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他一拿也掉到了地上。母亲对他一顿臭骂:“你傻呀,买冰糕时也不看看,快化掉的冰糕你也买,冰糕攥在手里化得更快,你买完路上吃了就得了,还非得拿回来再吃,现在好了,一口也吃不着!”母亲越说越气,甩手就给了他一巴掌。父亲走过来,又递给他三分钱,让他再去买一支,他没有接钱,只是默默在地里拔草,眼泪比脸上的汗珠还多。
⑨他其实是想把冰糕拿回来,和父母同吃一支冰糕的,没想到一路飞奔还是把冰糕攥化了。他心里的秘密,就这样被自己破坏掉了。那个夏天他没有再吃一支冰糕,天再热,他想起那支化掉的冰糕,心里就像冷风吹。
⑩他明白母亲为何那样生气,不是心疼钱,而是心疼他没有吃到冰糕,而他一直没说出那个秘密,因为怕母亲知道实情后,会自责,会难过。
⑪那个夏天过后,少年长大了。
【1】“少年”对“吃冰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依据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填空。
时间 | “吃冰糕”的态度 | 内心情感 |
小时候 | (1) | 吃到冰糕的兴奋、喜悦 |
(2) | 不愿再吃冰糕 | (3) |
【2】阅读全文,说说少年心里的秘密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概括回答。
12、题目:最懂我的那个人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②不少于500字;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