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20世纪90年代初,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发生复杂变化的关键时期,汪国真的作品和电视剧《渴望》一起流行起来,成为当时文化最重要的________。
②军旅作家王树增对“如何评论黄继光是假的”这一提问的怒斥,彰显了为尊者讳、为长者忌的传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________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德。
③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是国际合作________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A. 表征 慎终追远 以至
B. 表象 谨小慎微 以至
C. 表征 谨小慎微 以致
D. 表象 慎终追远 以致
2、下列加点的字词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 其黄而陨 B. 二三其德
C. 夙兴夜寐 D. 雨雪霏霏
3、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它在不同朝代也有着不同的称谓,下面哪个不是北京的别称?( )
A.大都
B.中都
C.上都
D.南京
4、下面是一首唐诗,填入横线处选择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A.月下横孤舟
B.月下一孤舟
C.月照一孤舟
D.月照数扁舟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指西汉治理京饑地区的三个职官,其所辖地区地称三辅,《后汉书·张衡传》“游于三辅”中,“三辅”意为后者。
B.对策,汉代考试取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并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二千石,汉代官员的俸禄等级。汉时郎将、知府、郡守等官员的俸禄都是二千石,所以也以二千石代指这些职官。
D.立生祠,是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对象皆为有德之官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和”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尽管随着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在美学领域不断有新概念出现,然而对于“和”的追求却是永恒不变的。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突出了传统的伦理观念,为“和”注入浓厚的人伦道德内容,把“和”引向人与社会的人际之和,认为美好的社会即“天下有道”的社会,是“和”。要达到这种和谐社会的手段是什么呢?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要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以诗、礼、乐对人们进行规范和熏陶,提倡以诗、礼、乐来治理国家。荀子同样强调“和”,他强调的是“礼分乐和”,认为社会应按礼来分而治之,社会才能按照等级差别而秩序井然;乐要讲求“和”,用乐来调和被礼所建立的政治秩序。
道家持有“以和为美”的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在道家看来,大自然是无限和谐、无限自由的,以素朴无为保持个体的天性和谐来契合天道,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老子曰:“知和曰常”,“复命曰常”。“知和曰常”是指和谐是事物运动、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是由阴阳二气交合而成的平衡、和谐,失去这种平衡,万物就会终止生存和发展。“复命曰常”强调循环是万物最根本和谐的规律,万物是在循环往复中“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而生生不息的。因此,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去除过分行为,这样才能实现各个事物之间的和谐。庄子也讲“和”,但表达更多的是“齐一”的“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就是顺应自然,达到人天之和的天和境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儒道两家的“和”虽各有特色,但也有两点相同之处。一是都讲“人”,都是以人为主体,都是通过对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及其理想境界的进寻等问题的进视来妙解人生的奥秘。二是都讲“和”,虽各有侧重,但在把“天人合一”作为其造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上,可谓殊途同归。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两点现实启示:其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文化转型的日益深化,技术化社会给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人的异化不断加深和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严重摧毁了旧有的价值观和信仰,对审美生存的期待也前所未有地进入了人们的心灵。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密切关注人的价值意义和人的理想生存方式,我们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人生美学观,让美学关照当代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让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观。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空前未有的物质文明,也让人类过多地干预和掠夺自然,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熟视无睹。在屡遭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后,人们逐渐觉醒,不再追求以牺牲环境、毁灭自然为代价的发展,开始重新认识自然和善待自然,建立可持续发展观,走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发展道路。
(摘编自汤新星《论“和”的现代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有益启示。
B.在人际之和的观点上,荀子和孔子的看法一致;在对“礼”的阐释上,荀子超越了孔子。
C.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才是最高境界,庄子则认为顺应自然,才能达到人与天的和谐。
D.与儒家重视社会伦理道德的人际之和不同,道家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人天之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儒道两家“和”文化的比较分析,进而提出两点现实启示,论述步步推进。
B.文章区分人际之和与人天之和,是为了论证儒家更关注推动社会发展和建立政治秩序。
C.文章论及“和”的现代启示时,也反思了经济文化转型、科技进步等带来的负面效应。
D.文章以“在道家看来”“可以从中获得”等语,对表述作出限制,言之有据,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以诗、礼、乐来规范人们的言行,来维护国家秩序,这显然夸大诗、礼、乐的作用。
B.道家认为大自然是无限和谐的,人的行为破坏了自然和谐,致使万物发展缓慢和停滞不前。
C.儒道两家都强调人为主体,都主张“天人合一”,都坚持从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寻求和谐。
D.快速发展破坏了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慢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
7、(1)何伤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3)赤也为之小,_____________?
(4)青,__________,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去近郊的人,可以只带当天吃的三餐粮食,回来时“_____________”;而到千里外的人,则需要“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音乐旋律的变化。如“ ______________”句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的特点;“ 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乐声艰涩受阻,如泣如诉的特点。
(3)“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杜牧《赤壁》中的“ _____________”一句,以及李煜《虞美人》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都用了这个意象,而两句中的“东风”含意有所不同。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写诗人通过加高帽子、加长佩带来表现自身高洁情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的《三峡》中,渲染山间空旷、境界清幽寂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庚先生在《说“木叶”》一文中提到“落木”这一意象体现了语言的精妙和诗人大胆的创造性。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比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2)《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并体现出她刚烈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的“向善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以叶落纷纷生发悲秋之意,晏殊《浣溪沙》中“________” 则由花谢之景触发伤春之情。
(2)《劝学》中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3)互文指“参互成文,合而见义”,是古诗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杜牧《泊秦淮》中的“________”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余:
(2)须晴日:
(3)妖娆:
(4)竞:
(5)略输:
(6)风流人物:
【2】上阕“望”字,依格律当领起四句,据文义,则领起哪几句?
【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5】“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有何寓意?
【6】概括全词内容,上阕大笔挥洒,________,下阕纵横议论,________。(均不超过8个字)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房馆,字次律,河南人。琯少好学,风度沈整,以荫补弘文生。开元中,作《封禅书》,说宰相张说,说奇之,奏为校书郎。拜监察御史,坐讯狱非是,贬睦州司户参军。复为县,所至上德化,兴长利,以治最显。
天宝五载,试给事中,封漳南县男。时玄宗有逸志,数巡幸,广温泉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以琯资机算,诏总经度骊山,疏岩剔薮,为天子游观。未毕,坐善李适之、韦坚,斥为宜春太守。十五载,帝狩蜀,琯驰至普安上谒,帝喜甚,即拜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俄与韦见素、崔涣奉册灵武,见肃宗,具言上皇所以传付意,因道当时利病,辞吐华畅,帝为改容。馆既有重名。帝倾意待之,机务一二与琯参决,诸将相莫敢望。
会琯请自将平贼,帝犹倚以成功,乃诏琯持节招讨西京、防御蒲潼两关兵马节度等使,得自择参佐。十月庚子,次便桥。既战贼乘风噪牛悉髀栗贼投刍而火之人畜焚烧杀卒四万血丹野残众才数千不能军馆还走行在,见帝,肉袒请罪,帝宥之,使裒夷散,复图进取。琯雅自负,以天下为已任,然用兵本非所长。帝虽恨琯丧师,而眷任未衰。
乾元元年,出琯为邪州刺史。始,邡以武将领刺史,故纲目废弛,即治府为营,吏攘民居相淆譾。馆至,一切革之,人以便安,政声流闻。召拜太子宾客,迁礼部尚书,为晋、汉二州刺史。宝应二年,召拜刑部尚书,道病卒,赠太尉。
琯有远器,好谈老子、浮屠法,喜宾客,高谈有余,而不切事。时天下多故,急于谋略攻取,帝以吏事绳下,而馆为相,遽欲从容镇静以辅治之,又知人不明,以取败挠,故功名隳损云。
(节选自《新唐书·房琯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战贼/乘风噪牛/悉髀栗贼/投与而火之/人畜焚烧杀/卒四万/血丹野/残众才数千/不能军/
B.既战/贼乘风噪/牛悉髀栗/贼投刍而火之人畜焚烧/杀卒四万/血丹野/残众才数千/不能军/
C.既战/贼乘风噪/牛悉髀栗贼投刍而火之/人畜焚/烧杀卒四万/血丹野/残众才数千/不能军/
D.既哉贼/乘凤噪牛/惑髀栗贼投刍而火之/人畜焚烧/杀卒四万/血丹野/残众才数千/不能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禅,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夏商周时已有封禅的传说。
B.庚子,干支之一,古代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文中“庚子”用来纪日。
C.行在,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至之地。相近的词语还有“行宫”。
D.礼部,古代官署,隋唐以后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科举学校、宗教等事务,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房琯文采出众,闻名当时。开元中作《封禅书》受到宰相张说的重视;天宝十五年,投奔肃宗,奏事深得肃宗赏识。
B.房珀颇富才华,深受器重,他精于设计安排,被任命总管郦山规划;他参决机务,虽有较大失误,仍深受信任。
C.房珀为政有方,政绩显著。作县令时,崇尚德化,做事考虑长远,政绩突出;做刺史时,革除弊端,声名远播。
D.房琯气度远大,而不切事。当时天下多故,急于攻取,他却要从容镇静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加之知人不明,故功名毁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玄宗有逸志,数巡幸,广温泉为华清宫,环宫所置百司区署。
(2)具言上皇所以传付意,因道当时利病,辞吐华畅,帝为改容。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个人在聊买车的话题。
小赵说:“我花整整一周时间做详细的攻略,又到五家店里比较价格和优惠条件,与销售员们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最终拿到了市面最低价,享受最优的购车待遇,很有成就感。人生不就是把每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做到极致么?”
小钱说:“我选择不购车,拿来养车的钱足够支付我打的、租车的费用,为什么要买个车来绑架自己呢?”
小孙说:“家庭还是要有台车的。宾馆住着方便,但不能给你家的感觉。不过,我比小赵简化,去店里花半小时就谈妥,确实多花了几千块,但我可以早早转移注意力做其他事情。你做攻略的一周时间里,我看了一场电影,听了一场音乐会,还去山里度假两天。你实现了购车利益最大化,我实现了时间价值最大化。你过周密计划的生活,我过随性自在的日子。”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