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坍圮(tān) 颔首(hàn) 洁癖(pǐ) 卓尔不群(zhuó)
B. 贬谪(zhé) 夙愿(sù) 皈附(guī) 觥筹交错(guāng)
C. 隽永(jùn) 伫立(zhù) 翘盼(qiáo) 微创手术(chùang)
D. 恪守(kè) 熨帖(yù) 亘古(gèng) 本色当行(dàng)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墨子号”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家实验卫星。 ① 墨子首先通过小也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沿直线传播, ② 他也提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粒子论”,所以起名为“墨子”。量子在光纤线路中的传输距离较短,每100公里便需要一个中继器。 ③ 在大气层中,它却可以一次性传递几千公里, ④ 中国的科学家们决定用天上的卫星实现更大范围的传输。 ⑤ “墨子号”成功运行,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⑥ 目前中国量子通信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在量子计算等量子技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由于 | / | 可是 | 因此 | 一旦 | 虽然 |
B | 由于 | 并且 | / | 那么 | 假使 | 尽管 |
C | 因为 | 而且 | 但 | 所以 | 如果 | 尽管 |
D | / | 并且 | 但是 | 由此 | 假如 | 因此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在火车站,一男子因多次假摔而被揭穿。他不但死不承认,而且在指责声中出离愤怒了,竟然拿出匕首威胁揭穿者。
②“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就义虽已七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千古。
③当古老的传统遇到现代社会“快速、便捷、卫生”的价值观时,国人对一次性餐具的消费更是让人惊心动魄。
④西方人弄不明白,面对自然灾难,中国人为什么举国支援;西方的诗人搞不清楚,面对汶川、玉树、雅安大地震,中国的诗人为什么痛心疾首,长歌当哭?
⑤南怀瑾先生虽屡遭磨难,却矢志不渝,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夜以继日,宵衣旰食,先后出版了三十二部专著。
⑥那古色斑斓的青铜器,那琳琅满目的汉代工艺品,那笔走龙蛇的晋代书法,无一不是我国灿烂文化的直接展示。
A.②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
4、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____________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____________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____________、融合,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____________的诗性表达。
A.渗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浑融
B.渗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彬彬
C.渗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彬彬
D.渗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浑融
5、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是?( )
A.《离骚》 B.《春江花月夜》
C.《蜀道难》 D.《长恨歌》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①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②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③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兄长。
④唯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⑤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⑥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色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⑦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⑧我以为这凄壮的一幕,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文明的痕迹,迟到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⑨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溢光流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地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⑩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 。
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一方面,“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墨绿色大氅上”;另一方面,“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如何解释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比喻句?
【3】对本文的判断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旷野与城市的对立,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B.作者所说的“旷野”,即我们常说的大自然风光。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作者看来,旷野是“皮”,城市是“毛”。
D.“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城市在与旷野的对峙中最终永远是失败者。
E.“相亲相守”是作者为解决城市与旷野的矛盾所开的一剂良方。
F.本文文字轻灵而华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深沉而忧患的情思,给人以震撼与启迪。
【4】依据上下文,补写第⑩段空处的文字。
【5】有人用“悲悯式的散淡”、“哲理式的思考”来评说作者的散文风格,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文字。
【6】作者认为,该如何解决城市与旷野的矛盾?你读后有何感想?。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能够不因外界评价而改变自己,是因为“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用“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屋上茅草被秋风卷走后,散落林间池上的情景。
(3)“蛟”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平时栖隐在深渊之中,能腾云驾雾,兴风化雨。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蛟的身影,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完成下面的古诗文填空题。
(1)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悟以往之不谏,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4)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 ,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来吾道夫先路也。(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____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将进酒》)
(4)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5)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6)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青玉案》)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烂漫,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与友人饮酒吟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中行先生为一副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果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3)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北海所账,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王巩承事北归
苏辙
同罪南迁惊最远,乘流北下喜先归。
谓言一笑秋风后,却顾千山驿路非。
岭外云烟随梦远,江边鱼蟹为人肥。
还家嫁女都无事,卧读诗书尽掩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被贬最远的王巩十分同情,得知他能先返回故乡,感到欣慰。
B.面对贬谪,王巩以为能一笑化解,回顾驿路迢远,又不免耿耿于怀。
C.作者希望王巩返乡途中能忘却路途烦恼,享受云烟美景与鱼蟹美食。
D.本诗叙事抒情自然流畅,展现出了苏辙珍惜友人、胸襟豁达的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诗歌尾联蕴意丰富,请你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1】。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2】,宗老将荐芰,屈建【3】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取材于《国语》)
注释:【1】芰:菱角。【2】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3】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
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
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注】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
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
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取材于苏轼《屈到嗜芰论》)
【注】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不羞珍异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B.忍绝其父将死之言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蒲松龄《促织》)
C.事死如事生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司马迁《鸿门宴》)
D.然皆笃于大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微楚国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
B.庶人有鱼炙之荐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C.违而道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D.子木其忍为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韩愈《师说》)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建在祭祀父亲的时候没有使用菱角,而是使用了更合乎祭礼的祭品。
B.后人对屈建去芰褒贬不一,柳宗元持批评态度,苏轼则持认同的态度。
C.父母去世以后就不再读书和劳作,苏轼认为这是子女真情的自然流露。
D.苏轼认为,按柳宗元的逻辑,曾子病危时仍恪守礼法的做法是不仁的。
【4】将文中画线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5】苏轼认为屈建去芰“是必有大不忍者”。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明苏轼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
【6】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自己的评价,你认同谁的评价?请以下面两则材料为依据加以解说。
(1)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2)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1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戏台记》中说,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等人的绍兴口音,五四时代的语言盛宴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这是在肯定这几位名人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从历史上看,确实有一些人,他们要么引领了一个时代,要么使得自己在那个时代熠熠生辉。
请以“假如没有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写个人,可以写群体。②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2)请以“我有我的方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细节,有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