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钦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1997年回归祖国的是(  )

    A. 英国侵占的香港 B. 葡萄牙侵占的香港

    C. 英国侵占的澳门 D. 葡萄牙侵占的澳门

  •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A.致远舰

    B.定远舰

    C.辽宁舰

    D.山东舰

  • 3、1950年9月,周恩来发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文中的“邻人”是指

    A.日本 B.越南 C.朝鲜 D.印度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2001年,中国加入了

    A.亚太经合组织

    B.世界贸易组织

    C.中国–东盟自贸区

    D.二十国集团

  • 5、纵观近几年全国两会,“中国梦”“三严三实”“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重要论述均在历次全国两会上得到广泛讨论。与上述两会热词相关的领导人是

    A.邓小平 B.江泽民 C.胡锦涛 D.习近平

  • 6、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成就图》,中国科技研究在改革开放前注重国防建设,改革开放后注重国计民生。对这两个时期的科技成就的相似之处判断正确的是()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83年银河1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7年首颗氢弹试验成功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70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①都促进了国家现代化的建设 

    ②都提高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③都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④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 7、在201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

    A.三个代表思想

    B.科学发展观

    C.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D.一带一路

  • 8、美国国务院在评估某次会议时认为,周恩来在说服其他代表团相信与中国和平相处的可能性方面,取得了成功,他用非常温和的方式,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为中国进入联合国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新中国(     

    A.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D.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 9、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A. 设立汕头等四个经济特区

    B. 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

    C.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D. 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 10、下图是最近比较流行的汉服,促使人们在衣着方面展示个性的因素不包括

    A. 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污染

    B. 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

    C. 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D. 衣着样式丰富多彩

  • 11、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中,农民的两个伟大创造是( A )

    A.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C. 开辟经济特区、“打破大锅饭”

    D. 国企改革、土地私有

  • 12、“紫荆怒放雪百年耻辱,白莲盛开还万众尊严。”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港澳分别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成为了中国的

    A.经济特区

    B.特别行政区

    C.直辖市

    D.民族自治区

  • 13、1945年6月,毛泽东在致闭幕词中说:“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这里的“大会”指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二大

  • 14、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人民生活的环境美好

    B.人们出行条件的便利

    C.汽车制造业发达

    D.社会生活的变迁

  • 15、历史已经证明,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材料中的“它”指(   )

    A. “大跃进”运动 B. 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文化大革命” D. 练习法轮功

  • 16、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次巨变是指()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②国民大革命;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

    ④新中国的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⑤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 135 B. 145 C. 134 D. 235

  • 17、“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A.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B.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C.提出“一国两制”政策 D.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18、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分“三步走”的战略

  • 19、“5•12”汶川大地震,严重破坏了西北通往西南的重要铁路线--宝成铁路。宝成铁路建成于(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 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

    C.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 20、毛泽东说:“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毛泽东所说的杂志当时主要宣传(       

    A.马克思主义

    B.维新变法思想

    C.民主革命思想

    D.民主和科学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根据下列提示的信息,写出相关的会议名称。

    (1)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2)颁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3)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22、___,是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 23、______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珠海、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 24、西藏和平解放:意义:祖国____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 25、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________的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________”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文革开始:1966年夏

    (3)实际指挥部: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组成的________,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实际指挥部。

    (4)全国动乱:“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到处出现打、砸、抢事件,学校停课、工厂停工“________”;一些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________受到践踏。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5)最大冤案:国家主席________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遭受了残酷迫害,成为“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冤案。

    (6)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1971年9月13日,________等人外逃,在蒙古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7)文革结束:________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一举粉碎________集团,结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

    (8)文革影响:“文化大革命”给党、________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________,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 2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确立为基本政策: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中国共产党将______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2)内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_,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文献:1949年通过的《____________》,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198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自治区建立:1947年,__________成立。这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________、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_______、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________、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 27、1980年中央兴办了4个经济特区,其中被称为对外开放 “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1990年_______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 28、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___________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年代,全国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铁人”_______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___________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1980年,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1988年,___________被划为经济特区。

  • 29、_____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0、方针:“百花齐放”“______”。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哪些构成?)

  • 32、请认真研读新中国大事记:

    1949年9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1953—1956年

    三大改造完成

     

     

    请回答:

    (1)“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是在上述哪件大事中决定的?

    (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它向全世界宣告了哪一政府是新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3)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是哪部?该宪法确定了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重大意义?

  • 3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会议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谁?《共同纲领》的颁布实施有何意义?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粮食产量

    5.02亿千克

    1981年粮食产量

    6.07亿千克

    1982年粮食产量

    7.15亿千克

    材料二   深圳原属广东宝安县,与香港只一河之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划为经济特区以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办工业、商业和旅游业等,在很短的时间里,深圳变成一座现代化城市。

    材料三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材料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是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统领。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

    ——引自《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布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凤阳县农业生产呈现的趋势及其相关的体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深圳变成现代化城市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实现中国梦的两个目标。根据材料四概括实现中国梦的四个战略布局。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其主题。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