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成分中有CO2、尿素、神经递质、呼吸酶等
B.人体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可能是淋巴,也可能是血浆
C.内环境中K+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影响到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D.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2、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及生活在其中的细胞(其中一种是肝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如图所示,①②③表示物质交换过程。下列分别表示肝细胞、淋巴液的是( )
A.细胞I、甲
B.细胞Ⅱ、乙
C.细胞Ⅲ、丙
D.细胞I、丙
3、下列生态实例与相关原理对应关系不准确的是( )
A.湿地生态工程清淤减污,易于生物生存—遵循自生的原理
B.西北干旱区域被硬性规定种植杨树—违背协调原理
C.生态建设既考虑生态又关注民生—遵循整体原理
D.单一人工林易爆发虫害—违背了循环原理
4、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高等恒温动物的调节类似恒温器的调节。当病毒入侵时体温变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激素甲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在体温上升时,需要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均发挥作用
C.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D.生理性调节增加散热的方式有皮肤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多等
5、研究发现HIV病毒攻击人体T细胞,是由于T细胞表面存在一种CCR5蛋白,该蛋白是HIV识别T细胞的重要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丧失,体液免疫功能正常
B.CCR5基因突变的个体,感染HIV的风险可能会降低
C.HIV病毒基本不攻击B细胞,根本原因是B细胞中无CCR5基因
D.HIV感染正常人体后,被感染者体内的T细胞数量持续下降
6、图甲是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图乙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左图细胞中a基因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
B.图甲中右图细胞染色体的异常行为发生在图乙中CD段的某一时期
C.若图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则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BC段
D.若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BC段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7、下列与环状双链DNA 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 DNA 的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连接在一起
B.该 DNA 的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相连
C.该 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的数量相等
D.该 DNA 分子中,没有游离的磷酸基团
8、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抗体、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在图中②—④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②
D.组织液回渗到血浆的成分,与血浆渗出到组织液的成分相同
9、某地爆发山松甲虫灾害,导致数百万棵树死亡。为了解灾情爆发后该森林生态系统是一个碳汇(从大气中吸收的CO2等温室气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碳源(向大气释放CO2的过程),生态学家估算了灾情爆发前后绿色植物的NPP以及异养生物的Rh,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 NPP[g/(m2·yr)] | Rh[g/(m2·yr)] |
爆发前 | 440 | 408 |
爆发后 | 400 | 424 |
注:NPP: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减去自身呼吸作用产生的CO2
Rh:异养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
A.灾情爆发前后,该生态系统由碳汇变为碳源
B.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
C.该森林生物呼吸释放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D.防治山松甲虫可利用化学防治技术,如使用昆虫信息素、农药等
10、2023 年 8 月 24 日,日本将核污水排入海洋,因核污水中含大量放射性核元素而引发全球关 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核污水入海会污染海洋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B.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核污染将会影响全球的水资源安全
C.放射性物质进入海洋后会被生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导致生物富集现象
D.核污水进入海洋后,由于海洋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不会破坏生态平衡
11、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生物学知识的论述。下列对我国古诗词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包含有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
B.“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表明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
12、某研究人员发现: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传出神经)后可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如果将自尾巴回流的静脉结扎,再刺激该交感神经能引起尾巴上的毛竖立,但心脏活动不加速。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刺激猫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使尾巴上的毛竖立的过程属于反射
B.心肌细胞可能属于支配尾巴的交感神经所支配的效应器
C.猫尾毛竖立的同时心脏活动加速,可能因为交感神经释放的物质由静脉回流至心脏
D.本实验可以说明经静脉回流引起心脏活动加速的物质一定是由交感神经释放的
13、下列有关人体内分泌激素的来源及其生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选项 | 激素 | 合成部位 | 生理作用 |
A | 甲状腺激素 | 甲状腺 | 降低细胞代谢速率 |
B |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 下丘脑 | 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C | 胰岛素 | 胰岛A细胞 | 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 |
D | 醛固酮 | 肾上腺髓质 |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
A.A
B.B
C.C
D.D
14、按演替方向,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经过数万年的演替,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近些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下列与群落演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受无机环境的影响,不一定能达到森林阶段
B.上述生物群落的演替会导致植被稀疏,属于逆行演替
C.该地区人类的过度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发生改变
D.推测进展演替过程中早期的种群不会在新形成的群落里出现
15、洞口罗溪国家森林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上“最神奇的绿洲”,其森林覆盖率高达 94.64%, 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其中不乏受国家保护的银杏、南方红豆杉、红椿、闽楠、八角莲、黄连、 天麻等植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郁闭度是决定森林中林下植物种群密度的唯一影响因素
B.森林中数量众多的植物,生活在其中种类繁多的动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C.生活在林下的黄连、苔藓等阴生植物的叶绿体颗粒一般较大,颜色较深,这是对弱光环境的一种适应
D.罗溪国家森林公园中红豆杉高低不齐,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16、与肌肉注射相比,静脉点滴因能将大剂量药物迅速送到全身细胞而疗效显著。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分别是( )
①血浆 ②组织液 ③淋巴液
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
C.③①②③
D.②③①①
17、短期记忆与脑内海马区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有关,如图表示相关结构。信息在环路中循环运行,使神经元活动的时间延长。下列有关此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兴奋在环路中的传递顺序是①→②→③→①
B.M处的膜电位为外负内正时,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
C.神经元②兴奋后,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一致
D.神经元③在接受上一个神经元刺激后会释放出抑制性神经递质
18、下列关于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释放
19、如图1是将某向日葵幼苗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后幼苗生长的情况,图2是用不同浓度生长素分别对向日葵幼苗根和茎处理后的结果(根和茎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向日葵幼苗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大于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
B.据图2可知,生长素发挥的作用不会因植物器官的种类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C.若图1根I侧生长素浓度对应图2中的a,则Ⅱ侧生长素浓度在a~b之间
D.图1中向日葵幼苗茎的两侧对应图2中的生长素浓度均小于10-2mol·L-1
20、研究人员对某地某田鼠种群的年龄结构(按体重划分)分性别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数量
B.该田鼠种群出生率可能大于死亡率
C.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接近1:1
D.成年雄鼠的生存能力强于成年雌鼠的
21、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
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
22、某鱼塘中,人工饲养了“四大家鱼”,青鱼栖息在中下层;草鱼栖息在中下层或水草多的地方;鳙鱼生活在中上层;鲢鱼生活在上层。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池塘中鱼、螺、浮游植物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B.四种鱼生态位不同,混养能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从而提高效益
C.四种鱼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水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鱼塘的能量金字塔不可能呈现上宽下窄倒置的金字塔形
23、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
B.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C.水平结构上种群的分布与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4、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由于致热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体温调定点上移,从而引起的体温升高,称为发热。当人体热量流失多于热量补给,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战等一系列症状时,称为失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持续发热在39℃时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失温后期人体体温调定点可能会低于37℃
C.增添衣物、烤火等行为性调节有利于缓解失温症状
D.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利于皮肤散热,可缓解发热症状
25、为防治荔枝蝽等植食性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有人尝试在荔枝园的株间种植矮小的山绿豆。对比研究荔枝一山绿豆复合种植园和荔枝单一种植园中各类昆虫所占的百分比,结果如图甲。请分析回答:
(1)调査各类昆虫的种群密度不能都用样方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2)据图甲分析,复合种植园中害虫明显减少,原因是_______的比例增加,通过________等种间关系消灭害虫。
(3)山绿豆耐阴性好,营养丰富,可作为饲料,选它跟荔枝搭配种植,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表示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方框中应该填入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5)复合种植园中,荔枝、山绿豆、杂草等都属于生产者,腐生性昆虫属于_________________。
26、根据下面光合作用图解,请回答:
(1)图中编号所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③ 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
(2)暗反应需要光反应提供的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图中⑤是___________ 阶段,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的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突然停止光照,其他条件正常,则C3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5)在夏季光照最强的中午,光合作用强度反而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7、已知豌豆种子中子叶的黄色与绿色由一对等位基因Y、y控制,现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请分析回答:
实验一 | 实验二 |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 F1 黄色子叶(丙)绿色子叶 1 ∶ 1 | P 黄色子叶(丁) ↓⊗ F1黄色子叶(戊)绿色子叶 3 ∶ 1 |
(1)从实验________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________是显性性状。
(2)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主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的基因型为___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若黄色子叶戊植株自交,所获得的子代中绿色子叶占________。
(4)实验一中黄色子叶丙植株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植株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个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28、研究发现生长素(IAA)或赤霉素(GA)对胚芽鞘、茎枝切段等离体器官均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1)为了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适宜的喷施浓度,在正式实验前有时可以进行_,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围绕生长素和赤霉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得到如图1所示的结果。根据图1可以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表示赤霉素对植物体内生长素含量的调节关系原理。
①图示中X表示赤霉素对生长素的分解具有_作用,这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该过程中_的活性来实现的。
②赤霉素与生长素表现出激素间相互作用类型中的_作用。
29、多氯联苯是一种对人体有很大危害的有机物质,呈油状液体,污染土壤后,很难清除。研究发现部分酵母菌具有分解多氯联苯的作用,为消除这种污染,科研人员计划从受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高效分解多氯联苯的菌株。
(1)筛选分解多氯联苯的菌株时,应先将土壤样品_____________,接种到以___________为唯一的碳源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2)对初步提取到的菌株要进行____________,一般操作方法有两种,下图是___________法。
(3)若要测定培养液酵母菌的菌体数,可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若用________________法统计菌落数,在涂布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进行培养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1ml酵母菌溶液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56、57、58,据此可得出每升溶液中酵母菌活菌数为________。
30、如图为人体稳态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①~⑦表示过程,字母a~d表示激素,甲~丙表示器官、结构或细胞。请据图回答:
(1)血糖浓度高出正常范围时,下丘脑通过⑦使甲所分泌的__________增多,它与__________拮抗,共同调节血糖平衡。
(2)过程①②③体现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调节,过程④体现的激素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调节。
(3)大量失水后,调节过程为____(填数字),d只作用于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连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枢纽是______,c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
31、科研人员对猕猴桃果肉的光合色素、光合放氧特性进行了系列研究。图1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示意图,图2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果肉随时间变化的光合放氧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取果肉薄片放入含乙醇的试管,并加入适量____________,以防止叶绿素降解。长时间浸泡在乙醇中的果肉薄片会变成白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影响光合放氧速率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电极可以检测反应液中氧气的浓度,测定前应排除反应液中____________的干扰。
(3)图1在反应室中加入NaHCO3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若提高反应液中NaHCO3浓度,果肉放氧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___ (填“增大”、“减小”、“增大后稳定”或“稳定后减小”)。
(4)图2中不同时间段曲线的斜率代表光合放氧的速率,对15~20min 曲线的斜率几乎不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20min后停止光照,可推测20~25min曲线的斜率为____________ (填“正值”、“负值”或“零”)。
32、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往往会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所示的是___________免疫过程。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称为_____________。
(2)与e细胞发挥功能相适应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三种)。
(3)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 (填图中字母)。
(4)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