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下列相关操作恰当的是( )
A.每天相同时间,向培养液通气摇匀后取样计数
B.增大初始的酵母菌数量,可以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C.该实验不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和对照实验,其可形成自身对照
D.制片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再在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
2、在新冠肺炎治疗时,需要监测血氧饱和度、离子浓度、酸碱平衡和血液中肝酶等各项指标,还需要将 药物溶解到生理浓度的葡萄糖溶液、氯化钠溶液或氯化钾溶液中,再进行静脉滴注给药。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重症患者肺部的血管通透性增大可能导致肺水肿
B.将药物溶解到生理浓度的几种溶液中再进行静脉滴注是为了保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C.若血浆酸碱平衡失调,不会影响细胞代谢
D.给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注射康复者的血清能缓解症状,主要是新冠病毒抗体起作用
3、据报道,在某水域抓住的两条“怪鱼”,经确认系外来物种鳄雀鳝。鳄雀鳝生性凶猛且缺乏天敌,会捕食我国水域中的鱼类等本土物种,从而导致水中被鱼当作食物的藻类大面积泛滥,在水域中形成单一物种的优势,使水体缺氧,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灾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降低
B.藻类大面积泛滥会导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
C.水体缺氧造成鱼类等死亡,进而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灾害加剧
D.鳄雀鳝的入侵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收支难以维持平衡
4、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低于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下刺激。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这种局部细胞膜轻微的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两个以上的局部反应互相接近叠加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阈电位指能促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A.不同强度的阈下刺激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局部反应
B.阈下刺激,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C.图中静息电位是以神经细胞膜内侧为参照,并将内侧定义为0mV
D.兴奋的产生机制是Na+通道开放导致Na+通过主动运输内流
5、学校兴趣小组同学在一个池塘内观察某种藻类在不同的温度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根据记录绘制出该藻类的种群增长曲线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表明,温度越高该藻类的K值越大
B.实验表明,温度越低该藻类的增长速率越小
C.实验表明,温度越高该藻类达到K值所需时间越短
D.三条曲线各自达到K值后,温度都不再是主要限制因素
6、图表示人体的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能发生在丙中
B.肝细胞所需的养分主要从甲中吸收
C.乙的组成成分中蛋白质含量比丙的少
D.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乙与丙
7、下列有关光合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可用无水乙醇对提取的色素进行分离
B.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内膜上
C.提取色素时加入碳酸钙的目的是加速研磨
D.蓝细菌细胞内不含叶绿体,但含有光合色素
8、人在进行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后,手掌上可能会磨出水疱,一段时间后水疱会自行消失。下列有关水疱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水疱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B.水疱成分中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C.自行消失是因水疱中的液体可渗入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水疱形成和自行消失可说明内环境中的物质是不断更新的
9、达尔文等科学家通过系列实验发现了生长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达尔文推测单侧光可以使胚芽鞘尖端产生吲哚乙酸,影响植物生长
B.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向光侧合成量较少导致胚芽鞘弯曲生长
C.拜尔实验没有设置对照,不能验证达尔文的假设是否正确
D.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的小分子有机物
10、陈旧性胃炎主要因感染寄生于人胃内的幽门螺杆菌(简称Hp)所致。Hp能够合成脲酶并分泌到细胞外。体检时,受试者口服尿素[化学式为14CO(NH2)2]胶囊,医生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即可初步判定受试者的Hp感染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是Hp的主要遗传物质,主要分布于拟核
B.Hp产生的脲酶由位于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C.若受试者呼出的气体中含14CO2,则初步判断受试者感染了Hp
D.该检测Hp感染方法与用γ射线处理萌发种子的原理类似
11、如图表示人体通过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的外毒素(细菌产生的有毒物质)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2、细胞3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细胞2能产生免疫活性物质
B.物质 a主要分布在血清和淋巴液中,细胞3也可以参与细胞免疫
C.破伤风杆菌的外毒素可以被细胞毒性T 细胞彻底消灭
D.机体免疫自稳功能低下时,会有肿瘤发生或持续的病毒感染风险
12、下列4种反应依次属于(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4)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②自身免疫病③免疫缺陷病④过敏反应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②
13、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及相关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甘蔗生长过程中喷施适量的赤霉素可促进茎秆伸长
B.油菜素内酯可促进植物完成受粉
C.芝麻开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喷洒适量生长素以避免减产
D.小麦种子成熟时经历持续干热后又遇雨天,种子会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被降解有关
14、2023年7月以来,全国有多地疾控部门报告了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猴痘病毒是一种有包膜的双链DNA病毒,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研究发现,给小鼠接种天花疫苗可有效预防猴痘病毒的感染,给小鼠接种经不同组合抗原制备的多价mRNA疫苗也可以强烈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猴痘病毒侵染宿主细胞时,病毒蛋白和DNA都能进入宿主细胞
B.猴痘病毒可能具有与天花病毒相似的抗原结构
C.接种mRNA疫苗能诱导免疫系统产生记忆T细胞
D.参与免疫反应的B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都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细胞
15、根尖处于垂直状态时,茎、芽中合成的生长素(IAA)通过中柱运输到根尖后,均等地分布在根冠的各个方向;根尖处于水平状态时,幼根会弯向下方生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平衡石细胞是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
B.向伸长区运输的生长素由平衡石细胞合成
C.平衡石细胞能将重力信号转换成运输生长素的信号
D.幼根弯曲生长过程中,远地侧的伸长区细胞比近地侧的生长得更快
16、某同学听说复课返校后立马要面临期中考试,感到非常紧张,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B.在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下,心率加快,支气管扩张
C.由紧张引起的心跳加快是由内脏运动神经支配的,具有不随意性
D.内脏运动神经系统也称自主神经系统,它属于传出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
17、下列关于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导、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二者的反应速度不同
B.神经调节作用于效应器,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但均与细胞的信息交流有关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别由神经递质和激素来完成,两种物质都属于蛋白质
D.若神经调节作用的腺体为内分泌腺,则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18、为研究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小鼠做实验材料完成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切除胰腺及下丘脑可降低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中小鼠的性别、年龄、初始体重为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该实验结果能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小鼠体重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D.增大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
19、以枪乌贼神经元的巨轴突为实验材料,改变环境中离子浓度,测定其电位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时,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B.需在等渗的NaCl溶液中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
C.当改变Na+浓度时,枪乌贼神经元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
D.降低Na+浓度时,枪乌贼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之降低
20、猕猴桃果实采摘后,置于常温下贮藏,测得果实内的ABA(脱落酸)及其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果实成熟过程受ABA、乙烯等多种激素共同调节
B.ABA的释放可有效促进果实软化,促进果实成熟
C.果实采摘后,乙烯释放量增加,加快果实软化成熟
D.第6天果实呼吸强度突然急剧升高,不利于果实储存
21、用燕麦胚芽鞘做向光性实验,发现植物生长素产生的部位,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向光弯曲的部位分别是( )
A.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尖端下面的一段
B.胚芽鞘,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C.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尖端下面的一段
D.胚芽鞘尖端,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
22、免疫系统中的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是癌细胞最怕的三大“天敌”。NK细胞是不表达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的一类淋巴细胞,可以杀伤癌细胞等目标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K细胞识别杀伤肿瘤细胞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自稳功能
B.NK细胞来源于骨髓,与T细胞、B细胞都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
C.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
D.树突状细胞在很多上皮组织内有分布,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23、春秋季是过敏的高发季节,某种过敏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种过敏反应由细胞免疫异常所致
B.组胺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人体在初次接触过敏原时,肥大细胞就会释放组胺
D.临床上可通过减少组胺的释放来治疗该过敏性皮肤病
24、如图曲线表示正常成年人血液中化学物质X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若X代表CO2,则b、d对应时刻位于下丘脑的呼吸中枢兴奋度最高
B.若X代表血糖,则a→b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肝糖原的分解
C.若X代表抗利尿激素,则b→c段出现的原因是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D.若X代表胰高血糖素,则其含量变化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有关
25、如图是某DNA分子的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下列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的中文名称:① ,⑦ ,⑧ ,⑨ .
(2)图中DNA片段中碱基对有 4 对,该DNA分子应有 个游离的磷酸基.
(3)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方向 ,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 .
26、如图表示细胞内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根据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回答:
(1)图中④主要在__________中合成,以______________为模板,该过程所需要的酶为___________。
(2)图中以④为模板合成⑤物质的过程称为_________,该过程所需的原料为游离的________,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细胞内酶的合成_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需要经过该过程。
(3)若该多肽合成到图1中UCU决定的氨基酸后就终止合成,则导致合成结束的终止密码是________。
(4)从化学成分角度分析,与图1中⑥结构的化学组成最相似的是_______。
A.乳酸杆菌 B.T2噬菌体 C.染色体 D.2019新型冠状病毒
27、图为甲、乙两种植物CO2吸收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
(1)甲、乙两种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______植物。在A、C点时植物细胞的生理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植物细胞中可以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
(2)当平均光照强度在B和D之间,光照和黑暗的时间各为12h。实验前后,甲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__,乙植物中有机物总量将__________。
28、研究人员将抗虫基因(SCK基因)导入水稻培育抗虫转基因水稻,在该工程中所用的基因“剪刀”能识别的序列是—GGATCC—,切点在GG之间。同时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常作为标记基因,只有含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细胞才能在卡那霉素培养基上生长。下面为培育转基因水稻过程示意图,请回答:
(1)请画出质粒的切割点被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的示意图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2除含有必要营养物质、激素外,还必须加入________________。
(3)某些抗虫植株体细胞含两个SCK基因,假设这两个基因在染色体上随机整合,出现如图所示三种情况。
甲图个体自交,F1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__________,乙图个体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_________,丙图个体自交,F1中抗虫植株和非抗虫植株之间的比例为__________。
29、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众多湖泊连续爆发“水华”,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研究投放经济鱼类罗非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对水华的治理效果,研究人员进行相关实验。
(1)在湖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造成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藻类吸收的N、P等元素可在_____和_____之间不断循环往复,这种循环具有全球性。
(2)6月10日,研究人员分别向1~3号养殖池塘投放密度为1200、1500和1800尾/亩的罗非鱼,每日定时投放适量饵料。定期测定3个池塘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
①由图1可知,6月份_____密度的罗非鱼抑藻效果较好。
②图2显示,7月22日3号养殖池浮游动物生物量比1、2号养殖池低,从营养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
③研究人员认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数值比密度值更能反映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理由是_____。
(3)水华藻类中的蓝藻能产生毒素(MC),成人(平均体重60kg)每天摄入MC不能超过2.4μg。综合上述所有信息,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估投放罗非鱼治理水华的可行性并阐述理由_____。
30、为了探究温度和营养物质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某兴趣小组按下表完成了有关实验,并定期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试分析回答:
试管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8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8 |
(1)除表中的变量外,请列举两个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应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进行计数,在培养后期种群密度过大时,计数前需对样液进行____________处理。
(3)某同学在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操作
对显微镜下一个中方格计数时,对压线的酵母菌的计数原则是___________。在上述操作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其正确的操作应该是___________。
(4)若统计得图示一个中方格内酵母菌的数量为a,已知计数室的长和宽都为1mm,厚度为0.1mm,则10mL酵母菌培养液中菌体的数量大约为____________个。
31、科学家发现脑中存在“胶质淋巴系统”,这一系统对大脑神经元产生的β淀粉样蛋白(A3)等神经毒性蛋白的运出起到重要作用。
(1)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__。组织细胞产生的大分子代谢废物通过___________循环最终汇入血浆。
(2)组织细胞间隙中的液体整体由渗透压低的区域流向渗透压高的区域。根据脑内胶质淋巴系统中液体整体流动方向判断,图示动脉侧和静脉侧星形胶质细胞的AQP4对水分子跨膜转运的方向分别是___________。
(3)大脑神经元产生的Aβ在神经元外的沉积是造成阿尔茨海默病(AD)的重要原因。大脑长时间维持清醒状态时,胶质细胞体积显著增大,增加了胶质淋巴系统中细胞间隙液体的流动阻力。据此提出有利于预防AD的做法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
32、水稻为二倍体植物,科研人员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突变株58S,该突变株在短日照下表现为可育,长日照下表现为雄性不育。
(1)为确定58S突变株雄性不育性状是否可以遗传,应在_____条件下进行_____实验,观察子代是否出现雄性不育个体。
(2)为研究突变株58S水稻雄性不育的遗传规律,分别用不同品系的野生型(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进行如下杂交实验,实验结果见表1。表1突变体58S与野生型58和野生型105杂交实验结果
组别 | 亲代 | F1 | F2 | |
实验一 | 58S(♂)×野生型58(♀) | 全部可育 | 683可育 | 227雄性不育 |
实验二 | 58S(♀)×野生型58(♂) | 全部可育 | 670可育 | 223雄性不育 |
实验三 | 58S(♂)×野生型105(♀) | 全部可育 | 690可育 | 45雄性不育 |
实验四 | 58S(♀)×野生型105(♂) | 全部可育 | 698可育 | 46雄性不育 |
通过实验一和实验二比较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为位于野生型58细胞核的_____ 突变。实验三和实验四的F2中可育与不可育的比例均约为15:1,说明58S雄性不育性状是由_____基因决定的。
(3)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株新的雄性不育单基因隐性突变体105S,为研究105S突变基因与58S突变基因的关系,将突变体105S和58S进行杂交,若子一代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等位基因;若子一代_____,则说明两者的突变基因互为非等位基因。
(4)研究发现,水稻的可育性主要由(M,m)和(R,r)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基因型不同其可育程度也不相同,相关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基因型个体的可育性程度
基因型 | MMRR | MMrr | MmRr | Mmrr | mmRR | mmrr |
可育性% | 97% | 84% | 61% | 20% | 5% | 1% |
从上表可以推测基因与可育性的关系是: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