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都具有特异性
②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③神经递质和抗体、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④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⑤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
⑥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
⑦池塘中变形虫、草履虫这些单细胞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可用抽样检测法
⑧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⑨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2、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煮沸消毒法可以杀死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一部分芽孢
B.对试管口、锥形瓶口等部位,通过火焰灼烧进行灭菌
C.接种环、培养基、培养皿等均须采用干热灭菌法灭菌
D.调节培养基的pH应该在配制培养基之后,灭菌之前进行
3、我国东海海域禁止使用网目尺寸为≤5.0cm的渔网,近年来又大力落实伏季休渔政策。下列关于这些举措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型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将成为东海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B.生长周期短繁殖力强的低营养级鱼类更容易适应环境
C.对遭受捕捞压力大的鱼类资源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D.伏季休渔不利于资源种群长期生物量的积累
4、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脱落酸促进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B.重力可作为一种信号来调节植物的生长
C.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有顺序性
D.光敏色素能感受光的变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
5、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完成的疫苗主要有三类:灭活疫苗(先对病毒进行培养,然后用加热或化学剂将其灭活)、DNA疫苗(将腺病毒DNA中的一部分序列替换成编码新冠病毒相关蛋白的DNA序列)、mRNA疫苗(将新冠病毒相关蛋白质对应的mRNA装入双层磷脂包裹的球形脂质体)。以下关于新冠疫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疫苗引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是一种蛋白质
B.开发疫苗的过程中要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C.将DNA疫苗、mRNA疫苗彻底水解都可得到碱基A
D.三类疫苗都是通过通道蛋白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6、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如下列简图所示。该育种方式是(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
C.多倍体育种
D.单倍体育种
7、田鼠是主要生活在农田中的植食性鼠类,黄鼬是其天敌。当田鼠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田鼠种群增长停止时,田鼠种内竞争最小
B.田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在环境容纳量之下波动
C.人为一次性捕杀田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
D.田鼠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时,黄鼬种群的增长速率可能小于0
8、等渗溶液通常指的是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生理盐水。若对健康人体静脉注射100 mL生理盐水,则会出现的变化是( )
A.血浆增多,血浆渗透压不变
B.组织液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C.血浆中的部分生理盐水会直接进入淋巴液中
D.生理盐水会进入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
9、利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在盖玻片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
A.细胞壁与原生质层分离
B.液泡体积变大
C.液泡紫色变浅
D.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10、人是恒温动物,在一定范围内能够随外界温度变化来调整自身的产热和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假如正常个体处于0℃的环境中,产热为a1,散热为b1;处于30℃的环境中,产热为a2,散热为b2。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冷的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B.同30℃的环境相比,人处于0℃的环境中要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以维持体温恒定,因此,a1>a2 b1<b2
C.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人体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量会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尿量增多
D.从30℃的环境中进入0℃的环境中,皮肤会起鸡皮疙瘩,这属于非条件反射
11、下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往往是由吃了过咸的食物、缺乏饮水或体内失水过多造成的
B.下丘脑细胞既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也能分泌多种激素
C.摄水主要是通过饮水实现的,排水主要是通过尿液和汗液的形式实现的
D.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12、2022年,《细胞代谢》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明一种名为成纤维生长因子1(FGF1)的激素通过与脂肪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快速抑制脂肪分解转化,从而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该发现表明除胰岛素外,还存在其他降低血糖的激素
B.FGF1通过抑制血糖来源而降低血糖,而胰岛素只能通过促进血糖去路降低血糖
C.若定期给糖尿病患者注射FGFI达到控糖效果,患者可能会出现肥胖症状
D.在治疗胰岛素受体异常而引起的糖尿病时,FGFI的疗效优于胰岛素
13、生态学家在1960年选择了某个没有封闭的荒地,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具体数值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食物链环节 | 未被取食 | 被取食后未消化 | GP | NP | R | 能量输入 |
植物 | 206×109 | 309×106 | 248×109 | 211×109 | 36×109 |
|
田鼠 | 50×106 | 11×106 | 736×106 | 25×106 | 711×106 | 56×105 |
鼬 |
|
| 233×105 | 5×105 | 227×105 |
|
注:GP为总同化量,NP为净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GP=NP+R,单位:J/hm2·a
A.植物固定的能量中除呼吸散失外,还有1×109J/hm2·a流出该荒地
B.鼬放臭气自卫,最能体现信息传递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
C.鼬的NP只占GP的较少部分,因为大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
D.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2.74%
14、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乙烯利处理西瓜幼苗可促进西瓜成熟
B.用α-萘乙酸(NAA)处理棉花顶芽可解除顶端优势
C.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处理可诱导葡萄果实无核化
D.用芸苔素内酯(油菜素内酯类)处理小麦种子可抑制其萌发
15、如图为某蛋白质的结构简图,图中数字代表氨基酸的序号。该蛋白质至少含几个氨基( )
A.2
B.1
C.65
D.63
16、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17、Ⅱ型糖尿病是由于组织细胞膜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减少,而使血糖偏高,冷刺激能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对治疗Ⅱ型糖尿病有一定的作用。为验证上述结论,科研人员取两组经饥饿处理的小鼠,其中甲组进行冷处理(3℃,1h),乙组作为常温对照,再分别注射等量的胰岛素,之后缓慢注射等量的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记录当小鼠体内血糖浓度维持稳定时(此时,外源溶液的注射速率等于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速率)葡萄糖溶液的注射速率,分别为V1和V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胰岛素不能治愈Ⅱ型糖尿病
B.在注射葡萄糖溶液前先注射胰岛素的目的是抑制体内其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C.若实验结果为V1<V2,则可证明上述结论正确
D.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均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8、细胞内Ca2+与多种生理活动密切相关,而线粒体在细胞钙稳态调节中居核心地位,其参与的部分Ca2+运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转运蛋白NCLX是Na+/Ca2+交换体,即从线粒体运出1个Ca2+的同时,运入3~4个Na+;MCU为Ca2+通道蛋白。
A.人体内钙元素只能以离子形式存在,血钙过高会导致肌无力
B.图中Ca2+通过MCU时,需要与MCU结合,且不消耗能量
C.线粒体基质中的Ca2+通过NCLX进入细胞质基质的方式为主动运输,且不消耗能量
D.NCL X还可调节线粒体内的电位,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线粒体的结构与功能障碍
19、自然界中捕食者和猎物种群的数量变化呈现周期性的波动。科研人员对某段时间内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做出统计,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捕食者种群数量开始上升时,被捕食者种群数量一定会逐渐下降
B.被捕食者数量峰值上升是由于其逃避捕食者的能力提高
C.只有影响种群出生率或死亡率的环境因素才能造成种群数量明显变化
D.当捕食者种群数量过少时,便不足以制约被捕食者种群的增长
20、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不仅可以破坏群落的结构,还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最终演替成的群落类型不同
C.弃耕农田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一般会逐渐增加
D.在一个群落中,两种生物间可能不只存在一种种间关系
21、从未接触过新冠病毒的人首次注射新冠疫苗,最先进入的内环境以及识别它的细胞分别是( )
A.血浆 辅助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
B.淋巴 浆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
C.组织液 B 细胞、树突状细胞
D.组织液 记忆 B细胞、记忆T细胞
22、下图甲、乙、丙代表不同的种群,已知甲和乙原本属于同一物种,都以物种丙作为食物。由于地理隔离,且经过若干年的进化,现在不能确定甲和乙是否还属于同一物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乙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B.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若甲和乙能交配产生后代,则它们不存在生殖隔离
D.若甲和乙仍为同一物种,则它们具有相同的种群基因库
23、下图为某课外学习小组用玉米胚芽鞘进行的部分实验,该实验说明( )
A.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B.玉米胚芽鞘对生长素的灵敏度高于根尖
C.实验说明胚芽鞘直立或弯曲生长均与单侧光照射有关
D.生长素促进尖端的下部背光侧生长,抑制向光侧生长
24、下图是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受到寒冷刺激时,TRH和TSH的分泌不受影响,所以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变
B.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等多种细胞
C.甲状腺激素分泌过程中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D.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对过程①和②的抑制作用减弱
25、如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和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分泌的激素甲是____________,该信号除了刺激下丘脑外,还可以直接刺激_______________。若图中刺激是血糖浓度降低,则激素甲作用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2)腺体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在体温调节方面,激素丙和___________具有协同关系。
(3)人发烧大量出汗后,激素乙的分泌量将会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为了探究赤霉素和光对拟南芥种子萌发的影响,将拟南芥赤霉素缺失突变体ga—1、ga—2和ga—3分别在黑暗和光照条件下,施加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并设置空白对照组,测定种子的萌发率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中选用赤霉素缺失突变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选用多株突变体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空白对照组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促进种子萌发的机制有两种假说,假说一:光能提高植物细胞对赤霉素的敏感性;假说二:光能促进植物细胞合成赤霉素。实验小组将某赤霉素不敏感型植株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作光照处理、乙组作黑暗处理、丙组作黑暗处理并施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能证明假说一正确。
(3)若要进一步探究赤霉素促进种子萌发的最适浓度,应在______(填“光照”或“黑暗”)条件下,设置____________的赤霉素溶液分别处理未萌发的种子。
27、下面是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实验流程和某同学设计的果酒和果醋的发酵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完成图1中的实验流程,则矩形框内应为______。
(2)图2装置中的充气口在______过程中要关闭,而排气口在该过程中应不时开放,目的是用来排除______。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用______来检测。
(3)葡萄酒自然发酵时,作为原料的葡萄不需要灭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图2装置进行发酵,由果酒转变成果醋的制作时,需要改变的环境条件是______(答出两点),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28、草原生态系统在地球上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图1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2表示该生态系统兔子种群的λ值(λ=当年的种群数量/上一年的种群数量)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图3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为简单,因此该生态系统的___稳定性较低。
(2)图中的蛇占据第___营养级,若蛇的食物来自鼠,
来自青蛙,且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10%,从消费者到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0%,如果蛇种群增加的能量为60kJ,若不考虑其他变化的影响,则消耗植物的能量是___kJ。
(3)据图2可知,当兔子的种群数量小于80只时,兔子的种群数量呈“___”型增长;当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时,兔子的种群数量为___只。
(4)图3中,碳元素由B进入到A可以通过___,碳元素在A、C和D之间以___的形式传递,图3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未在图1中体现的是___(填字母)。
29、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
(1)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某种蛾易被蝙蝠捕食,千百万年之后,此种蛾中一部分当感受到蝙蝠超声波时,便会运用复杂飞行模式,逃脱危险,其身体也发生了一些其他改变,当人工使变化后蛾与祖先蛾交配后,产出受精卵不具有生命力。
材料二:蛙是幼体生活于水中,成体可生活于水中或陆地上的动物。由于剧烈地质变化,使某种蛙生活与水体分开,蛙被隔离为两个种群,千百万年之后,这两个种群不能自然交配。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①这两则材料中发生相似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
A.适应辐射 B.地理隔离 C.用进废退 D.生殖隔离
②在材料一中,蛾复杂飞行模式形成是环境对生物种群长期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③在材料二中,若发生剧烈地质变化后,其中一个蛙种群生活水体逐渐干涸,种群中个体数减少,导致该种群_______________变小。
(2)计算Va在A种群中频率________(用百分号表示,保留一位小数)。已知A种群若干年后成为B种群,则B相对A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是/否),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表为V基因在种群A和B中基因型个体数:
基因型 | A种群(个) | B种群(个) |
VaVb | 200 | 0 |
VaVa | 50 | 120 |
VbVc | 100 | 200 |
VcVc | 150 | 50 |
VaVc | 100 | 80 |
(3)在某个非常大的果蝇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不考虑自然选择对果蝇眼睛颜色性状的作用。现在种群中雌雄果蝇个体数量比为1:1,且在雄性果蝇中红眼(XBY):白眼(XbY)=3:1,雌性果蝇中红眼(XBXB):红眼(XBXb):白眼(XbXb)=9:6:1。如果将该种群中的白眼雌性果蝇除去,让剩余的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则F1中白眼雌性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___。
30、下图为人胃肠道的部分神经支配示意图,据图回答:
(1)图中b处所示结构为______________,兴奋传递中该处的信号转换方式为__________。
(2)食物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使血糖浓度增加,刺激胰岛__________细胞分泌___________,导致血糖浓度降低,维持血糖稳定。
(3)某人一次性饮1000mL清水,1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___________下降,_____________激素释放减少,降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水的__________。
(4)食物的消化吸收离不开胃肠道的蠕动。该过程中,兴奋沿神经a传到末梢,引起末梢内的突触小泡释放______________并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结合,使下一神经元兴奋,进而引起胃肠道平滑肌收缩。
31、某茅草含有降血糖因子及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成分,为了将其开发成一种保健饮料,需要检测该茅草中是否含有还原糖和淀粉。某小组以此为课题,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茅草研磨液、所需检测试剂和仪器等。
(3)实验步骤:
①取茅草研磨液,在A、B、C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mL研磨液。
②向A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B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摇匀后,放入盛有80~100℃热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C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4)实验结果预测及实验结论:
①若B试管中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不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不含还原糖,含有淀粉。
③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含还原糖,又含淀粉。
④若B试管中不出现红黄色沉淀,C试管中没有出现蓝色,则说明该茅草研磨液中既不含还原糖,又不含淀粉。
32、自生固氮菌,能独立完成固氮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用途。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高效的自生固氮菌株,并对其固氮能力进行了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鉴别菌种,可以采用平板划线法或_____法,在_____(物理性质)培养基上
进行接种,观察所获单个菌落特征。
(2)以上操作过程中有三种材料或用具需要消毒或灭菌:①培养微生物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②操作者的双手;③玻棒、试管、烧瓶和吸管。其中需要灭菌的是_____。(填序号)
(3)某同学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他的目的是_____。经接种、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右图所示,推测该同学接种时可能的操作失误是_____。
(4)为了进一步筛选高效固氮菌,研究人员将上述获得的等量的四种固氮菌分别接种 到等量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相同时间后,对固氮菌进行计数并测定培养 液中的含氮量,结果如下:
| 甲菌 | 乙菌 | 丙菌 | 丁菌 |
菌量(个/mL) | 2.1×105 | 2.5×105 | 1.8×105 | 2.0×105 |
含氮量(K) | 3.32 | 4.38 | 5.34 | 5.36 |
①培养过程中需不断振荡的目的是_____。
②对固氮菌进行计数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_____。
③由上表结果可知,_____菌的固氮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