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为《新蜀报》第372期发表的版画《援助前方将士》。此画意在( )
A.凸显女性抗战贡献
B.指明抗战胜利方向
C.激发民众参军热情
D.弘扬团结抗战精神
2、恩格斯指出:“任何一个真正的革命都是社会革命,因为它使新的阶级占据统治地位,并且让它有可能按照自己的面貌来改造社会。”能体现上述特点的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
B.戊戌变法
C.阿里远征土耳其
D.巴黎公社成立
3、2023年4月1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 发布2023年《全球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分化的增长路径、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日益集中的市场和不断加重的债务负担,都给全球经济的未来蒙上了阴影。这表明(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授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15岁以上)负责一定的徭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帛或布代役,称为庸。这一调整( )
A.加重了农民的徭役负担
B.加强了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旨在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D.保证农民有足够生产时间
5、1906年,清廷设立税务处,除涉及外交支川税项外,所有关于海关关税事务,统归税务处核办,并指挥地方海关监督和通过总税务司(洋员)问接指挥地方税务司(洋员)。这反映出( )
A.清朝中央权力下移的趋势
B.晚清关税管理近代化的努力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清末新政收回了海关人事权
6、二战结束后,英国慈善家和社会改革家提出的关于建立惠及大众的免费医疗体制的呼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最终于1948年通过了“全民健康服务法案”。该法案的基本原则是:为所需者提供免费医疗。只要是英国居民或是在英国居住一年以上外籍人士,在生病后都由政府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下列哪项是英国医疗卫生改革带来的影响( )
A.挫伤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B.推卸了政府的社会责任
C.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D.加大了国家财政负担
7、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大领土,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做了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 )
A.《告台湾同胞书》
B.“九二共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D.《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8、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发表“孙文学说”,突出了考试院在文官制度中的地位,1921年,强调“君主时代可以不用考试,在共和时代考试则不可少”。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规定“凡候选及任命官员,无论中央与地方,皆须经中央考试、钦定资格者乃可”。这反映出( )
A.近代文官制度构想的完善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科举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D.考试制度得到广泛支持
9、21世纪初,法国政府每年要花费30亿美元,聘用1.2万名官员,以保护和发扬法国文化;西班牙、韩国、巴西的电影院上映影片都有“当地含量”的规定。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
A.文化多样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B.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全球盛行
C.发展中国家的主权遭到冲击
D.全球化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
10、1656年,荷兰使臣携带表文和贡物来华觐见,要求“凡可泊船处,准我人民在此贸易”。顺治帝准其“八年一次来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携货物在馆交易,不得于广东海上私自货卖”。康熙二年(1663年),“荷兰国助剿海逆,并请贸易,奉旨,著二年贸易一次”。这表明清初( )
A.延续了传统的贸易体系
B.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C.殖民者在沿海活动频繁
D.海禁政策日渐松弛
11、魏晋时期,小麦在南方地区广泛种植。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三吴水灾,谷贵民饥,淮河流域则“邑富地穰,麦既已登,黍粟行就”。大明七年(463),南朝孝武帝诏云:“近炎精亢序,苗稼多伤,今二麦未晚,甘泽频降,可下东境郡,勤课垦殖。”由此可知,小麦的广泛种植( )
A.扭转了南方落后局面
B.提高了备荒防灾能力
C.改善了民众饮食结构
D.促进了农业的商品化
12、据《蹴鞠图谱》记载,宋朝汴京城有许多蹴球茶坊和角球店,还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作坊,有品牌的商品就有24种。这一记载反映了宋朝( )
A.抑商政策加强
B.商品经济发展
C.士人阶层壮大
D.坊市制度流行
13、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D.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14、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问渊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被称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黄宗羲( )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重农抑商
C.主张工商皆本
D.提出格物致知
15、在距今约14000—18000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中,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稻种;在距今约8600—11400年的浙江上山遗址中,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在距今约7600—80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出现了地窖式粮仓、家猪骨。上述考古发现表明( )
A.石器的制作以打制为主
B.先民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C.我国已进入到文明时代
D.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
16、2022年全世界人口接近80亿,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带来产粮面积大量减少,俄乌战争也使世界粮食市场供应不足,欧美资本控制的国际粮食期货价格飙涨。此外,有学者认为,粮食问题不是现实中没有足够的粮食,而是人们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这说明( )
A.世界和平是粮食安全的前提
B.提高产量方能化解粮食风险
C.粮食安全面临众多风险考验
D.打击投机才能保障粮食供应
17、在周代贵族的生活中,车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王侯重臣为彰显身份,伞盖总是寸步不离左右。周人认为,车厢底部的方木框象征着大地,圆形的伞盖代表着上天。两个车轮是日月的样子,二十八根伞骨是天上的星宿的数量。上述材料反映了周代( )
①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 ②贵族阶层的礼制规定
③宗法纽带的世袭绵延 ④兼并战争的持续不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8、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表中引文顺序完全符合的是( )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之人之父”。要“知行合一”。
乙:“工商皆民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辟邪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王阳明.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19、生活在中亚贵霜帝国(公元1—4世纪)的希腊人,按照阿波罗的形象塑造佛陀:阿波罗式的头,披着希腊长衫式的袈裟,头顶上有波浪纹肉髻,双目微闭,笑容静谧而安详。这表明( )
A.希腊文化中心转移到中亚
B.佛教起源深受欧洲文化影响
C.中亚地区的文化冲突激烈
D.文明的交流推动了艺术融合
20、某部著作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部著作的问世( )
A.揭示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B.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
C.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促进社会主义由理想走向现实
21、陈独秀在《新青年》上撰文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由此可见,陈独秀认为弘扬民主与科学( )
A.切合了解决时弊的要求
B.适应了文学革命的需要
C.推动社会变革持久发展
D.缓和了中西文化的矛盾
22、下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 )
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
A.破坏了人伦秩序
B.减轻了农民负担
C.方便了征发赋役
D.提供了生活保障
23、下图中就业人口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际格局变化
B.国家性质剧变
C.科学技术发展
D.民众需求多元
24、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政治条件是:
A.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B.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C.大量生产技术和知识的积累
D.同于国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2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中,_______和_______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
26、二战后世界经济体系朝着________和________方向发展。
27、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⑱__________和自我表现”。
28、评价
(1)以____________为基本原则。
(2)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其特点。
(3)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4)指导中国________________取得胜利,并在建国后,从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9、代表
(1)法国:雨果的⑥____________。
(2)英国:雪莱的⑦________________和《西风颂》。
(3)德意志:海涅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30、《_____》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古典______文学的基础。
31、魏孝文帝的措施中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统一局面的出现的是:行汉制、(_____)、讲汉语、(_____)、通婚姻、改籍贯等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西诸国原不同于诸蛮貊(mò,泛指北方少数民族)之固陋,而更有中邦所不如者。……天载之义,格物之书,象数之用,律历之解,莫不穷源探委,我中土之学问不如也……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莫不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
——明末士人朱宗光
(1)概括材料一中对西学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一中国欲自强,则英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嚣,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画》
材料三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2)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的政治思想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成这种变化的时代因素。
材料三 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1876—1878年)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中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重大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
33、____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
34、战国时期________和______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促使儒家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中国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这其中有科技因素、市场因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第一个“低价获取”指户籍制度把农民强制性限制在农村,以此为企业和城市发展获得了廉价农村劳动力。第二个“低价获取”是地方政府多年来都是压低土地价格来为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及地产商发展创造条件,降低他们的投资成本。虽然提供了许多劳动机会,但也使收入差距拉大。用低价的土地和低价的劳动力,形成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牺牲”就是环境的牺牲,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对中国环境造成了一些不可修复的破坏。
——摘编自财经网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与西方城市化相比,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市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低价获取”、一个“牺牲”做出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就近现代中国工业化、城市化方面的问题简要提出你的建议。
36、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的反对,他们迫使国王签订《权利法案》。
3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有百年历程,这一历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的哪篇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2)20世纪中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此时,毛泽东思想已形成哪两个理论成果?
(3)20世纪晚期,邓小平围绕哪一根本问题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探索?这一探索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4)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呈现怎样的基本特点?
38、“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39、阅读教材P69“史料阅读”,思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