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盘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秦,虎狼之国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详和  祛除  大器晚成

    B.回扣  旷达  精城所至

    C.支吾  剪缉  轻车简从

    D.岔口  激赏  曲高和寡

  • 3、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既是对江山的赞美,也是对豪杰的烘托。

    B.上片由眼前的江水联想到逝去的英雄,突出表现词人的人生虚无感与幻灭感。

    C.下片中年轻有为、儒雅从容的周瑜,与“早生华发”、壮志难酬的词人形成对照。

    D.词人以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将眼前的景物与古代的人事融为一体,境界恢弘。

  • 4、下列句子中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傲视他物,就连自己的亲骨肉也会成为路人。)

    B.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作为计策,开始招致祸患了。)

    D.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宝鼎制成铁锅,把美玉当作石头,把黄金切成块状,把珍珠磨成砂砾。)

  •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   次:旁边

    B.夫人之相,俯视一世 与:交往

    C.或取诸怀抱,言一室之内   悟:理解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之于怀  喻:明白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绣朵花当补丁

    张金凤

    “补丁”是个旧词,已经逐渐遥远,也许有一天会从我们的词典中走失。我有幸学会粗糙的针线活,得益于母亲教给我的打补丁的人生真谛。

    我有一个精巧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作为陪嫁郑重送给我的。针线笸箩是母亲亲手糊制,她把旧报纸捣成糊糊,搅拌些防虫的药材和糯米汁,然后依着模子糊成。纸糊的针线笸箩像个圆形的小箱笼,顶上还带着盖子,内里朴实的笸箩外层用彩色蜡花纸装饰,就显得绚丽美观,这就像母亲的生活哲理,内里是朴素的,却经常想办法给生活添点花色。

    针线笸箩里有母亲精心准备的嫁妆:一把锋利的剪刀,一捆花花绿绿的彩线,大小不同的银针、顶针、针锥,小巧的粉布袋,还有一些花花绿绿的崭新布片儿。给我展示这特殊的嫁妆,母亲说,现在虽然很少动手做衣裳,但居家过日子,还是需要一个针线笸箩,扣子掉了需要钉,裤脚儿开了需要缝,以后的日子里,你用得着这个。

    陪嫁针线笸箩是我家乡的风俗,在那个一切都要动手做的年代,针线笸箩就代表了女红,裁裁剪剪,缝缝补补,针线活儿是女人们的舞台和生活主色调。可是商品时代,改个裤脚儿都有专门作坊,一个针线笸箩似乎只是顺应母亲传承风俗的心意而已。

    结婚之后,我把针线笸箩作为一件古董收藏,不久,我又诚心实意地把它从衣柜深处请出来。先生的衣服纽扣松了,怕不小心把纽扣掉落在外边,难以配上同样的,只能急忙找出针线笸箩,防患于未然,将那松动的和未松动的扣子,逐一牢牢固定;又过了不久,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幸亏我及时发现遗落在地上的它,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此后的日子里,我就端着针线笸箩开始一个家庭妇女缝缝补补的生活。生活中难免在柴米油盐和烟熏火燎中生出磕磕绊绊,有一个个隐约的窟窿。但怎么能轻言放弃呢,我们需要以无比虔诚的心穿针引线,用细密的情感和针脚,缝补它的裂痕和伤口。

    我结婚已经二十多年,母亲也已离世十余年,但是她送我的针线笸箩一直陪伴着我,我越来越珍惜它。因为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

    那一小布袋大小不同的扣子是生活的备胎,有些东西,丢了是找不回来的,你必须另外挑选哪怕逊色一点的及时补上去,就算花色不相同,也弥补了残缺。人生哪有那么完美,残缺了,生活就风侵雨蚀,一颗纽扣及时地守住你的内心,安抚你的困窘。那些小小的布片儿,就是生活的补丁,用剪刀来挑选、裁剪,用它们来填补生活的漏洞。缝补,自然不是原装,不会完全符合原初的梦想,但缝补就是不放弃,就是让抛锚的车继续旅程。生活是粗粝的,随着岁月的打磨,伤痕会很多,我们需要这种缝缝补补的精神。

    那顶针是一个小的圆环铁箍,银白色的,戴在手上像戒指一样好看。乡下的妇人和老婆婆,经常手戴着顶针,那是实用,也是美,更是生活的智慧。顶针的表面有许多小小的凹孔,来迎接针的尾部,一根细小水滑的银针,需要扎透厚厚的衣裳和布壳子。那些坚硬的生活块垒,一根滑溜溜的细针难以顺利穿透,顶针恰恰给它一种依靠和力量。生活中有些坚硬尖锐的关口,是很难顺利通过的,所以需要内心打磨一个顶针,对着那些磐石一样的坚硬处,迅速地推进你的针,到达你的目的地。针锥有粗大的针尖,还有倒钩,手握的部分是一块沉甸甸的铁柄,这是更坚硬的精神支撑,在遇到巨大障碍的时候,用它先去打头阵,将一切阻碍洞穿后让我们的针——生活的理想——从容通过。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内有一包粉末和一根来回拉伸的线,缝被子、棉衣的时候,需要针线长途跋涉,一根粉线引导着针线走得不偏不倚,走出一条漂亮的直线。

    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我慢慢明白,母亲的一生为什么过得从容而不乏辉煌,她就是用一种缝补的精神去裁剪人生,那些苦难、繁琐、裂痕,一地鸡毛的琐碎和冗杂,都被母亲果断地剪下丢弃,用一块新的心气儿去打补丁,将生活的粗粝和残损遮盖过去。

    粉布袋、剪刀、顶针、五彩的线,绣朵花儿当补丁,这就是母亲的人生。

    (2018年7月7日《人民日报》第12版,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小小的针线笸箩”在行文结构上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能自然巧妙地将文章的有关材料连缀起来,使文章井然有序。

    B.“我有件衬衣的纽扣‘不辞而别’……于是也赶紧拿针线‘规劝’一番”“粉布袋是一个沉默的荷包”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C.文章中“小小的针线笸箩里面蕴含着多少生活真谛和母亲的祝福”,是我在使用针线笸箩的过程中才慢慢懂得的,更是揭示了我越来越珍惜它的原因。

    D.文章叙述真实,说明清楚,感悟自然,取材富有生活气息,运用的语言朴实无华,虽然没有什么文采,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文章中说“一个小小的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宏大的人生和无边的智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针线笸箩里承载着哪些人生智慧。

    3文章中有实写和虚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的好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  轼《赤壁赋》)

    (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____。(苏  轼《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苏  轼《赤壁赋》) 

    (7)我醉君复乐,________________。(李白《下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8)千秋万岁名,_________________。(杜甫《梦李白》)

    (9)五岳寻山不辞远,_________________。(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0)________________,往来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则》中阐明“学”与“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国家可能灭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点明诗人身处尘世却没有车马喧嚣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写出了天气反复无常,词人李清照难以入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古人词句来说明古今之成大事业者的境界,其中用来表达对学问、对事业执着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同为饮酒,曹操当时气势宏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而苏轼和客人现在只能在小船中举杯共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及行迷之未远。(《离骚》)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自身贫寒推己及人地想到他人的困苦,表现杜甫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李白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陇头水送别

    储光羲

    相送陇山头,东西陇水流。

    从来心胆盛,今日为君愁。

    暗雪迷征路,寒云隐戍楼。

    唯馀旌旆影,相逐去悠悠。

    1请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注”、“知制诰”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B. 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C. 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D.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 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 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一些摄影公司人员和游客冒着生命危险,在云南大理大学附近的一条新晋网红公路中央或拍摄婚纱照,或拍摄个人美照,这样的危险行为引起网友热议。其实由游客不顾危险打卡网红路造成的悲剧早已有之,有游客曾在海西州境内柳格高速公路拍照,导致经过此路段的驾车司机突然改变行车方向,造成3人受伤;在青海省格尔木市的315国道上因有人拍照也发生了数起交通事故……这样的行为不仅危害个人的生命安全,还会危及他人,影响社会秩序,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

    对于以上行为,你怎么看?请给游客,摄影公司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