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以”的意义与用法中,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③敛赀财以送其行 ④以其无礼于晋 ⑤焉用亡郑以陪邻 ⑥是时以大中丞附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⑦请以剑舞 ⑧徒以吾两人在也 ⑨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 ①④⑧ / ⑥ / ⑦/③⑨ / ② / ⑤
B. ①④⑧⑨ /⑥⑦/③ / ②/⑤
C. ①④⑧⑨ / ⑥/ ⑦ /② /③⑤
D. ①④⑧ /⑥⑦ / ②③/⑤⑨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陶朱猗顿之富:陶朱,就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自称陶朱公。他因善于做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猗顿,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朱公学致富之术,大蓄牛羊于猗氏南部,积累了很多财物。
C.举孝廉不行:孝廉,唐朝由地方官( 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燕虽小国而后亡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赵尝五战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斯用兵之效也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4、下列对各句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进行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郑人盟 ②太子迟之 ③函封之 ④素善留侯张良 ⑤臣活之 ⑥道芷阳间行
⑦夜缒而出 ⑧使使以闻大王
A.①⑥\②\③⑦\④\⑤⑧ B.⑥⑧\②④⑤\③⑦
C.①⑥⑧\②⑤\③⑦\④ D.①③\②⑤\④\⑥⑦\⑧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它们分别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B.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
C.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D.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总角和结发都是指把头发扎成丫髻,指代少年时代。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节选)
铁凝
①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
②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着台儿沟的寒冷。今天,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车窗全部紧闭着,旅客在昏黄的灯光下喝茶、看报,没有人向窗外瞥一眼。
③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系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1)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如果不是隔着玻璃,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④一位中年女乘务员走过来拉开了香雪。香雪挎起篮子站在远处继续观察。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如果说跑的时候她还有点儿犹豫,那么从车厢里送出来的一阵阵温馨的、火车特有的气息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⑤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她挽紧篮子,小心地朝车厢迈出了第一步。这时,车身忽然颤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当她意识到眼前发生了什么事时,列车已经缓缓地向台儿沟告别了。香雪扑在车门上,看见凤娇的脸在车下一晃。
⑥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⑦三十里,对于火车、汽车真的不算什么,西山口在旅客们闲聊之中就到了。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只有一位旅客,那就是香雪,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塞到那个女学生座位下面了。
⑧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⑨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一夜再回台儿沟。热情的“北京话”还告诉她,他爱人有个亲戚就住在站上。香雪并没有住,更不打算去找“北京话”的什么亲戚,他的话倒使她感到了委屈,她替凤娇委屈,替台儿沟委屈。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⑩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一阵寒风扑来,吸吮着她单薄的身体。她把滑到肩上的围巾紧裹在头上,缩起身子在铁轨上坐了下来。香雪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⑪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⑫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盖子。(2)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⑬(3)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香雪想把“闪闪发光的”铅笔盒摆在同学们面前,是虚荣的表现,意味着质朴传统乡村文化的日渐式微。
B.女学生得知香雪要用鸡蛋换铅笔盒时“红了脸”,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体现了她内心的纯真善良。
C.在火车上,香雪无意中得知热情的“北京话”已有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委屈”的背后意蕴深刻。
D.标题“哦,香雪”,表现作者对香雪坚持用鸡蛋换铅笔盒的肯定以及对她自尊自爱、纯美心灵的歌颂。
【2】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的车窗“紧闭”和结尾的“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情节上前后照应,运用拟人手法,呼唤现代文明向落后山村敞开怀抱。
B.经过作家精心点染,小说中的铅笔盒成为了文化知识的象征,表达了香雪要求摆脱小山沟封闭落后生活的企盼,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渴求。
C.香雪在火车上用鸡蛋交换铅笔盒的情节采用补叙手法,女学生想要赠送和香雪拒绝的情节冲突,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困境。
D.选文尾段用月夜美景衬托香雪在经历了黑暗的恐惧之后兴奋的心情,她对前面的道路和自己的家乡充满了自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3】简要赏析选文中三处画横线句子的心理描写。
【4】孙犁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师说》中,士大夫们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荀子高度重视学习的作用,在《劝学》一文中他连续使用了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借助车马、借助舟船等多个比喻来强调论点,然后用“______,_______”两句加以总结。
(3)《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4)《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年少时便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生性热爱自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8、名篇名句默写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和氓嬉戏玩耍的情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小人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赤壁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卫风·氓》中表现男女曾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园田居》(其一)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典型动作,将男子赴约等待心上人时的急切情态表现得十分生动。
(2)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
(4)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奇景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5)在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角度描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戴望舒《雨巷》)
(3)_______,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___________。(徐志摩《再别康桥》)
(4)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12、阅读小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野人家有感①
陆游
纵辔江皋送夕晖,谁家井臼②映荆扉。
隔篱犬吠窥人过,满箔③蚕饥待叶归。
世态十年看烂熟,家山万里梦依稀。
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阳未必非。
(注)①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作于成都,其时陆游已被免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使司参议官之职。②:舂米的器具。③箔:养蚕用的竹筛子或竹席,也叫蚕簸。④南阳:古郡名,诸葛亮未出山之前居住的地方。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前四句重在描写农家生活,后四句抒写了因坎坷仕途而生发的慨叹。
B.首联选取富有农家特色的“井臼”“荆扉”象,表现出静谧的自然魅力。
C.颔联中的“犬吠”“待叶归”场景,写出淡泊有味、悠然有序的田园生活。
D.尾联以诸葛亮为例,指出像他那样的英雄老死家园是一种不错的生活常态。
【2】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徙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与荆轲博,争道①,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②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汝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争道:争夺博局上的格道。②嘿:同“默”。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到……去
B.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瞪视
C.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 前往
D.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拜访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B.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C.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D.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文字交代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与鲁勾践玩博戏,鲁勾践怒斥,都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交往,特别是酒后的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荆轲非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2)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