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2、美国企业家福特的创新是推出了用于汽车生产的流水线。放上零件的人不用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这样大大提高了汽车组装的速度,使得福特公司在改革实施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直接驱动福特式“创新”的是( )
A.美国的劳动力严重短缺
B.工厂制度广泛推广
C.集中规模化生产的需要
D.蒸汽动力得到普及
3、革命歌曲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和《黄河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所弘扬的精神是( )
A.五四精神
B.井冈山精神
C.长征精神
D.抗战精神
4、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内蒙工作方针给晋察冀中央局的指示》,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首先从各旗开始,争取时间,放手发动与组织蒙人的地方自治运动。”党中央这一指示( )
A.践行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明确了民族革命任务
C.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
5、16、17世纪西欧各“民族国家”因为商业革命获得了巨大资源,如西班牙、尼德兰、英国等,为了保持和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将更多的资源用来建设国家军队。长时期、大规模的战争促使西欧各国“政府机构的扩张和直接统治成为国家榨取军事资源的两大途径”“准备战争则在国家内部创造出国家的内部结构”。这表明商业革命( )
A.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B.导致了国际局势趋于紧张
C.提升了国家的动员能力
D.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形成
6、13、14 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形成,欧洲人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往往只能以紧缺的金、银等贵金属交易。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丝路贸易遭到奥斯曼帝国阻断
B.英国东印度公司加紧殖民扩张
C.亚洲国家以自然经济体制为主
D.欧洲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
7、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了《住它与规划法》;1936年,伦敦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损害。这一系列政策从侧面反映了( )
A.城市发展开始关注生活环境改善
B.民主政治体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C.政府从自由放任调整到国家干预
D.工业革命后城市化建设问题突出
8、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处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强调的是( )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B.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取得了突破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9、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把粮食的国际储备、国际援助作为最大课题,多次召开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制定粮食安全行动计划。由此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消除饥饿的重要手段是( )
A.改进粮食储备技术
B.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C.积极引进国外良种
D.突出政府的监管职能
10、综合如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年份 | 1755 | 1797 | 1835 |
指数 | 42.74 | 42.48 | 78.69 |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 约1770 | 约1790—1793 | 约1830—1835 |
数额(百万英镑) | 140 | 175 | 360 |
A.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11、下图是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化形势图。观察下图,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方国家货币集团各自为政
B.美元不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
C.日元的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
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12、唐中后期乡村的里正、村长及保长等人的事权逐渐加重,因为流动频繁的寄住户、浮户等客户也需要缴税,同时纳税对象的土地、屋宇等资产以及人丁、户等也都需要核定。这一情况表明,当时( )
A.税制改革扩大了基层事权
B.中央对藩镇的控制力削弱
C.基层自治的雏形逐渐形成
D.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13、有学者认为,“官僚政治制度不是静止的政府型态与组织法,制度的形成及运行本身是一动态的历史过程,有‘运作’、有‘过程’才有‘制度’,不处于过程之中也就无所谓‘制度’”。该学者主张研究制度史必须( )
A.探讨现实政治中实际运作的“活”的制度史
B.从政治体制、政治形态来观察社会历史变迁
C.基于人类学对作为基调的日常统治加以研究
D.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也
14、宋朝陕西蓝田吕氏兄弟制定的《吕氏乡约》的《乡约》部分包含“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4项约文条款和“罚式”“聚会”“主事”等3项制度性条款;《乡仪》部分则包含“宾仪”“吉仪”“嘉仪”“凶仪”等4种乡民日常生活所需遵循的礼节。据此可知该乡约( )
A.推动了律令与乡规民约的逐渐合流
B.具备了一定的行政职能
C.意在构建儒家伦理主导的社会秩序
D.开启了理学世俗化历程
15、下面漫画《进步与退步》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书写工具的进步导致了书写质量的退步
B.计算机的使用淡化了文字的作用
C.回归毛笔字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D.计算机的应用给传统文化带来严重冲击
16、“工场手工业最完善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劳动工具本身,特别是生产当时已经采用的复杂的机械装置的工场……工场手工业分工的这一产物,又生产出机器。”材料旨在说明
A.工场手工业的实质是机器大生产
B.工场手工业孕育出了机器大生产
C.工场手工业是机器大生产的产物
D.机器大生产是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17、孝文帝迁都洛阳不到四十年,北魏灭亡。《魏书》认为:“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乎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横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这种观点认为迁都( )
A.加剧了北魏统治集团的腐败
B.动摇了北魏政权的立国根基
C.不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D.丧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条件
18、周恩来曾说:“(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需要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D.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19、1853年,斯坦福·诺斯科特和查理·屈维廉共同提出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痛陈了当时政府官吏制度低效、腐败等痼疾。根据此报告,英国于1855年和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确立了近代文官制度。据此可知,文官制度的确立是由于( )
A.工业时代管理效能的需要
B.议会政党政治竞争的结果
C.启蒙思想家进行精心设计
D.英国内阁制度的不断完善
20、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 )
A.中原文化得到扩展
B.阶级分化较为明显
C.神灵崇拜开始兴起
D.贵族等级秩序确立
21、在我国封建社会初期,对官吏的考核一直混杂在普通的行政活动中,到了唐代出现了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
A.坚持德才兼备的考核原则
B.重视考核程序的规范化
C.考核的过程注重公平公正
D.官吏考核的逐渐专业化
22、如表是一段时期内地球上的人口数量表。这一时期人口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年代 | 人口数量 |
公元前1万年前 | 400万 |
公元前5000年 | 500万 |
公元前3000年 | 1400万 |
公元前2000年 | 2700万 |
公元前1000年 | 5000万 |
公元前500年 | 1亿 |
A.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B.食物物种的交流
C.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D.定居生活的出现
23、据《贞观政要》记载: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等,并欲中男十八已上,简点入军。敕三四出,魏徵(时任门下省侍中) 执奏以为不可。德彝重奏,……太宗怒,乃出敕:‘中男已上,虽未十八,亦取。’ 徵又不从,不肯署敕。……乃停中男。”材料最能说明当时( )
A.相权分散皇权加强
B.宰相参政职能强化
C.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D.行政效率较大提高
24、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中记载:18世纪要担任重要公职,必须有钱,用钱买官。只有大资产阶级的子弟才能办到。“港口资产阶级”花钱为子弟买官,让他们加官晋爵。该史料可以用来研究西方( )
A.文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B.拜金主义思想的泛滥
C.政府运行机制的弊端
D.文官制度发展的特点
25、写出皇帝制度的三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
26、特点: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内心的⑱__________和自我表现”。
27、电视的功能
(1)传播资讯,为人们获得信息提供了快捷方式。
(2)电视还成为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手段。
(3)电视的另一重要功能是________。
(4)把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品(包括美术和音乐作品)展示给世人。
28、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中国改革
请填写下列表格中数字所对应的空格。
两次改革 | 戊戌变法 | 清末新政 |
主要举措 | 政治上:广开言路,改订律法,______;经济上:提倡________________,开矿筑路,改革财政;军事上:________________,改习洋操;文化上:________,兴西学,派留学生等。 | _____办学校、____________、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
主要成就 | 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扬________和资产阶级思想,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 | 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触及根本的________。 |
改革的结局 | 除________________外,其余新政措施都被废除。 | “________”成立,清政府企图维护专制集权的目的完全暴露。不久后,辛亥革命爆发。 |
29、我国改革开放后,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30、原因
(1)“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⑩_______路线。
(2)党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⑪________。
(3)邓小平指出,文艺属于人民,要为人民和⑫_____________。
(4)强调坚持贯彻⑬______方针。
(5)中共中央提出加强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31、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32、“两弹一星”和____________________使中国的国防能力大大增强。袁隆平__________的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为世界农业科技作出重大贡献。
33、浪漫主义
(1)概况:19世纪兴起于欧洲,到中期走向鼎盛。
(2)特点:注重①_____、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代表
a.德意志:②_____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b.奥地利:③___________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以④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34、________年,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的影响。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37、简述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信奉法家思想的主要措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什么影响?
材料二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2)请依据材料二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四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广漠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在那个地方的一切历史里,是连一段表现自由精神的记录都不可能找到的。那里,除了极端的奴役而外,我们将永远看不见任何其他东西。……?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了解中国的主要来源。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和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的认识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启蒙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世纪中国发展三个台阶:孙中山的救国道路,毛泽东的建国道路,邓小平的强国道路。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孙中山的思想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2)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是什么?
(3)邓小平理论的实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