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期,针对当时的社会动荡,某学派提出:“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该思想属于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1820年,生活在伦敦的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写道:“我们吃的泡菜是用铜染绿的;我们吃的醋是用硫酸勾兑的;我们吃的奶酪是在坏了的牛奶里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成的;我们吃的糖果是将糖、淀粉和黏土混合在一起,再用铜和铅染色的。”这一记录旨在说明
A.化学添加剂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B.消除饥饿是各国重要职责
C.工业革命必然会造成食品污染
D.农业现代化丰富食物供应
3、如表是1907—1909年全国学堂数量统计表。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类别 | 属地 | 时间 | ||
1907年 | 1908年 | 1909年 | ||
专门及高等以上学堂 | 京师 | 5 | 5 | 7 |
各省 | 74 | 84 | 104 | |
实业学堂 | 京师 | 3 | 3 | 2 |
各省 | 138 | 189 | 254 | |
师范学堂 | 京师 | 12 | 14 | 12 |
各省 | 541 | 581 | 415 | |
中学堂 | 京师 | 21 | 20 | 22 |
各省 | 419 | 410 | 460 | |
高等小学堂 | 京师 | — | — | — |
各省 | 1955 | 1954 | 2038 |
A.学堂数量变化折射出民族危机的加深
B.学堂类别的多样表明教育体系的完善
C.各地设立学堂反映民众对教育的重视
D.选官制度变革影响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4、21世纪以来,美国曼哈顿格莱姆西社区出现了很多居民自发组织的民间组织,如哈里森夫人组织了“社区安全运动”,成立了“格莱姆西公园街区协会”,致力于街道路灯的维护和街区巡逻工作。这些组织( )
A.削弱了政府的管理职能
B.增加了社会治理的财政成本
C.降低了公共服务的质量
D.拓展了社会问题的解决渠道
5、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
时间推名 | 1860年 | 1870年 | 1890年 | 1900年 |
1 | 英国 | 英国 | 美国 | 美国 |
2 | 法国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3 | 美国 | 法国 | 德国 | 英国 |
4 | 德国 | 德国 | 法国 | 法国 |
A.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
B.开展工业革命的先后决定了其排名
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受益国
D.工业革命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6、与下面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属于同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A.万隆会议
B.重返联合国
C.中美建交
D.加入APEC
7、2023年4月12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 发布2023年《全球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指出,全球经济正处于十字路口,分化的增长路径、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日益集中的市场和不断加重的债务负担,都给全球经济的未来蒙上了阴影。这表明( )
A.发达国家是全球化主要受益者
B.反全球化已成为主流趋势
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D.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8、“(当)照相机征服了视觉世界,反而使得艺术家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心理世界及其感受方式。”下列绘画作品不符合材料表达的意思的是( )
A.
B.
C.
D.
9、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 )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
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
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10、北宋沈括所著《梦溪笔谈》记载:“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此项发明是( )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1、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撰文说:“华夷之辨,其不在地之内外,而系于礼之有无也明矣。苟有礼也,夷可进为华;苟无礼,华则变为夷。 岂可沾沾自大,厚己以薄人哉?”王韬的主张( )
A.推动礼成为评判文明的标准
B.深刻揭示了洋务运动的缺陷
C.体现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转型
D.是中国近代思潮嬗变的缩影
12、1764年,意大利人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定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这体现了( )
A.分权制衡原则
B.契约自由原则
C.无罪推定原则
D.政治中立原则
13、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北京条约》签订
C.《马关条约》签订
D.《辛丑条约》签订
14、1946年丘吉尔反对英国加入“联邦化”欧洲,将英欧关系定位为“英国与欧洲的关系,而不是属于欧洲”;1988年撒切尔夫人强调英国与欧洲文化的传承和联系,但重点是突出其独特性:90年代英国首相梅杰秉承民族国家将仍然是欧洲的基本政治单位的信念。这反映了英国这些领导人( )
A.关注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
B.秉承殖民时代的思维方式
C.认清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D.顺应欧洲一体化时代潮流
15、夏商时期构成“天下万邦”的政治格局,所谓“邦”“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古代氏族部落各自繁行而形成的族邦组织。而西周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由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
A.强化了血缘等级的隶属关系
B.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C.确立了中央集权管理制度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16、下图为《中国古代疫病流行年表》中的“历代疫病流行分布图”。其中与四个疫病流行频次比较高的节点相对应的中医药成就,正确的一项是( )
图:历代疫病流行分布图
A.《黄帝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千金方》
D.《伤寒杂病论》
17、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上海耶松船厂 |
天津机器制造局 |
上海发昌机器厂 | 湖北汉阳铁厂 |
A.上海地区近代工业的出现
B.中国经济在近代的新变化
C.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与发展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18、巴黎和会后,人们希望国际联盟能裁决争端,阻止战争。在20世纪20年代,国联插手了许多争端,基本上还起到了救火队的作用,但只要纠纷涉及大国,就会隔岸观火、无能为力。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巴黎和会并未带来实质和平
B.国际联盟是大国政治的工具
C.国际联盟基本成为了傀儡
D.大国支配小国现象较普遍
19、首匿是汉律规定的一条罪名,指主谋藏匿罪人应处以重罚。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下诏,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这反映出( )
A.西汉法律制度细致严密
B.休养生息政策得以恢复
C.儒家伦理影响刑罚处置
D.官僚贵族特权受到保护
20、孙炳辉在《德国史纲》中写道:教廷的敲榨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路德愤然站在斗争的前列,他采用当时进行学术探讨的习惯方式,……从而发出了公开反对罗马教皇的信号。这个“信号”直接改变了
A.罗马教会神权
B.神职人员权威
C.灵魂救赎方式
D.宗教礼仪程序
21、如表为西方国家各类福利公共支出的结构比较(1993年),据表分析可知福利制度( )
| 英国 | 瑞典 | 德国 | 美国 |
总支出占GDP比重(%) | 23.42 | 38.03 | 28.27 | 15.64 |
医疗保健占总支出比重(%) | 25 | 16 | 23 | 37 |
福利服务占总支出比重(%) | 7 | 25 | 9 | 4 |
收入转移占总支出比重(%) | 68 | 59 | 68 | 59 |
(收入转移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如离退休金、失业保险金等) |
A.西方各国贫富差距较大
B.在西方各国普遍实行
C.覆盖的范围比较狭窄
D.容易造成政府的财政困难
22、近代英国实行陪审团制度,其成员来自普通民众,针对特定案件临时组成,审判结束后解散。犯罪与否及犯罪性质由陪审团判定,且须全体陪审员一致通过,法官只能根据陪审团作出的判决进行量刑。由此可见,陪审团制度旨在( )
A.维护立法和司法的独立性
B.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保护私有财产权不受侵犯
D.保证司法程序公开公正
23、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欧洲各国与中国的贸易被西方学者概括为“丝——银”对流。据研究,通过贸易中国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到1/3的白银,总量达到7000吨至10000吨。“丝——银”对流出现的国际背景主要应该是( )
A.新航路开辟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殖民扩张的加剧
D.鸦片战争的爆发
24、下边为明至清粮食总产量、总需求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演变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制约了粮食亩产的提高
B.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减少折射出人地矛盾加剧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未能促进粮食产量的增长
D.明清时期粮食的产量与人均占有量同步消长
25、浪漫主义
(1)概况:19世纪兴起于欧洲,到中期走向鼎盛。
(2)特点:注重①_____、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突出个人感受。
(3)代表
a.德意志:②_____是连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
b.奥地利:③___________被誉为“圆舞曲之王”,以④____________最为著名。
26、战国时期
(1)背景: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政治上,_____________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2)统治者支持: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
(3)表现
①魏国李悝变法,主要内容包括:实行“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推行“_____________________”,防止“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制定《法经》,加强法制,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
②楚国吴起变法,主要内容包括:限制贵族权力,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变相没收________________的土地;裁免无能多余的官吏,削减官吏俸禄,奖励军功;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严禁私门请托。
③齐国、赵国和韩国也陆续进行了变法。
(4)作用:各国变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各国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
27、背景
(1)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2)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____________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3)西方____________进一步传入中国。
(4)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28、苏格拉底提出________的思想,指出了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他又提出了________思想来批驳智者学派忽视道德。
29、________年,我国第一部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
30、在中国首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是________,他撰写的《_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1、印象派绘画
(1)特点:直接描绘________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________变化。
(2)代表:莫奈的《____________》及组画《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3)影响:改变了绘画方式,影响了________创作。
32、意义
(1)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
(2)大大提高了中国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⑩__________。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同质”的文明,已在全世界站稳脚跟。但现代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内部的启动,都意味着对这个社会所长久维持的传统进行重新评价,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传统,哪怕最“原始”的社会,也必然扎根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上。事实上,无论是先行国家还是后进国家都存在一个对待传统的问题,并不是只有后者才需要。
——据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整理
根据材料和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现代化与传统”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4、________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35、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鲜卑族部落首领)说:“漠北人能捕捉六畜,善骑马奔驰,随水草迁移,哪有什么可以做将领的人。”
材料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材料三:原有之田地纳贡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原有地方厅官或各乡各村就地征收之税目,亦一并按照土地价格征收之,但所征金额不得超过地税金额三分之一。此次改正地税之事,举办非易。因土地情况之不同,改正亦有缓急难易之差别。……原有税法,于地税改正实施之前,继续有效。改正之后五年以内,土地价格因土地买卖而生增减,均按照最初核定之土地价格。
——明治六年《地税改正条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改革对国家的再度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明治时期地税改革的历史意义。
(3)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对两国各自的影响。
36、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
37、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20世纪以来中国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大人物,他们分别创立了各自的思想理论,推动了中国社会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1)1924年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新旧三民主义对中国民主革命分别起了什么历史作用?
(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创造性的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他主要取得了哪些创新理论成果?概括指出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重大作用?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逐渐形成。中共十二大、十三和十四大分别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改革的目标作了怎样的阐述?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38、为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宋朝承袭唐制,设御史台,地方划分道作为监察区。
39、公元前5—3世纪,中国是战国七雄逐鹿中原,欧洲是希腊、罗马城邦共和,双方几乎在同一时期推行了不同的政治改革,为各自政治制度铺垫了完全不同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试扼要指出双方在改革的背景、核心内容和结果上的不同之处?
(2)分别说出中国和希腊雅典所进行改革的性质。
(3)希腊改革家们因政绩显赫而流芳百世,但中国改革家商鞅等人却惨遭不幸,导致中国改革家不幸命运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对改革家我们应当坚持怎样的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