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宋时期,民间诉讼空前增多,显现“尚讼”风气。江南东路的歌州(今安徽敏县),“民习律令,性喜讼,家家自为簿书,凡闻人之阴私皆记之,有讼则取以证。其视入独牢,就桎梧犹冠带偃簧,恬如也”。两宋“尚讼”风气( )
A.说明民众法律意识的增强
B.源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
C.使传统重义轻利观念改变
D.符合政府加强地方治理要求
2、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
A.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
B.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3、1852年8月,太平军进入湘南后,大量挖煤工人加入起义队伍,组成了土营,负责在攻坚中挖地道、放地雷以轰塌城墙;1852年2年底,岳阳数千船民和纤夫参加起义队伍,组成水营;使太平军拥有了一支庞大的水师。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工匠阶层的愚昧
B.太平天国的鼎盛
C.社会矛盾的尖锐
D.民族危机的加深
4、“19世纪后半期……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
A.工业企业全力资助基础研究
B.电力技术的应用
C.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紧密结合
D.各国政府的重视
5、如图为某一时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出的指示。这反映出( )
要使团变为广大群众的非党的青年组织。 取消国统区团组织,建立公开半公开的各种各样的青年组织。 大批吸收团员入党。 采用青年的、民主的、公开的活动方式开展青年工作。 |
A.发动青年支援北伐
B.吸纳青年参加红军
C.动员青年积极抗日
D.鼓舞青年反蒋反美
6、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 史实 | 结论 |
A | 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 | 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发展 |
B | 1944年,美、英等44个国家召开会议,确立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 | 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有利条件 |
C | 20世纪70年代,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 | 浮动汇率制被固定汇率制取代 |
D | 进入21世纪,欧元、日元、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篮子中比重上升。 | 欧元成为国际结算主要货币 |
A.A
B.B
C.C
D.D
7、由于中苏关系恶化,美国的军事挑衅加强,中国在工业薄弱的西部地区展开三线建设,建设内容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实施了数千个建设项目。三线建设( )
A.杜绝了战争威胁
B.改善了工业布局
C.健全了工业体系
D.改变了经济结构
8、19世纪80年代,中荷关于华侨国籍归属问题的交涉中,驻德荷公使许景澄利用国际法知识与荷兰外交部据理力争,不仅取得了外交上的初步胜利,还基本确定了清政府对华侨国籍的基本原则,并成为20世纪初《大清国籍条例》的主要内容。这反映出( )
A.清政府逐步收回国家主权
B.国际法观念已被国人接受
C.华侨海外权益实现了保障
D.时局变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9、1900年,旧金山发生鼠疫,政府将华人作为替罪羊,只对唐人街进行消毒和隔离,造成疫情扩散。1907年旧金山再度爆发鼠疫,政府鼓励城市民众踊跃参加灭鼠,还全面改造城市建筑的地基和地板,建设下水管道,升级垃圾处理技术。上述变化反映出旧金山( )
A.近代医疗技术进步显著
B.政府应对危机水平提高
C.种族歧视现象得以消除
D.社会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0、20世纪50年代,我国武汉、北京、南京、苏州等地的粮食部门采用了苏联的机械通风装置,对稻谷和大米进行了机械通风降温的试验,获取了一些经验。这表明,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
A.最早起始于苏联
B.在当时已经广泛应用
C.解决了储粮问题
D.在我国较早得到重视
11、贵州清镇平坝13号汉墓出土的漆耳杯上有题字:“元始三年(公元3年),广汉郡(位于今四川)工官造乘舆霖羽画木黄耳格⋯⋯素工昌、休工立、上工阶、铜耳黄、涂工常、画工方、羽工平、清工匡造工忠造,护工卒史恽、守长音……”这些文字介绍了漆耳杯制造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制造和监督的人员名单。据此可知,当时( )
A.政府重视监管市场交易
B.私营手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C.官营手工业的分工细密
D.国家对生产的垄断性增强
12、据统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海关税收额日益增长,从1855年的186万两增至1864年的787万两,占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的12%。到1894年,海关税入增至22528605两,30年间增长近3倍。这表明( )
A.海关税收已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
C.外国资本刺激了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
D.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13、下表是联合国1961-1974年间通过的部分文件。由此可见,当时
1961年 | 《联合国发展十年:国际合作方案一》 | 突出体现了民族独立与经济主权独立基础上 的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
1966年 |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 反映了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人权观点 |
1974年 | 《关于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宣言》《行动纲领》 《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 | 体现出国际法的原则和规范,指导着不同发 展水平和不同经济制度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
A.“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开始呈现
B.发展中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C.发展中国家力量冲击着两极格局
D.联合国已能真正地维护国际和平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阅读下面历史照片,该照片直接可用于研究( )
A.20世纪80年代群众精神文明建设
B.三线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
D.20世纪90年代的文明创建活动
15、宋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爆发战争。宋朝对西夏实施经济封锁,关闭榷场,禁止茶、盐等物资出境。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的西夏不得不寻求和议。这说明( )
A.西夏生产方式已由游牧转为农耕
B.榷场贸易利于维护宋、夏和平交往
C.经济封锁是宋朝主要的破敌手段
D.宋、夏在经济方面具有相互依赖性
16、《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华民族“安土重迁”思想的根源是( )
A.国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B.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
C.国家基层管理的逐渐加强
D.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
17、从1956年开始,电话在中国农村迅速推广。到1960年底,99.1%的人民公社和86.9%的大队都通了电话,农村电话数量反超城市,电话通信在农村各级行政工作、人民的生产生活中都得到广泛应用。这说明了( )
A.政府组织动员能力加强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C.社会主要矛盾得到解决
D.城乡消费观念基本趋同
18、工业化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汉堡包、热狗、三明治、比萨饼、美式炸鸡、意大利面等快餐在世界各地开始流行起来。这一现象说明了( )
A.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均衡
C.饮食方式变化迎合时代发展
D.食品安全迎来全新挑战
19、1850年,伦敦毫无疑问是世界金融体系的太阳,1950年,纽约成为全球财富的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从英国转到美国的标志是
A.浮动汇率制的确立
B.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
C.金本位制的崩溃
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20、如表所示为部分学者对“商代是否存在牛耕”这一命题的探讨。在这四段讨论中( )
论述 | 出处 |
商代青铜犁的出土,表明商代不仅有了畜力拉的犁,而且有了青铜犁铧 | 许顺湛《商代社会经济基础初探》(1958年) |
卜辞中常见“犁”字,像牛引犁头启土之形,“犁”又引申为黎黑的“黎”,也可能指黑色的牛。但即使有了牛耕,也不可能推广 |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册》(1976年) |
古代苏美尔、埃及是在畜力车出现前就有牛耕的;希腊、罗马也差不多……商代已使用车子,这不仅有史书记载,而且已为考古发掘所一再证实 | 彭邦炯《商代农业新探》(1988年) |
殷商时代,已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农业和手工业已甚发达,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牛耕是很自然的 | 王星光《中国传统耕犁的发生、发展及演变》(1989年) |
A.不同类型的史料可用于相互证实
B.出现较晚的论述推翻了前人观点
C.均没有商代出现牛耕的确切证据
D.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最有说服力
21、有学者在梳理关于清代边缺官员档案资料时,发现其政绩考语主要体现在文教风化、基础生产建设、基层组织架构、地方稳定等四个方面,其中文教风化、生产建设排名居前。由此可知清代( )
A.推行民族羁縻政策
B.重视边疆地区的开发
C.忽略基础设施建设
D.采取因俗而治的措施
22、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05年达到了48402.2万吨,中国人均粮食已达世界水平的1.2倍。2005年中国共对外提供了57.7万吨粮食援助,占当年全球粮食援助总量的6.9%,仅次于美国和欧盟。这得益于中国( )
A.农业现代化的稳步推进
B.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C.对粮食储备技术的重视
D.与世界粮农组织的合作
23、《战国策》中记述,赵武灵王就能否攻打中山国咨询谋臣,得到肯定的回答。理由是,中山国君主重用读书人,并善待贤者。重用读书人导致百姓求虚名而不务本,善待贤者则会使农民懒惰而士兵怯懦,其国必亡。这种认识
A.具有法家思想的特征
B.反映出儒家思想被各阶层所排斥
C.本质上属于小农意识
D.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形成
24、在中国古代,无论与中原王朝分立的,还是统一了全国的少数民族王朝,都力图接续中原王朝正统,认为自己是中国或中国的一部分。无论是汉族统一、还是少数民族的统一、都是中国的统一。这一认识( )
A.源于对国家政权的争夺
B.阐述了正确的民族史观
C.反映了民族关系的缓和
D.体现了民族交融是主流
25、欧洲出现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6、西周__________________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秦朝中央官制和_______________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27、牛顿创建了_________________和力学三定律,建立了____________,改变了自古代中世纪以来人民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8、1917年3月俄国爆发的“________”,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而1917年11月爆发的________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9、“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__________是抗战初期中日两国间第一次大规模会战。1937年12月_____________沦陷,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________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赢得自___________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________。
30、航天和海洋技术____________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3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会战中,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企图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是___________________。
32、1909年竣工的_____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33、商鞅变法改革成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A.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趋势,这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B.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C.内容全面,措施得当
D.改革家的胆略和远见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的决心
E.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34、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35、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共同点是什么?并对商鞅变法给予评价。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时期 | 中央官制 | 评价 |
A: | 三公九卿 | 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组织。 |
隋唐 | B: | 相权一分为三,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
宋朝 |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 C: |
清朝 | D: | 机构简单,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
(2)根据表格,概括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演变的趋势,并简述其积极的历史作用。
(3)根据上述政治制度的演变,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37、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统治者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曾经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在淝水一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魏应如何巩固统治,而不至于重蹈覆辙,从道武帝到太武帝,都在为此而努力,矛盾的焦点集中在改革鲜卑旧俗和加速汉化上。在这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文明太后冯氏和孝文帝拓跋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而当代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却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请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位史学家的观点以史实加以说明。
39、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曾多次指出:“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重农抑商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主要施行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2)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针对农业及农民问题提出过哪些主张?
(3)建国后,新中国政府于1953—1956年在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一重要措施?其实质是什么?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其主要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为何能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综合上述问题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建设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