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看到同志们的认真负责,使我很受教育。
B.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
C.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 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2、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知所措,等到出了交通事故才后悔不已。
B.如果台湾当局阳奉阴违,胆敢制造“台独”重大事变,中国人民将不惜一切代价,彻底粉碎“台独”分裂图谋。
C.现在的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行骗者手段之隐蔽,伎俩之巧妙,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被地震毁坏得行将就木的四川灾区很快重建了家园。
3、下列各项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革命前辈前赴后继、一往无前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深切缅怀和认真学习。
B.国家安定,人民团结,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C.随着指挥的手落下,乐曲戛然而止,而观众们仍然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D.三月在依依不舍中还未走远,四月的脚步却早已纷至沓来。
4、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翼若/垂天之云
B. 其翼/若/垂天之云
C. 其翼/若垂/天之云
D. 其翼若/垂天/之云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经》多采用(__________)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歌反复描写蒹葭、白露等景物,请回答:描写这些景物对于抒发感情有什么作用?
6、请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默写完整。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
7、根据提示填空。
(1)出自苏联作家 _____(人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_____人名)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2)宋江征讨方腊,待班师回朝时,一百零八条好汉就只剩下___(填数字)人。
(3)《神秘的池塘》中描写到池塘底下的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____________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____________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变成__________。
(4)________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服;___________剪下许多小叶片是为了将小叶片凑成一个个针箍形的小袋,储藏蜂蜜和卵;_______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海宁)
材料二: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6年图书阅读率为58.8%,年人均图书量为7.86本,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比2015年增加0.0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比2015年减少了0.05本。
综合我国国民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而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因此,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意义势在必行。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6-02-14《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但人均纸质阅读量仍多于人均手机阅读量。
B.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C.材料三显示,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D.材料在显示,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
9、请以“扬起 的风帆”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