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双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 扫墓归来,他给同学们描绘了农民们辛勤耕地、栽种、浇水。

    C. 根治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D.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拥堵,各地交管部门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唾手可得(tuò)   文质彬彬(bīn)  嗫嚅(niè rú)   拯救(chěng)

    B. 义愤填膺(yīn)   滑稽(jī) 忸怩(niǔ ní)   肆无忌惮(sì)

    C. 彷徨(páng huáng) 骇人听闻(hài)   蹂躏(róu lìn) 倏然(shū)

    D. 毛骨悚然(sǒng) 岿然不动(kuī)   心弦(xuán)   鄙视(bǐ)

  • 3、下面四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好一个安塞腰鼓!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沉醉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B.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这样的人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C.作为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钟南山这个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如今他又站在了抗疫一线。

    D.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

  • 4、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次惊险刺激的三峡之旅,让我对大自然的造化叹为观止

    B.据市交警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几条主干道扩建完成后,我市交通拥堵的现象就戛然而止了。

    C.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完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D.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善战,个个如下山猛虎,锐不可当,一举歼敌无数。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的人生态度。

    2假如你要跟好友分别,你会用下面的哪句诗表达心情?请简要说明理由。

    (1)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2)兼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

    (3)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北冥有鱼》中,写鹏鸟要飞到南海时飞翔状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某级开展《傅雷家书》专题交流会,要求大家先阅读这本书,再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与全班同学分享交流。第五小组同学一起阅读了以下三封书信,小优主张以“父爱如山”为主题进行交流,小翼主张以“修身立志”为主题进行交流。你支持谁?

    请结合三封信的部分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第一封:我忙得很,只能和你谈谈几桩重要的事。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何况还要使衣服走样,你所来往的圈子特别是有教养的圈子,一举一动务须特别留意。

    第二封:音乐院院长说你的演奏像流水,像河;更令我想到克利斯朵夫的象征。天舅舅说你小时候常以克利斯朵夫自命,而你的个性居然和罗曼·罗兰的理想有些相像了。莱茵河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但愿你做中国的——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滔滔不竭的流水,流到每个人的心坎里去,把大家都带着,跟你一块到无边无岸的音响的海洋中去吧!名闻世界的扬子江与黄河,比莱茵河的气势还要大呢!

    第三封:斯卡拉蒂的时代,文艺复兴在绘画与文学园地中的花朵已经开放完毕,开始转到音乐;人的思想感情正要求在另一种艺术中发泄,要求更直接刺激感官,比较更缥缈更自由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来满足它们的需要。所以当时的音乐作品特别有朝气,特别清新,正如文艺复兴前期绘画中的鲍蒂彻利。而且音乐规律还不像十八世纪末叶严格,有才能的作家容易发挥性灵……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常去大不列颠博物馆,那儿的艺术宝藏可说一辈子也享受不尽。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深层次阅读赏析。

    父亲是一盏灯

    崔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

    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突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继续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突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 年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色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到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了吗?”父亲没有回答。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在下面两题中任选其一作文。

    题目一:

    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二:

    习惯,是逐渐适应后的一种常态,是习以为常后的一种自然。习惯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心理,甚至是一种风气、一种传统……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影响巨大。

    关于“习惯”,你有什么样的经历和体验?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请以“习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选择作文(一),请先把题目补允完整,再写文章。如果选择作文(二),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一篇文章。②表达真情实感,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流畅,600字左右。③文章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卷面不给加分: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卷面污损,酌情扣分。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