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桃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如果要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是在于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够实现。

    B.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C.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肩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D.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qiào) 围(fèn)   意(qiè) 明眸善(lài)

    B. 睢() 褛(lǎn)   拮()   探得珠()

    C. 然(yǎn)   永(juàn) 婆(suō)   纷至来()

    D. (lòu)   细(qiān) 阴(huì) 玲珑透()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提起电影演员赵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B. 电视“民生新闻”在短短的两、三时间里,在全国各地电视台形成了燎原之势,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高收视率。

    C. 他正兴奋地向我们演说他的发现,突然外面传来一阵吼声,他的声音戛然而止

    D. 王师傅精湛的修理手艺,让人叹为观止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带一路”这个构想,举世瞩目,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

    B.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手机综合症”是一种病,而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防止孩子玩手机。

    C.由于对志愿者精神理解不深入,使得部分志愿者还不能主动投入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

    D.千百年来的先贤哲人们,给我们留下了灿烂辉煌的许多精神财富。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词中的“鬓先秋”,“秋”意思是指( )

    A. 秋天   B. 白发   C. 秋霜   D. 秋风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困难的情景。

    B. “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 “诉衷情”是词牌名;词的下片用“灭、秋、流、料、山、洲”来押韵。

    D. 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现感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野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北冥有鱼》)

    (5)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6)无意苦争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7)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阿根廷进行国事访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明中阿两国虽然相距遥远,但两国人民热爱和平,相知相守。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马说》是一篇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手法。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 记叙 B. 抒情 C. 说明 D. 议论

    2根据文意,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A. 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 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 屠呦呦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改进提取方法,终于成功创制青蒿素。

    D. 以上三项都是。

    3选出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

    A. 举作者的亲身经历证明只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B.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C. 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D. “新的”是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真正地”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题目:童年的

    要求:(1)先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名词,如“风筝”“味道”等,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