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精华留存于《庄子》一书中。
B.“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怀抱负,表达作者的主张志趣。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属于古体诗,《卖炭翁》是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中的一首,也是古体诗。
D.马克·吐温,英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2、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B.邓稼先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在公开场合便销声匿迹了。
C.对于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父母们表示不以为然,及时督促孩子改正。
D.当敌人冲进大厅的时候,只见他正襟危坐,那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魄真让人佩服。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置了多功能电子手表,是一种可以双向通话、准确定位的电子设备。
B.随着时令性水果的大量上市,水果供应短缺的局面应会得到改变,水果价格将会回落。
C.近年来, 灰霾天气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D.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怠慢(dài) 不惮(dàn) 潺潺(chán)
B.撺掇(cuān) 归省(shěng) 行辈(háng)
C.凫水(fú) 柏树(jiù) 旺相(xiāng)
D.家眷(juàn) 纠葛(gē) 棹船(diào)
5、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1】从修辞角度赏析“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蒹葭苍苍,____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3)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二天,母亲到学校去恳求瓦西里神甫开恩,让她儿子回班学习。从那时起,保尔恨透了神甫。他又恨又怕。他不容许任何人对他稍加侮辱,当然也不会忘掉神甫那顿无端的毒打。他把仇恨埋在心底,不露声色。
保尔以后又受到瓦西里神甫多次小的侮辱:往往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赶出教室,一连几个星期,天天罚他站墙角,而且从来不问他功课。因此,他不得不在复活节前,和几个不及格的同学一起,到神甫家里去补考。就在神甫家的厨房里,他把一把烟末撤到过复活节用的发面里了。
(1)选文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保尔受到了怎样的“侮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塑造了保尔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心中永驻“桃花源”
“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就为这满是诱惑极具“杀伤力”的广告语,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心激发了我一睹酉阳桃花源真容的欲望。
当然,这还有另一个原因:数年前,我曾去过湖南常德桃花源,其景其物皆依陶公之文而设,表面看来煞是相似,但也有破绽有疏漏。游玩结束,心中默想:尽管景区引述各种地方史志佐证其真实性,仍不失迎合之迹附会之意,有拉郎配套近乎之嫌。
意已定,行必果。前不久,我终于踏上酉阳桃花源之旅,一路上我始终持着一种“考证学者”的心态:看看它到底与陶潜笔下的桃花源有几分相似?尽管它头顶“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的华冠。
步入景区,卵石铺就的小径沿小溪蜿蜒前伸,夹岸桃树林立,确是“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只可惜错过了时节,无以欣赏“落英缤纷”之美景。行走不久,“林尽水源”,有山兀立,一天然高大石洞赫然入目。穿过百十米长的石洞,果真“豁然开朗”,目之所见,“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一切那么自然,那么顺眼,地势、环境似浑然天成,景物格局与陶渊明笔下所述甚为吻合,无怪乎景区大门有联曰:无影无踪渔郎路誌,有根有据陶令文章。
此地真是桃花源?细细思量,亦生疑惑:一则当初武陵渔人是乘船溯溪而上,而今所见,小溪(准确地说应是小水沟)窄且浅,无以载舟;二则“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而此天然石洞高且阔,亦与陶公之文所述不同。
究竟哪里才是真正的桃花源原型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难断定。即便是能请来当年陶公进行表决,说不准对这两者都会予以否定,甚或自己也给不出一个真正的答案。究其因,文学作品可艺术再加工,且当初陶潜先生撰写此文并非是给某地作真实的旅游推介,而是借笔下“桃花源”寄寓自己美好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
其实答案并不重要,悟情才是本真。由是思之,很多时候,我们对诸多事情没必要一定见分晓,一定要弄它个水落石出,适时适地给内心存留一份“朦胧美”“神秘美”也未尝不可,因为很多事物一经点破,往往就失去了原汁原味。换言之,我们为人处世也是如此,不要为蜗角之名绳头之利而争个昏天黑地你死我活,也不必为无关紧要的芝麻小事而辩出个桃红李白日出云开。人生一世,稳住了立身之要义,守住了法、情、理、德之底线,就是打造好了自己的“桃花源”。
或许世上本无桃花源,抑或世上已无桃花源,但只要心中永驻“桃花源”,我们就可永远生活在桃花源!
【1】作者两次述写游常德、酉阳桃花源有何作用?
【2】作者写“游酉阳桃花源”时多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作者心中“桃花源”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4】文中画线句的三处“桃花源”分别指什么?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打造校园“桃花源”的认识和理解。
9、文题一:
生活的五彩缤纷,让我们的双眸泛光;生活的挫折磨难,让我们的精神坚韧;亲人的细心呵护,让我们感恩无限;朋友的热情扶持,让我们如沐春风……生活给予了我们很多,甜蜜的、美好的、怅惘的、悔恨的……
许多东西都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深深的印痕。请以“印痕”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