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大兴安岭地区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上“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仲尼父。

    B.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后又借指官爵。

    C.“增峻城隍”,“”原指护城河,“”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要想成为一名职业化的人才,就必须改掉犹豫不决、投鼠忌器的办事作风,在自己认准的事情上认认真真地采取行动,不断提高自己的执行力。

    ②众所周知,中国是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③有些领导作出的决策明明违反法律法规,却还被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

    ④大量的残羹冷炙都被专利拥有者盘剥而去,对我们的企业而言,剩下的利润也就少得可怜了。

    ⑤老李对工作一直尽职尽责,前几天他因照顾生病住院的家人而未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被领导批评,这致使他怨声载道

    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在代代相继的言传身教中,好家风得以茁壮成长。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①④⑤   D. ②⑤⑥

  • 3、被后人称为“南曲之宗”的作品是(   

    A.《琵琶记》

    B.《荆钗记》

    C.《拜月记》

    D.《杀狗记》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 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

    B. 食品生产厂的选址和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国家法律出发,既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要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C.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顺利通过了世卫组织评估,成为第五个世卫组织全球流感参与和研 究合作中心,未来将在流感的控制和预防等方面发挥作用。

    D. 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将使甲骨文研究“低迷”的情势有所改观,有助于增强国民的自豪感,有助于弘扬中华古老文明的影响力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 5、三闾大学政治系、中文系、历史系的系主任依次是(  

    A.赵辛楣、 汪处厚、 韩学愈 B.赵辛楣、 汪处厚、 陆子潇

    C.赵辛楣、 李梅亭、 韩学愈 D.汪处厚、 韩学愈、 高松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手工技艺是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明、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丰富的历史、科技、人文内涵和独特的价值。它一般以天然原材料为主,有完整的工艺流程,采用传统的手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审美意趣。它不只为人们简单的生活所需,更蕴含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和情感追求。木雕、泥塑、剪纸、皮影、年画等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是指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保护方式。这种保护方式使传统手工技艺回归民众日常生活,在生产实践中创新和发展,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持久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以下简称“生产性保护”)的根本是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相较于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和文化积淀深厚、非遗项目较为集中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贴近百姓生活、在生产中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护方式,这种活态保护方式的目的是使传统手工技艺持久传承下去。这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作为生产性保护核心的传统手工技艺不能中断。传统手工技艺不仅仅是一种生产技术,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象征,是文脉延续的保证。二是传承人要有主动性、能动性。传承人是将技艺代代传承下去的活的载体,优秀的传承人不但从先辈那里继承技艺,还能根据生活的变化予以创新,如此才能使传统手工技艺代代相传。这里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要让传承人拥有高于最起码是等同于同龄人的收入,使他们能以某项技艺谋生,以拥有某项技艺为荣,能取得经济效益,如此他们才能有将某项技艺传承下去的动力。一项再好的传统手工技艺,如果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传承人没有收入来源,只让他们在贫困中死死守候,那这项技艺也不会长久。三是传统手工技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源于生活,有适宜它存在的土壤,有较显著的地域特色。那种仅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只能是作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记忆。尽可能多地保留传统手工技艺存在的文化空间,营造适宜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在生产和生活的互动中保护,是使传统手工技艺延续下去的良策。

    (摘编自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地域特色,陶艺、刺绣、油画等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及审美意趣。

    B. 生产性保护的目的就是通过将传统手工技艺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从而实现有效传承。

    C. 生产性保护的任务不在于对其文化产品的保护,而是要保持其核心技艺和核心价值。

    D. 将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在博物馆或旅游景区中,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没有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手工技艺富含民众的审美观念、情感追求等,这是阐述生产性保护方式的前提。

    B. 关于传统手工技艺,文章先指出特点,接着提出保护方式,最后阐述持久传承的条件。

    C. 文章第三段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生产性保护,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D. 文章第二段围绕“传统手工技艺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展开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产性保护并不排斥传统手工技艺走向市场,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保护的一种方式。

    B. 不注重生存土壤、文化空间的保留和文化环境的营造,传统手工技艺就无法生存延续。

    C. 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是个复杂的问题,生产性保护只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方式。

    D. 传统手工技艺只要回归百姓生活,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就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中的“__________”,描写战士修整甲胄和兵器,然后又以“____________”一句,表明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对秦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行为和奢靡的生活进行了质问。

    (3)古人常在诗词中使用“流水”这一意象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的感慨,“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也说过类似两句:“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表明自己听完琵琶曲后泪水打湿衣服的诗句是“_______。”

    (3)范仲淹在《渔家傲》中,表达将士们想家却又不甘心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两句,直接体现了当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追求道义的精神境界。

    (2)白居易《琵琶行》开头“________”一句,以秋景烘托了送别友人的悲凉之情;“________”一句,则借秋江夜景,侧面表现乐曲醉人。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________”一句,则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表达国家耻辱随着时光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写后人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重蹈覆辙,让人痛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运》中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并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在古代,君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常常根据个人喜恶而奖罚。针对这一点,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唐太宗建议施恩时应做到“_______”,而惩罚时应做到“________”。

    (3)“行路难”是古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古代诗人常以此入诗,表情达意,如鲍照《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迢递:形容山峰高远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颔联运用拟人手法,以“如有意”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人的情态,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表面写物,实则写人。

    B.颈联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

    C.尾联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后句“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D.整首诗作者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却又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随着归山途中景物的转换,作者的心情也有所变化。请简要分析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之从洛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巨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古代爵位名,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低一等。韩信、周勃等人都曾被封这一爵位。

    B.公,对人的敬称。秦末刘邦起兵于沛,大家称他为沛公。

    C.高帝,为“高皇帝”简称,是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谥号是一种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D.崩,是古代对帝王和王后的去世的称呼;卒,原本是对大夫死亡的称呼,后来成为死亡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足智多谋。他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并亲身利诱秦军将领,趁秦军防备懈怠之时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功勋卓著。他献计大败晓关下的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D.张良淡泊名利。在高帝封赏有功之臣,想把齐地的三万户封赏给张良时,他婉言谢绝了重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

    【5】当高帝给张良三万户封赏时,张良为什么婉言谢绝?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作家在文末说:这精神的三间小屋,需要能够承受苦难的心灵作柱,能够遇事三思的大脑作梁,最后以自己为墙,建成窗明几净、阳光四溢的三间小屋!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假如你也有精神的三间小屋,你要放什么?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