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短语结构方式相同的选项是( )
A.热烈欢迎 好学生 喷射火焰 一箱苹果
B.老师讲课 东方红 考试科目 沉迷游戏
C.安排任务 眨眼睛 举行仪式 出现故障
D.耀武扬威 很委屈 指桑骂槐 断章取义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有误的一项是( )
A.“燕然勒功”典出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望闻问切”指中医诊病的四种方法;“气冲斗牛”中的“斗”是一种计量工具。
B.古人称谓语非常丰富,有对自己的谦称,如“孤”;有对他人的敬称、爱称,如“大兄”“卿”。
C.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对应词语的词性相同,尾字讲究“仄起平落”,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
D.“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3、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气魄(pò) 狂澜(lán) 胸膛(táng)山涧(jiàn)
B. 喧闹(xuān)榜样(bǎng)丰饶(ráo) 哺育(pǔ)
C. 气氛(fēn) 镐头(gǎo) 禾稻(dào) 惩罚(chěng)
D. 诧异(chà) 懊悔(ào) 默契(qiè) 字帖(ti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团结合作,不仅是现实的呼唤,更是历史的启示。
B.全世界携手抗击疫情,是一场攸关全人类健康福祉、世界发展繁荣。
C.青年要不惧风雨、勇挑重担,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D.武汉新冠重症病例已清零,总体治愈率达94%,80岁以上老人大约70%左右治愈。
5、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他们俩虽然是一母同胞,但性格脾气、处事方式迥乎不同。
B. 妈妈经常告诫我要向老师不耻下问,不要有任何遗留的问题。
C. 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使叙利亚局势变得扑朔迷离。
D. 他不苟言笑,总是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印象。
6、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被张爱萍称为“两弹元勋”,这是当之无愧的。
B.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现在却大雨倾盆,这天气真是扑朔迷离!
C.爸爸笑着对明明说:“我出差这阵子,你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这真是让我刮目相待啊!”
D.叶老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
7、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硕果 招骋 心不在焉 九曲连环
B.肿胀 荒僻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C.晌午 佶问 兀兀穷年 微不足道
D.污秽 怪诞 沥尽心血 鞠躬尽瘁
8、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初潭集》)
【1】辨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 凡得学者 得:(______)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得:(_______)
⑵ 吾徒相教 徒:(_______)
徒以有先生也 徒:(_______)
【2】将文中画线句子译为汉语。
原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9、按要求填空。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木兰诗》中描写战争旷日持久、悲壮惨烈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致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写出描写黄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位文盲的视野
王淦生
①丁龙,何许人也?一位普普通通的美国华工。他原籍广东,文盲,清朝末年随乡人一道漂洋过海远赴美国谋生。他后来成为美国人卡本蒂尔的仆人。卡本蒂尔生于纽约,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毕业后,他远赴加州开创自己的事业。他先做律师,后创办银行,又在一片处女地上建造学校,筑造码头和防波堤,奠定了奥克兰市的雏形,在奥克兰建市后又担任市长。后来,他将许多土地移交给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拥有多家铁路公司股票,兼任加州电报公司总裁。
②丁龙起初只是卡本蒂尔雇用的仆人之一,等他随卡本蒂尔移居纽约时,已经是管家了。
③卡本蒂尔一生未婚,脾气暴躁。有一次,或许是因为生意上的不顺,加之饮酒过量,卡本蒂尔把满腹愤懑都撒向了仆人。他大发雷霆,甚至宣布解雇丁龙等人。等到酒醒之后,他想起自己的言行,想到家中可能已空无一人,后悔莫及。这时,他忽然看到了餐厅里柔和的灯光,走过去发现,餐桌上摆放着他爱吃的晚餐。他惊喜不已。原来是丁龙做主让仆人们照常工作,没一人离开。
④吃完晚餐,卡本蒂尔向丁龙询问原因。丁龙平静地回答:“您说的是气话,当不得真。孔子说过,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是不会随便离开的,除非您正式通知我。”这番话让卡本蒂尔感动不已。他向丁龙允诺要帮他实现最大的心愿。
⑤丁龙沉默了一会儿,道出了一个大大出乎卡本蒂尔意料的心愿。20多年来,丁龙一分一分地积蓄,已经积攒了12000美元。他想请卡本蒂尔帮忙,捐给哥伦比亚大学创建汉学系,以研究中华文化,让更多美国人来了解中华文化。
⑥丁龙积攒的这笔钱,按当时的价值估算相当于现在的百万美金。不管是留在美国还是回到祖国,他都能过上很好的生活。但是丁龙并没有这么做。卡本蒂尔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立刻对丁龙刮目相看。
⑦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创办最早和最具人文传统的大学之一,要在这所大学创建汉学系绝非易事。卡本蒂尔拿出10多万美金与丁龙的钱一起捐出后又一直追加到40万美金,甚至捐献出了在纽约的住房,而自己不得不回到一座小镇居住。他四处奔走呼号,清政府也通过驻美大使关注此事。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建了汉学系——这在美国是第一例。卡本蒂尔在致哥伦比亚大学校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以一种诚悦之心情将之献于您,去筹建一个研究中国语言、文学、宗教和法律的系,并愿您以‘丁龙讲座’为之命名……”当校方因丁龙社会地位卑微而提出以慈禧、李鸿章的名字命名时,卡本蒂尔则坚持一定要以丁龙的名字命名,他甚至将丁龙与先贤并论,并给予丁龙高度评价:“这是一个罕见的表里一致、中庸有度、思虑周全、勇敢而且仁慈的人;在我有幸所遇到的出身寒微但却生性高贵的人当中,丁龙就是一个。”
⑧可以告慰丁龙、卡本蒂尔二位的是,从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里,先后走出了胡适、蒋梦麒、马寅初、闻一多等一批鸿儒巨擘,而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的“丁龙讲座”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至今仍然引领着美国乃至世界研究中华文化和历史的潮流。
⑨丁龙没有学历,是个文盲;地位卑微,是个仆人。但他的视野,常人谁可比?
【1】文章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请从丁龙的角度概括。
【2】第③④两段中,为什么要写卡本蒂尔跟仆人发火、解雇仆人的事?
【3】结合语境,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卡本蒂尔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立刻对丁龙刮目相看。
【4】第⑧段中的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5】读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文章标题应改为“丁龙的视野”,你怎么看?
11、阅读两篇短文,完成小题。
(A)土地的誓言(节选)
端木蕻良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B)乡村的泥土
①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它是上苍送给乡村最好的礼物。
②泥土与庄稼,庄稼与人,都是一一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句百读不厌的经文。曾祖父读过,祖父读过,父亲读过,我和弟妹们也读过,我们的儿孙还要再继续接着读下去。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在泥土里摸来摸去的,摸着摸着就摸老了,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③我曾仔细观察过父亲的那双手,粗糙得跟老树的皮没有什么两样,骨节粗大,十指变形,没有一个完整的指甲。这双手曾在土地上扒挠了八十多年,豆村的每一块土地都曾留下他的手印,甚或每一个土团都曾感受过他的手温。一次重病使他的右手致残,无法再扶犁耕地,挥镐掘土后,我劝他把家里的那几块地让给别人做,他咬咬牙艰难地作出了决定。但他执意要留下一小块自己做,说闲着也是闲着,种不动地,哪怕到地里站一站,蹲一蹲,在田埂上坐一坐,弯腰扯几把草,心里也好受些。父亲留下的这块地顶多只有三分,春天种了玉米,接着又种了一茬芝麻。夏天我回豆村时,发现他和母亲蹲在白花花的日头底下,一个吃力地翻着土,一个用槌棒敲打着土坷垃。目睹着这样的情景,我的心里一涌一涌的。于是我就跟他们说,这地不能再种了,要是热出个好歹,不值得。父亲一边敲打着土块,一边说,再种最后一茬。母亲也附和说,再种最后一茬。这样的话,他们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每次都没有兑现。季节一次次地向前延伸,父亲的庄稼也跟着一次次地向前延伸。其实我心里是清楚的,只要父亲和母亲不倒下,这“最后一茬”就得一次次地向前延伸。
④我们与土地和庄稼每相遇一次,都是一种缘分,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默契和交流。庄稼来了一茬又一茬,又被我们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每迎来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希望;每送走一茬庄稼,我们就多一份充实。在这一次次的迎送之中,一代又一代的庄稼人微笑着走进泥土。试想,如果没有它们一茬又一茬地陪伴着我们,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苍白啊!
⑤播种的时候,我常常攥着种子遐想,这些种子去了泥土里之后,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村庄里来了,就像一个个日子。尽管它们会给我带回更多的收获,但我还是有些依依不舍。一茬一茬的庄稼绿了,一茬一茬的庄稼黄了,似乎都是转瞬之间的事。收割也是如此。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
⑥躁动了一个春天,喧闹了一个夏天,土地直到把所有的庄稼都送走了之后,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在月光下深深地睡下,那飘荡在田野上大团大团的浓雾,就是它绵长而舒缓的呼吸吧。
【1】语段(A)请用简洁的话概括“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的内容。
【2】语段(B)第③段中的“再种最后一茬”这句话,父母已经跟“我”说过不下四五次了,为什么“每次都没有兑现”?
【3】语段(A)中为什么“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4】语段(B)第⑥段中说土地“这才坦然无忧地躺下来”,说说土地“坦然无忧”的原因。
【5】鉴赏语言。
(1)语段(B)“当我用镰刀把一棵棵成熟的庄稼揽在怀里,它们好安静啊!我知道又该送走一茬了。”中的“揽”是否可以换成“抓”?为什么?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段(A)中的划线句。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6】结合语段(A)(B)内容回答:这两个语段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原来,春天就在我身边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抄袭、套作。不可抄袭前面阅读材料。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