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①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②从窗内向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A. ①句中的 “烦闷”,③句中的“小”都是形容词。
B. ①句中的“是”,②句中的“谢”和“漂”都是动词。
C. ①句中的“半夜”,③句中的“莲蓬”都是名词。
D. ①句中的“我” 是代词, ②句中的“一朵”是数词。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十分________________这座桥。
(2)王栋真是________________,制作出的航船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3)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作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书法艺术之美表现得________________。
A.推崇 别有用心 淋漓尽致 B.崇拜 别出心裁 惟妙惟肖
C.崇拜 别有用心 惟妙惟肖 D.推崇 别出心裁 淋漓尽致
3、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是否实行“天空地一体化”监管,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促进江河大保护。
B. 精忠报国”四个字,从小时候一直记到现在,是习近平一生的追求。
C.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
D. 我国发展面临多年少有的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
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关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向马忠便砍。
B.作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邓稼先被称为“‘两弹’元勋”是当之无愧的。
C.她语无伦次地向周围的人诉说自己的遭遇。
D.雷锋是家喻户晓的楷模,1963年3月5日,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
5、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B.“卿今当涂掌事”和“卿今者才略”两句中的“今”的意思相同,都是“现在”的意思。
C.本文中鲁肃的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电影《流浪地球》以科幻为背景,把“家”的主题无限放大的原因,受到一致好评。
B.中学生要提升文学素养,养成爱读书,尤其是读经典名著,让书香浸润心灵。
C.这位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D.文章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就像一盘散沙,杂乱无章,叫人不知所云。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B.小明同学积极向王老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他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称赞。
C.随着5G时代的来临,5G 网络及其智能手机,将成为家喻户晓的商品。
D.面对交警的盘查,这个酒驾司机语无伦次,显得十分慌张。
8、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2)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吾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欧阳修《卖油翁》)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满意)
B.康肃笑而遣之(打发)
C.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
D.但手熟尔(同“耳”,罢了)
【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睨之久而不去 以我酌油知之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D.熟能生巧。
【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尔安敢轻吾射!
【5】本文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的过程?
9、按要求默写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吕蒙却以“___________”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______________”。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粽子里的乡愁
①异乡客地,越是没有年节的气氛,越是怀念旧时代的年节情景。
②端阳是个大节,也是母亲大忙特忙、大显身手的好时光。想起她灵活的双手,裹着四角玲珑的粽子,就好像马上闻到那股子粽香了。
③母亲包的粽子,种类很多。莲子红枣粽只包少许几个,是专为供佛的素粽。荤的豆沙粽、猪肉粽、火腿粽,可以供祖先,供过以后称之为“子孙粽”,吃了会保佑后代儿孙绵延。包得最多的是红豆粽、白米粽、灰汤粽。一家人享受以外,还要布施乞丐。母亲总是为乞丐大量地准备一些,美其名曰“富贵粽”。
④我最喜欢吃的是灰汤粽。那是用旱稻草烧成灰,铺在白布上,拿开水一冲,滴下的热汤呈灰褐色,内含大量的碱。把包好的白米粽浸泡在灰汤中一段时间(大约一夜晚吧),提出来煮熟,就是浅咖啡色带碱味的灰汤粽。那股特别的清香,是其他粽子所不及的。我一口气可以吃两个,因为灰汤粽不但不碍胃,反而有帮助消化之功。过节时若吃得过饱,母亲就用灰汤粽焙成灰,叫我用开水送服,胃就舒服了。完全是自然食物的自然治疗法。母亲常说我是从灰汤粽里长大的。几十年以来,一想起灰汤粽的香味,就神往童年与故乡的快乐时光。但在今天到哪里去找旱稻草烧出灰来冲灰汤呢?
⑤端午节那天,乞丐一早就来讨粽子。真个是门庭若市。我帮着长工阿荣提着富贵粽,一个个地分,忙得不亦乐乎。乞丐常高声地喊:“太太,高升点(意味多给点)。明里去了暗里来,积福积德保佑你大富大贵啊!”母亲总是从厨房里出来,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
⑥乞丐去后,我问母亲:“他们讨饭吃,有什么福呢?”母亲正色道:“不要这样讲,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呢?谁又能保证下一世有福还是没福。福是要靠自己修的。时时刻刻要存好心,要惜福最要紧。他们做乞丐的,并不是一个个都是好吃懒做的,有的一时做错了事,败了家业。有的是上一代没积福,害了他们。你看那些孩子,跟着爹娘日晒夜露地讨饭,他们做错了什么,有什么罪过呢?”
⑦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因而每回看到乞丐们背在背上的婴儿,小脑袋晃来晃去,在太阳里晒着,雨里淋着,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过。当我把粽子递给小乞丐时,他们伸出黑漆漆的双手接过去,嘴里说着:“谢谢你啊!”眼睛睁得大大的,看我一身的新衣服。他们有许多都和我差不多年纪,差不多高矮。我就会想,他们为什么当乞丐,我为什么住这样的大房子,有好东西吃,有书读?想想妈妈说的,谁能保证一生一世享福,心里就害怕起来。
⑧有一回,一个小女孩悄声对我说:“再给我一个粽子吧。我阿婆有病走不动,我带回去给她吃。”我连忙给她一个大大的灰汤粽。她又说:“灰汤粽是咬食的(帮助消化),我们没有什么肉吃呀!”我听了很难过,就去厨房里拿一个肉粽给她,她没有等我,已经走得很远了。我追上去把粽子给她。我说:“你有阿婆,我没有阿婆了。”她看了我半晌说:“我也没有阿婆,是我后娘叫我这样说的。”我吃惊地问:“你后娘?”她说:“是啊!她常常打我,用手指甲掐我,你看我手上脚上都有紫印。”
⑨听了她的话,我眼泪马上流出来了,我再也不嫌她脏,拉着她的手说:“你不要讨饭了,我求妈妈收留你,你帮我们做事,我们一同玩,我教你认字。”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⑩她甩开我的手,很快地跑了。
⑪我回来呆呆地想了好久,告诉母亲。母亲也呆呆地想了好久,叹口气说:“我也不知道要怎样做才周全,世上苦命的人太多了。”
⑫日月飞逝,那个讨粽子的小女孩,她一脸悲苦的神情,她一双吃惊的眼睛,和她坚决地快跑而逝的背影,时常浮现在我心头,她小小年纪,是真的认命,还是更喜欢过乞讨的流浪生活?如果她仍在人世间的话,也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妪了。人世茫茫,她究竟活得怎样,活在哪里呢?
⑬每年的端午节来临时,我很少吃粽子,更无从吃到清香的灰汤粽。母亲细致的手艺和琐琐屑屑的事,都只能在不尽的怀念中追寻了。
【1】仔细阅读文章第④段,思考灰汤粽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依据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文中划线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母亲的话,在我心头重重地敲了一下。
(2)她静静地看着我,摇摇头说:“我没这个福分。”
【3】文本记叙了两件“我”和母亲给乞丐施舍粽子的事情。请说说在这两件事中,母亲分别告诉了“我”怎样的人生道理。
【4】文本题目“粽子里的乡愁”的含义有哪些?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因为笨,所以成功
①他刚开始学戏的时候经常挨打。其实,旧时候学艺的人哪个没挨过打?压腿、踢腿、倒立、抢背……尤其是学武生在练功的时候。可是,他挨的打就特别多,家常便饭似的。他挨打的主要原因就是笨。笨得根本就不是学戏的料,可他偏偏执意去学戏。
②他笨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他的念白,他学念白的时候,总是“一嘟噜一块”。他的念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口齿不清,是个“大舌头”。口齿不清的“大舌头”念白时特别可笑,他一念白,周围就有人忍不住想笑。科班的师傅对他也极度的失望,有一个师傅听着他的念白,又好气又好笑,对他说:“就你这材料,哪天能吃上蹦虾仁啊!祖师爷不赏你这碗饭,你还是卷铺盖走人吧!”
③他的笨还表现在他的记性上。一段戏文,师傅说一遍两遍,别人就能记个大概了,可他不行,他记不住,这样师傅就得再说一遍又一遍,于是师傅心中有气,就打他。可越打他越怕,越怕他越学得慢。
④好了,口齿不清“大舌头”,记性不好学戏慢。他还需要再怎么个笨法?就这两条,对一个想登台演戏的人来说。不已经是致命大伤了吗?可他偏偏喜欢登台演戏。
⑤为了摆脱“大舌头”的毛病,他有他的“绝招”:整天拿着一个大粗瓷坛子,用嘴对着坛子口,大段大段地练念白,因为坛子可以拢音,把他的念白清晰地反射到耳朵里,以辨瑕瑜,同时又不影响别人。
⑥想熟记戏文没“秘诀”,他只好夜里不睡觉背戏文,无论角色大小,他都会把这本戏里所有的剧目“默演”一遍又一遍,所以说,一本戏,别人唱过10遍,他已经至少唱过50遍了。
⑦因为笨,科班根本就没有把他当角儿来培养,可他把自己当角儿来要求。虽然他常常只能演些家院、门子等小角色。他为了“扮戏”漂亮,他总是提前把行头的护领、水袖拆下来。洗得白白净净的。把髯口用热水泡上。使之又软又飘,再用铁刷子反复梳理。把靴底用大白刷刷得又净又白,站在台上显得格外精神。
⑧最笨的一次,他发现自已的眉毛总出岔儿,这样用眉毛画眉毛时就不美观。笨得可爱的他竟然让剃头师傅把他的眉毛剃光了。管箱的师傅看他这么笨,就讥笑说他:“得了吧。多大个角儿,费这么大劲你以为台下观众能看见你?”
⑨“台下观众看不见,可我自己能看得见!”他回答说。
⑩他是笨,以他的先天条件,根本就不是演戏的料,可是,同他一起进“喜连成”科班学戏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虽然个个天资都比他好,但只有他一人红遍了中国。他承认自己学戏比别人笨,但是,他说,正是国为自己笨,他才苦学勤练;正是国为笨,他才能成功。
⑪人们形客他的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豪又不乏细腻。不错,这个“笨人”就是马连,马连良以他独特的风格,为京剧开创一代新声。他的演唱艺术世称“马派”,是当代最有影响的老生流派之一。
【1】请从文中找出马连良学戏笨在哪些方面?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他是克服笨的方法是什么。
【2】“台下观众看不见,可我自己看得见!”表现了马连良怎样的性格特征?
【3】文章有多处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请找出一例。
【4】“同他一起进‘喜连成’科班学吸的师兄师弟师姐师妹们,虽然个个天资都比他好,但只有他一人红遍了中国”。给你什么启示?
1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青春,是生命旅途中一个崭新的起点。
青春,是人生画卷中最华美的篇章。
李大钊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朗费罗说:“青春是多么美丽!发光发热,充满了彩色与梦幻。”青春是书的第一章,是永无终结的故事。
青春,用汗水书写难忘的故事;青春,用泪水记录成长的悲欢;青春,用创造见证生命的喜悦!来吧,让我们拥抱青春!
你的青春有哪些难忘的故事?有哪些含泪的悲欢?有哪些成长的喜悦?请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