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昆明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关于《围城》情节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A.方鸿渐结婚不久,妻子就撒手人寰了。他蒙岳父大人资助,在欧洲留学四年,先后转了三间学校,改了几回专业,生活非常散漫,最终学无所成。

    B.方鸿渐留学回国前,他的老丈人已经将他的博士照片和游学履历大肆渲染地登在报刊上了。方鸿渐带着假文凭回来后,看到报纸的报道十分难堪。

    C.方鸿渐回到家乡见爹娘。他刚出检票口,小报记者便拍下了方博士西服革履的仪态。他已是县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回乡省亲前提亲的就有好几起。

    D.方鸿渐在和自己一起留学归来的女博士苏文纨家里,结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方鸿渐对唐晓芙一见倾心,可他也深爱苏文纨,对两段感情犹豫不决。

    E.方鸿渐对三闾大学的环境非常厌恶,决计辞职离去;高松年校长用外语系正教授的职位极力挽留他,但方鸿渐不为所动,去意坚决,回到上海。

  • 2、填入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得最恰当的一句是(   )

    我有幸看着它春换翠衣,夏着盛装,秋披了金裳,一次次走那年份的过场,-----------。------------,---------,-----------。----------,---------。但那只能是偶尔想想,始终还是没能走近它身旁,去一睹它的尊容,把手轻轻搭到树干上。

    ①我也可以看到生命由柔弱到强大再走进苍老那全程景象

    ②那一树阔叶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③和搭上树枝的想象

    ④同样,我有缘去远远欣赏它

    ⑤一睹它尊容的奢望

    ⑥有时,真有临近它

    A. ④⑤②③⑥①   B. ④⑥⑤②③①   C. ①⑥③⑤④②   D. ①④②③⑥⑤

     

  •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围棋棋子按颜色区别黑白二方,但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

          _   。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想要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

    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气眼

    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

    ③“气眼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

    围棋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

    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

    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旋的空间

    A. ⑤②⑥④①③   B. ③①②⑥⑤④   C. ③①⑤④②⑥   D. ④①③⑤②⑥

  • 4、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昨天下午,一场不.期.而.遇.的大雨打乱了中国女足的训练计划。

    B. 对作文中的错别字,有的同学不.以.为.然.,长此以往,后果严重。

    C. 经过这次劫难,他真可以说是一.文.不.名.了。

    D. 西部大开发既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挥.而.就.,只有长 期努力才能完成。

     

  • 5、对联是我国独特的、具有对称美感的一种文学形式,下面足四副有空缺的对联,请从行业角度,结合修辞知识,选出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①客店:六朝山色收(  ),千里江声到(  )

    ②茶店:翠叶烟腾(  )碧,绿芽光照(  )青

    ③豆腐店:(  )澄来银有影,(  )割处玉无痕

    ④酒店:(  )摘花春酿酒,(  )留月夜品茶

    A. ①冰碗  玉瓯  ②山径  竹窗  ③瓦缶  金刀  ④杯底  枕边

    B. ①杯底  枕边  ②瓦缶  金刀  ③山径  竹窗  ④冰碗  玉瓯

    C. ①杯底  枕边  ②冰碗  玉瓯  ③瓦缶  金刀  ④山径  竹窗

    D. ①冰碗  玉瓯  ②杯底  枕边  ③山径  竹窗  ④瓦缶  金刀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聆听井冈山

    素素

    井冈山,盈眼皆为绿色。我就想,如果绿色是井冈山的盖头,那么我们此行的目的,可能就是撩开它梢上的绿,去寻觅它蕊里的红吧。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就是这样。我们一路走过无数个地方,无论山上、水边,还是村镇之畔,无处不踩着潮湿的绿意。属于井冈山的红,一部分陈列在各类博物馆或纪念馆里,一部分涂写在小村或古镇的墙壁上。我尤其注意到了写在井冈山墙壁上的红,它其实是红军当年留下的标语。数量极其可观,不只是一条两条,而是成百上千条;颜色斑驳而多样,或是红漆,或是白粉,或是黑墨汁;字迹也隐显各异,有的清晰可念,有的模糊难辨,有的影影绰绰。像一支支从不同方向赶来的队伍,个个张大了嘴巴,以默片的姿态呼喊着,而这一条条光影斑驳的拷贝,就悬浮在露天的墙壁上,眩晕了我的眼睛。

    尽管有人告诉我,墙壁上写有标语的村镇,就是红军当年的驻地。我仍无法想象,大敌当前,战争残酷,在少有的那么一点空隙里,竟有人一笔一画地往墙壁上写出这么多大字。我去过的地方叫宁冈,叫东固,不论是街巷、祠堂,还是照壁、屋前,一切可以书写的地方,几乎被标语给密集地覆盖了。也就是说在那段特殊的日子,出自红军之手的标语,把整个井冈山都染红了。

    革命需要鼓动。红军当年要不断地吸收新战士,井冈山人管这叫“扩红”,当然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打胜仗。红军与白军发生过的战斗不胜其数,光是大规模的反围剿就有五次要打垮围追堵截的白军,也离不开标语和口号。革命需要农民的支持。红军战士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正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而参加了红军,要动员一贫如洗的百姓拥护红军,更是离不开标语和口号。

    毛泽东曾说:中国这个国家,离开农民休想干出什么事情来。这应该是他有感而发的肺腑之言。摩尔说过的话,应算是一种站在世界高度的评断:在中国,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俄国,他们为最终摧毁旧秩序提供了炸药。伟人和学者的话,纯朴中透着真理。每一句,我都隐约听见了与井冈山标语口号相类似的声音。

    走在写有标语口号的村镇里,另一种景象曾出乎我的意料。井冈山现为吉安所辖,而吉安地区古称庐陵。这里是两宋宰相文天祥、胡铨的故里,也是文学家欧阳修、诗人杨万里、《永乐大典》主编解缙的家乡。史上曾出21位宰辅、18位状元、16位榜眼、14位探花、近3000名进士,素称“文章节义之邦”,更荣享“金庐陵”之美名。岁月蹉跎,世态炎凉。庐陵光芒却至今仍闪耀在古香古色的村落里。我看到,国学经典和家教名句,隐约还留在书院或祠堂的门楣上,而这些书院或祠堂就是当年红军机关的所在地。在名门望族警世敦人的家训和楹联旁边,可能就是红军战士的标语口号,现代的革命文化,古代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形成了既相冲突又相辉映的文化奇观。

    井冈山不只是标语红,山歌也红。它是革命的摇篮,也是山歌的摇篮。山歌大概可算歌谣的一种,故井冈山的山歌,也被称为红色歌谣。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的代表作是《我的名字叫红》,他以此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曾经想模仿一下帕慕克,取“井冈山的名字叫红”。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标语,我写的是井冈山的红色歌谣。可是,我没有明目张胆地去抄袭帕慕克,还是决定以聆听的姿态,向我心目中的井冈山致意。

    在此之前,与井冈山有关的歌曲,我最熟悉的是《映山红》和《红星照我去战斗》。一支是悠长的女声,一支是明快的男声,虽然都很抒情,却不能说是原汁原味的山歌。可他们的嗓音就有这样的魔力,只要听到了这两支歌,心就随之飞往那片开满杜鹃花的山冈上,飞往那只顺江流而下的竹排上。

    在井冈山采风听山歌是一个重要内容。记得,在那天的见面会上,有一个女子竟唱着山歌从后排走上前台。唱山歌的女子叫江满凤。人长得并不漂亮,也可以说很老土,虽只三十多岁,中年妇女的疲惫和操劳,满满地写在了那张被晒黑了的脸上。然而,就在我用都市的眼光打量她的时候.她的歌声就把我那点说不出口的优越给镇住了:

    啊呀嘞,红军阿哥你慢慢走嘞,小心路上就有石头.碰到阿哥的脚指头,疼在老妹的心哪头……

    歌没听完,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后来知道,江满凤的爷爷就是井冈山的红军,搜集整理了许多红军歌谣。他的牺牲地在井冈山的下庄村,留给家里唯一的遗物,就是一个记录了30多首红军歌谣的本子。很小很小的江满凤,就跟着父亲学唱这些歌谣。于是,她唱出的山歌,带有很浓的客家味。这别具一格的山歌却成全了她。有一天,她正唱着《红军阿哥你慢慢走》,被电视剧《井冈山》主创者无意中听到了,立刻就决定让她带着这支歌去北京,给他们在片中唱插曲。《井冈山》热播之后,江满凤和她的山歌出了大名,不少地方都来要她去工作,还给她更体面的活儿干。她却哪里也不想去,就喜欢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别人问她,你为什么喜欢唱山歌?她说,她想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记住红军先烈。

    仔细思量,这绝非是冠冕堂皇的套话。井冈山的山歌再多,也没有在井冈山牺牲的先烈多。不论在露天的陵园,还是在纪念馆的墙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名字和数字,曾让我不忍举目端看。记得,解说员曾反复地强调说: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士太多了,光是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多少多少……说是成千上万,其实何止是成千上万啊。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红军走远了,井冈山还在。井冈山在,红军就在。因为我听见了,他们都在。不信,你也侧耳去听——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当年红军在极端残酷的形势下还能一笔一画写标语,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体现出当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对战士的影响。

    B.江满凤作为老红军的后人,不图名利,为让更多的人记,住井冈山和革命先烈,坚持在山上给游客“打山歌”,确实难能可贵。

    C.文章强调在井冈山牺牲的烈土之多,不仅表明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更是在警示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D.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你认为本文的“神”是什么?文章是通过哪些“形”来突出“神”的?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3文章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怨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来勉励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描写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游玩,面对徐徐的清风、平静的水面,苏轼是这样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块部分。

    (1)《逍遥游》中强调坚持自我,不理会世人非难的句子是“_________”;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的“我将无我”也可以用此文中的“_________”来表达。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对人的动作加以摹写,形象地描写了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心情,来突出蜀道之难。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人的感受写出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表现了求学的艰辛。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只要自己本心善良美好,就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

    (2)李煜《虞美人》中,表达回首故国、感慨物是人非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年是未来与希望,肩负着国家振兴的重任,因此要有远大的抱负、坚毅的品质,正如《论语·泰伯》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女子设喻,表明自己因德操美好遭到小人的诽谤的两句是“ , ”。

    (2)《木兰诗》中写道:木兰辞别了家乡,来到了黑山一带,已经听不到爹娘呼喊女儿的声音,“ ”,战斗即将打响。

    (3)《岳阳楼记》中,作者在描写了淫雨、阴风、浊浪等悲凉凄楚的景象后,登上岳阳楼,产生了“ , ”,满目凄凉之情,因而感慨到极点,心中无限悲伤起来了。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杜甫

    之子(1)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2),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3)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⒃,归醉每无愁。

    注释:①之子:这个人。指张氏。《诗经》:“彼其之子。”②鳣发发:语出《诗经》:“鳣鲔发发。”这里形容鲤鱼很多,游来游去。⑤语出潘岳《闲居賦》:“张公大谷之梨。”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照应标题,又总领全诗。诗人去友人张氏隐居之所拜访,二人相聚兴致极好,友人挽留他吃过晚饭再走。

    B. 颈联中“杜酒”之“杜”与“张梨”之“张”,分别指作者自己和标题中的“张氏”,表现出宾主二人礼尚往来,相聚极欢。

    C. 这首诗中,诗人杜甫和主人张氏都是极有人情味的人,这从他们虽很少见面,可是一旦 相见,主人热情留客,客人欢饮不拘束,并且真心致谢就能看出。

    D. 这首诗语言浅近,用典自然。例如领联中两句都使用到了《诗经》中的典故,景中含情, 承上启下,故前人评论颔联为“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

    E. 这首诗以时间顺序来展开,先写诗人前来拜访,主人留客;再写宴席之乐;最后想象归途,与首联相呼应。

    2尾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既然“险”,为何又“无愁”?请结合诗歌内容,有条理地作答。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

    (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

    材料二: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选自明·顾炎武《廉耻》)

    材料三: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选自《论语·为政》)

    [注]①媮:通“偷”,苟且。②《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D.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是古代统军执政的官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B.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社戏、社火、社会等词最初均与祭祀土神相关。稷指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

    C.曹,与伦、侪、徒、族、属等均有一类人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

    D.有耻且格,意为人要有知耻之心并能改正错误。《论语》中有很多充满人生智慧的成语,如上善若水、见义勇为、以德报怨、不法常可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

    B.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不争于仕途的做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

    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5】简要概括三则材料中统治者各有什么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一首歌唱到:“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卡尔·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还有人说到:“青春乃心境,而非年华;青春非现于桃面朱唇之艳,灵活矫健之躯,而现于志士之气,遐想之境,激情之盛。”

    作为身处新时代将要成年的你,读了上面的材料,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