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图表示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某植物的氧气释放速率。该植物在2000 lx光照强度下,每小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量(mL)是( )
A.12
B.17
C.18
D.23
2、生态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做了一个实验:迅速将一只盲椿象杀死,尽管做得很干净无声,还是引起了其他盲椿象的逃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该实验中引起其他象逃跑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由生物发出并相互传递起作用
C.种间关系的调节和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D.信息传递引起的反馈调节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3、古语中有“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说法,这是古代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保护自然资源的原因之一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C.建立种子库、精子库可以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
D.易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直接有效的保护
4、某卵原细胞的基因型是AABb,减数分裂形成的一个极体的基因型是AB,卵细胞的基因型是( )
A.AB
B.Ab
C.AB或Ab
D.AB和Ab
5、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6、下列关系中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A.同源染色体的一对等位基因之间
B.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C.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之间
D.不同类型细菌的基因之间
7、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细胞和它生活的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摄入过多过咸食物后,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B.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主要场所
D.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内液减少
8、种群的数量及其变化规律是研究种群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区域内某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即为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在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大而降低
C.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能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D.对于濒危物种,要在种群数量超过K/2之后才能砍伐或捕获利用
9、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发烧时采用加盖棉被,增加排汗来辅助降低体温
③过氧化氢酶、载体、抗体、血浆蛋白不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⑤人体对花粉等过敏时,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液出,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A.一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10、下列物质中,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钙离子③神经递质④尿素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11、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O~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
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
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12、某居民区组织了一次灭鼠活动,基本消灭了该居民区的褐家鼠,图为灭鼠后7年内该居民区褐家鼠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褐家鼠的种群数量可用标志重捕法获得
B.a点后数量少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b点年龄结构可能是增长型
D.c点鼠的数量为该居民区褐家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13、大规模饲养草食性动物的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粪便,若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可用以粪便为食的蜣螂进行处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草食性动物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
B.牧草的绿色吸引草食动物和粪便气味吸引蜣螂都属化学信息传递
C.草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只有少部分能通过粪便被蜣螂摄入体内
D.蜣螂的活动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反映了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15、下图表示人体内“脑—脾神经轴”的调节机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脑—脾神经轴”调节机制能对细胞免疫发挥作用
B.若T淋巴细胞中乙酰胆碱受体基因表达量下降,可影响抗体生成。
C.适度压力刺激使“脑—脾神经”兴奋性提高,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
D.乙酰胆碱在该调节过程中作为神经递质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16、下列选项中不是孟德尔选用豌豆作实验材料并获得成功的原因的是( )
A.豌豆是严格闭花授粉的植物
B.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
C.豌豆在杂交时,母本不需去雄
D.豌豆具有稳定的、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
17、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叫作( )
A.基因突变
B.表观遗传
C.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
18、如图为某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池塘中营养物质有限条件下某些鱼类种群的增长过程
B.该种群的增长率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该种群的数量不断增大,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D.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主要受环境阻力的影响
19、对于常见的生物群落,叙述错误的是( )
A.荒漠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如爬行动物体表覆盖鳞片、且以尿素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
B.草原生物群落中以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动物常为穴居或快速奔跑类型
C.森林生物群落中三七、人参等阴生植物在郁闭度较高的林下种群密度更大
D.同为森林生物群落,热带雨林中的植物多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以吸引动物传播花粉和种子;而落叶阔叶林中植物多为风媒花
20、巴西红耳龟是我国入侵物种之一。在其原产地,由于有鹭鸶、浣熊等众多野生天敌猎取龟卵、幼龟,巴西红耳龟的数量基本保持稳定。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巴西红耳龟在我国将一直呈“J”型增长
B.在原产地,龟卵、幼龟被天敌猎取导致巴西红耳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C.调查某湖泊中巴西红耳龟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
D.在巴西红耳龟种群数量达到K/2时防治,可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21、某地的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水底爬着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蔬菜生长所需的肥料来自螃蟹的排出物,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还能起到驱虫的作用。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光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从螃蟹的排出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
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
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
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23、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新型免疫应答方式——训练免疫,即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在首次接触抗原刺激时会产生免疫记忆,当再次受到相同或不同抗原刺激时能产生更加强烈的免疫应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母乳喂养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不属于训练免疫
B.接种疫苗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属于训练免疫
C.花粉、青霉素等引起的过敏反应属于训练免疫
D.训练免疫利用机体的第三道防线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24、利用洋葱根尖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若想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恰当的操作是( )
A.坚持对一个细胞持续观察
B.调节显微镜的焦距
C.移动显微镜下的装片位置
D.调节显微镜的亮度
25、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氮肥,但是尿素并不能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只有当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成氨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下图示利用A、B、C三组平板从土壤中筛选、鉴定尿素分解菌的部分过程。
平板A的制作方法:称取5.0g牛肉膏、10.0g蛋白胨、5.0gNaC1、10.0g琼脂及一定量的酚红加入1000mL蒸馏水中,熔化、定容、调pH、灭菌后倒平板(全营养培养基);
平板B、C的制作方法:称取1.4gKH2PO4、2.1NaH2PO4、0.2gMgSO4·7H2O、10g葡萄糖、1.0g尿素、10.0g琼脂及一定量的酚红加入1000mL蒸馏水中,熔化、定容、调pH、灭菌后倒平板。
请分析回答:
(1)选择肥沃、酸碱度接近中性的湿润土壤,先____________,再取样装入事先灭菌的信封。
(2)B组培养基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C组培养结果表明____________。
(3)图示实验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______,接种完成,盖好皿盖并倒置后在皿底____________,置于适宜环境中培养。
(4)在恒温条件下培养至菌落数稳定后,一般可以观察到B组平板中菌落的周围出现____________,若个别菌落周围没有出现该现象,可判断该菌落的菌体能利用____________作为氮源。
(5)如果B组平板上菌落数均超过300,则该稀释度的菌液不能用作菌体数目的统计,理由是_________。
26、腐乳易于消化、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现代腐乳生产流程如下:
(1)腐乳生产过程中,毛霉生长阶段温度应控制在_________℃。从微生物培养的角度分析,豆腐可以为参与发酵的毛霉提供_________、_________、水和无机盐。
(2)腐乳生产过程中需要加盐腌制,加盐可以____,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由_________配制而成的卤汤关系到腐乳的色、香、味。为了制作出不同风味的腐乳,除了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辅料外,还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来实现。
(3)科研人员研究了腐乳生产过程中8%和10%两种盐含量对腐乳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影响,其中部分数据如图。下图中显示,随着时间的延长,腐乳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_____。通过比较数据可知,盐含量为_______的腐乳在各阶段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都较高。
27、提取生物大分子的基本思路是选用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分离具有不同理化性质的生物大分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时,一般不选用猪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若实验材料为鸡血,则会在血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柠檬酸钠,目的是____________;若实验材料为植物细胞,则还需要做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甲、乙为血红蛋白提取和分离的部分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甲所示的是粗分离中的_________环节,B是__________________。获得B的方法是将搅拌好的混合液以2000r/min的速度离心10min后,在试管中会分为4层,从上往下数,其中B位于第__________层。
②用图乙所示的装置分离蛋白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C溶液为___________。待___________________时,开始用试管收集流出液。
28、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果酒、果醋、泡菜,可以大大丰富人们的饮食。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利用传统发酵技术制作果酒、泡菜分别利用的菌种微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酵过程中须一直保持无氧条件的是制作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作果酒、果醋、泡菜过程中,均会使发酵液的pH变小,引起pH减小的物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庭用塑料瓶酿造果酒时,在发酵前、发酵过程中是如何防止发酵液被污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将筛选获得的优质菌种纯化,常采用的接种纯化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使果酒、果醋的生产实现连续化和系统化,可选用海藻酸钠对发酵菌种进行包埋,这是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要达到反复使用这些菌种的目的,包埋过程应在___________条件下进行。
29、如图是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中填标号,横线里填结构名称)。
(1)该细胞放在清水中不会吸水涨破的原因是_____。若将该细胞置于30%的蔗糖溶液中,将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这能证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和_____。
(2)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_____]。研究发现,线粒体和叶绿体中都能各自独立地合成一部分酶,推测其中必有的一种细胞器是_____。
(3)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CO2浓度最高的结构是[_____]_____。
(4)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对该活细胞组织进行染色,结果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原因是_____。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该活细胞染色体的原因是_____。
30、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苔藓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森林阶段。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级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31、科学家雷(P.M.Ray)将燕麦胚芽鞘切段放入一定浓度生长素的溶液中,发现10~15min后切段开始迅速伸长,同时介质的pH下降,细胞壁的可塑性增加。将切段放入含IAA的pH=4的缓冲溶液中,切段也表现出伸长(见表);基于上述结果,雷于1970年提出了生长素作用机理的酸生长理论(见图)
处理 | ①IAA | ②IAA+pH=4的缓冲液 | ③IAA+pH=7的缓冲液 | ④IAA+pH=4的缓冲液 | ⑤pH=3.2~3.5的缓冲液 | ⑥pH=7的缓冲液 | ⑦pH=3.2~3.5的缓冲液 |
切段表现 | 伸长,介质pH下降 | 伸长(转入③) | 伸长停止(转入④) | 重新伸长 | 伸长(转入⑥) | 伸长停止(转入⑦) | 重新伸长 |
(1)生长素能促进细胞伸长,可以通过_________(横切/纵切)胚芽鞘切断制成临时装片,用_________观察两侧细胞长度比较得出结论。
(2)若植物自身不能产生生长素,可以将植物加入到_________环境中,促进细胞的伸长。
(3)IAA一方面被细胞膜上的受体识别后,刺激H+泵将H+排出细胞膜,从而使____________变得松散,不能阻止细胞__________,于是细胞伸长;另一方面IAA被细胞内的受体识别后,刺激细胞核内________________,从而合成细胞膜和细胞壁相关物质,细胞继续伸长。
32、下图为某二倍体高等动物(基因型MmNn)的一个正在分裂的细胞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所示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其中含有____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
(2)该细胞分裂过程中,M与M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 M与m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
(3)若该细胞产生了一个mN生殖细胞,在不考虑其他变异的情况下,请写出与之同时生成的其他三个生殖细胞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