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良好与否,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
B.电视剧《离婚律师》围绕着“相信爱情,经营婚姻”为主题,讲述了两个原本不再相信爱情的离婚律师最终走进婚姻殿堂的故事。
C.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使得我国的舞台技术管理人才十分匮乏,懂得舞台技术、精通演出项目管理的高级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D.《变形金刚4》引爆了电影市场,成为第一部中国电影史上“首日票房超2亿”的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B. 国际互联网传递着世界的最新消息,它沟通了各国文化,使愈来愈多的人相互了解。
C. 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
D.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让所有贫困地区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携手并进,埋头苦干。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称。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来;招致、招揽
B.至今治强 治:治理
C.弹筝搏髀 搏:击打、拍打
D.故能就其深 就:成就
5、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梅暗香浮动,幽幽地飘香在千年的古诗里。“ ”,我感受到你的独领风骚;“ ”,我体会到你的坚贞不渝;“ ”,我感悟到宋人的辩证思维。
①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②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数千年传统中,家是人伦秩序的核心,费孝通以“差序格局”所表述的秩序典范,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圆、按照亲疏远近关系由内而外的层层外推。在这样的秩序典范中,家具有集政治、伦理与文化于一身的意义。家的伦理原则是孝道,而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其中虽然有孝(家的伦理原则)与忠(国的伦理原则)之间的张力,但更受重视的是孝悌于家的人鲜有政治上犯上作乱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提出这样的看法:家齐而后国治。
从衣食住行开始,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的初始性教育、气质之熏陶,都显示了家作为人生起源与归宿地的意义,但家所承担的,既不是教堂的功能,也不是古希腊归于“家政学”(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而是在教养与熏陶、生活与教育等方面,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成家与立业既是人生的两大支柱,又是父子之间代际相承者。孝道的实质就是守护这份家业。传宗接代,维持家族祭祀的香火不绝,这固然是家的重要功能,但更重要的是,维持耕读传家,承传家族的文化理想于不坠——此中深含着中国人所具有的世代生成的时间意识。这种时间意识由于下述情况而得以巩固:家的共同体固然由在世的家庭成员构成,但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在世者与去世者之间的关联,由此使得家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今日意义上的由生者与生者构成的小家庭,而成为生人与业已去世的先人即鬼神构成的共同体。
这种生者与死者之间的绵延连续,使得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得以在家中聚集,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传统中国出现的那些与家相关联的词语,比如,传达家作为教化一伦常共同体的“家学”、“家风”、“家教”、“家礼”、“家训”、“家道”、“家法”、“家规”、“家范”等,体现家的历史意识与宗教精神的“家谱”、“家祠”、“家世”、“家业”、“家语”、“家神”等。所有这些词语,都体现了家在传统中国所具有的特别意义。即便家被现代的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也依然超出了古希腊的家作为私有领域的“家政学”的意义。在古希腊人那里,日常生活基本物质的满足构成家的主体功能,但即便在现代中国,家的意义也没有被限定为日常生活的生理一生物之满足,家依然被视为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樊浩领导的“中国大众意识形态报告”课题组发现,在人们的意识中,位居当今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三大策源地之首的是家庭(家庭63.2%,学校59.7%,社会32.2%)。
(摘编自陈赟《“去家化”与“再家化”: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内在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是中国传统人伦秩序的核心,有政治、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其伦理原则是孝道。
B. 政治上犯上作乱的人鲜有孝悌于家的可能性,故而《礼记大学》认为“家齐而后国治”。
C. 传统中国的家与古希腊的家不同,前者承担代际传承、文化与传统基因更新的伦常事业。
D. 中国的家,即使被现代经济制度和文化思潮不断边缘化,仍是教化与伦理的策源地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差序格局”概念,是为了证明家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
B. 文章按照从古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阐明了孝道、家等概念的内涵。
C. 文章多次提到古希腊,在对比论述中突出传统中国的家的特点。
D. 文章引证的来源很丰富,有经典文献、学者论述和社会科学研究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代以来把家的伦理道德当作国家治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使古代中国形成“差序格局”的秩序典范。
B. 只要通过祭祀、家谱等方式建立生人与死去的先人的关联,家就得以聚集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维度。
C. 古希腊的家与传统中国的家不同,它缺乏“家谱”、“家祠”等词语所体现的历史意识和宗教精神。
D. 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是一项基本原则,这使得“家天下”观念的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得以长期存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诗文中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用“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在春日之晨和秋日之夜的孤独与苦闷。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在《师说》中,韩愈指出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表示,心愿达成后,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
(2)杜甫的《客至》中,表达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1)《荀子·劝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与之相反的是 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3)《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根据韩愈在《师说》中的表述,士大夫之族择师之难,难在自己的心理,除了年龄和知识两个要素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的尴尬也让他们很为难。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述了自己晚景颓废的状况。
(3)《赤壁赋》中写客人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4)《诗经•氓》中以河水作喻,暗示自己愁思无尽,苦难无边,且对男子心生怨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5)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
11、根据原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奚以知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庄子《逍遥游》)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3)《登高》中,杜甫在描绘了寥廓萧瑟的秋景之后,不禁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漂泊他乡、寂寞孤苦之叹。
(4)韩愈《师说》中,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以能者为师的观点。
(5)红楼梦中俗谚“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中运用比兴手法写湘君不敢对湘夫人表白心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苏幕遮》中的“____,_______。”两句,把小鸟清脆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2】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变化,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14、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
B.负而前驱负:背,用背驮东西
C.函梁君臣之首函:匣子,此处是动词
D.举天下之豪杰举:列举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用后唐庄宗由盛转衰的事例加以论证,再进一步得出结论。
B.作者用对比手法描述庄宗事例,“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印象深刻。
C.文章用庄宗“得与失”“盛与衰”的内容作为立论的历史根据,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
D.文章题目是“伶官传序”,表面写伶人,实际上是通过回顾庄宗的事例,强化对“人事”的认识,可以说是一篇单纯记述庄宗的传记作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图一:2020年,某医院新冠肺炎隔离病房,一位小患者治愈出院,向护士鞠躬致敬,护士忙回礼。
图二:上世纪初,某医院院长查房时,小患者对院长鞠躬致谢,院长也顺势回礼。
上面两张图片为2020年2月23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封城周月新华网所刊发。看了这两张图片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班级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