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错误的一项是( )
A.晃(huǎng)眼
B.手腕(wǎn)
C.揩(kāi)眼泪
D.哗(huá)笑
2、老师常常引用诗句( )来鼓励我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是( )
理直气壮
A.使笔直
B.公正、正义的
C.直爽,直截
D.简直
4、写出五个复姓: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2分)
5、读拼音,写词语。
1.经过shāng yì_______,大家同意由王老师出面与主办方 xié tiáo______。
2.想不到你这么lǎn duò_______,真令人难以zhì xìn_______。
3.游隼fǔ chōng_______的速度,chāo yuè______了任何动物奔跑的速度。
6、看拼音写汉字
7、形近字组词
捧______ 龙______ 熟______ 述______
棒______ 尤______ 热______ 迷______
8、冰心指导儿童读书的话是:________。
9、 新奇的钟表
钟表发展至今,已进入了多功能世界。
其中一个品种,是带有录音装置,可以录音一分钟的座钟。家人外出或客人来访,如需留言,可按下按钮就能把话录下来,而不需动笔墨了。“录音电子用表”能录音30秒,能记下朋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十分方便。
预防做噩梦的手表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与钟表厂商合作设计的。戴这种手表睡觉,一旦发生噩梦,就会惊醒。原因挺有趣,一个人入睡后,一般每分钟呼吸大约是十六、七次。如果做了噩梦心跳加快,“惊动”了手表中的小仪器而发生震动,震动的讯号把人惊醒,就可免受骚扰之苦了。
一家钟表公司研制出一种能显示地球上不同时区35个大城市的标准时间的手触式数字台钟。这种台钟是按世界地图来设计的,钟上有一个小巧玲珑的地球仪,只要用手轻按有感应能力的地球仪的某一时区,钟上的液晶就把该城市的时间显示出来。
一种专门为航海和登山运动员设计的“救命手表”,是一家公司的新产品。这种手表的特点是有一面反光极好的反光镜。如果运动员在航海或登山时遇难,他的手表与自然光接触,就有极强的光束反射出去,救援人员就可凭反射光束找到遇难人的方向,进行救援。
【1】文题叫“新奇的钟表”,这些钟表除了有文中提到的独特功能,还有一项共同的功能是(____________)。
【2】你觉得“家人外出或客人来访”一句中“或”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采用的是举例子的方法说明“钟表发展至今,已经进入了多功能世界”的,这样的方法好在( )。
A. 生动形象地说出了钟表的录音功能。
B. 具体说出了钟表都有哪些新的功能。
C. 突出了钟表的外形和都是哪生产的。
【4】如果让你设想一种新奇的钟表,你想让它具有什么功能?描述出来。
我想研制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初冬
初冬的雨丝轻柔地洒在我们的脸上、身上,我们一路上尽情欣赏着这雨中的景致。树木依然呈现出秋末的景象,完全没有冬天给人的破败凋敝的感觉,地上的小草还挺精神地长着,在这如茵的绿色中,还有几朵不怕冷的小花在零星地开着,向即将来临的寒冬释放着最后的活力。雪松、大叶女贞等四季常绿植物还是一片葱郁,我喜欢的苦楝只剩下圆鼓鼓的略带土黄色的果实了。一阵风袭来,忽见路旁的黄金槐的叶子如雪片般飞舞起来,最后划了一道完美的弧线便潇潇洒洒地飘落在了我们的脚下。看到这一切,我不但没有感觉到冬的萧瑟,反而觉得这是一种蛮有风度的灵动之美,仿佛一个失去了青春韶华的女人,即使有一天她要走向衰老,也依然会那么优雅地老去。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山脚下,抬眼望去,那片片枫林像一个盛装颜料的调色盘,将斑斓炫目的色彩一下子端到我们面前:大红、深红、淡红、橘黄、中黄、紫色……简直是应有尽有,使人目不暇接。山上长满了柏树,一棵树一个绿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山腰之上,黄栌树丛生,枝叶如云,层林尽染。爬至山顶,沐浴着大自然的风雨,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我们不由得做起了深呼吸。当要下山的时候,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于是我们同撑着一把小伞,走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没有了尘世的繁杂,没有了城市的喧闹,这里仿佛成了一块难得的人间净土。
下了小山就可以观赏景观河。河两岸深绿的垂柳拂动着柔软的枝条,倒映在河面上,使河水也染上绿色,仿佛一河翡翠向东奔流。那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搭石,一道道玲珑别致的木桥,一座座凹凸不平的假山,一块块多姿多彩的鹅卵石,再加上雨雾笼罩的美妙意境,怎能不使人想起绰约江南、迷人水乡的美丽画面呢?
雨滴纷纷扬扬地洒在柳叶上,沙沙沙,像少女轻抚琴弦。雨丝轻打河面,又激起层层涟漪,一圈圈波纹荡漾开去。此刻的自己,摒弃人世间的纷扰,慢慢地洗涤着灵魂,心态便走向平和。伴着雨声,聆听自己的心跳,很平静也很有节奏,仿佛在用心地奏响生命的乐章,心境便变得美丽起来。于是我们在岸边疯疯傻傻地追逐着,欢笑着,一起幸福地走过小桥,一起歪歪扭扭地穿过搭石,一起爱恋地捡起地上飘落的但风采依然的五角枫。
初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它特有的色彩,它在忠实地完成大自然赋予它的使命之后,便将悄悄地离去,但它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选自网络写景美文,有删改)
【1】下列对第1自然段内容的概括,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对雨中景物的静态描写。
B.对初冬雨中景物的静态描写。
C.对雨中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D.对初冬雨中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一阵风袭来,忽见路旁的黄金槐的叶子如雪片般飞舞起来,最后划了一道完美的弧线便潇潇洒洒地飘落在了我们的脚下。”关于这句话的写作手法,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金槐的叶子的动态美。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金槐的叶子的动态美。
C.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金槐的叶子的动态美。
D.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金槐的叶子的静态美。
【3】对第2自然段内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山上树木的姿态美。
B.写山上树木的色彩美和姿态美。
C.写山上树木颜色杂乱。
D.写山上树木的种类多。
【4】下面对这篇文章主题的理解,比较准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对初冬雨雾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初冬的热爱。
B.通过对初冬雨雾中景物的描写表达作者对初冬的热爱。
C.通过对初冬雨雾中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表达作者对初冬的热爱。
D.通过对初冬雨雾中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表达作者对初冬和生活的热爱。
【5】“山上长满了柏树,一棵树一个绿浪,层层叠叠卷上去,像一个立体的湖泊。”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疑难]“雨丝轻打河面,又激起层层涟漪,一圈圈波纹荡漾开去。”这句话中用了哪几个动词?试仿照这句话的写法,通过几个动词写出景物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苏武牧羊
①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常常发生战争。有一年,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还亲自把一支旌(jīng)节交给他。苏武知道这旌节是代表国家的,就恭恭敬敬地接过来。
②苏武与随从们来到匈奴,完成了外交任务后准备回国。谁知,匈奴王突然翻了脸,硬说苏武参与匈奴内乱,要他认罪。苏武手握旌节,气愤地说:“我是代表国家的,宁死也不能受侮辱!”说着抽刀自尽,顿时鲜血直流,幸好被人救下。
③匈奴王觉得苏武是个有气节的好汉,很敬佩他,就派早已投降的汉使卫律去劝降。苏武不等卫律说完,怒目圆睁,手举旌节大声喝道:“卫律!你是汉人的儿子,汉朝的臣下,而今忘恩负义,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还有什么脸来和我说话!”骂得卫律无言以对,脸色一会儿通红,一会儿刷白,羞愧而去。
④为了使苏武屈服,勾奴王又生一计。一天,他召见苏武,指着一群羊冷笑说:“这群羊归你放牧。哪天生出小羊羔,就哪天放你回国。”说完派人把苏武押到千里之外的北海边去牧羊。苏武查点羊群,见全是公羊,但他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北海边野草遍地,没有人烟,唯一和苏武作伴的,就是那支旌节。苏武顽强地忍受着各种折磨。饿了,他就挖野菜、逮野兔充饥;渴了,他就捧一把雪止渴:冷了,他就和羊群依偎在一起取暖。苏武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却始终手持那支旌节,不论白天放羊,晚上睡觉总不离手。他经常仰望南飞的大雁,屈指计算日子,盼望有一天能举着旌节回到祖国。
⑤过了整整19年,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苏武出使的时候40岁,而这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他回到京城时,成千上万的人出来迎接。看到苏武含着热泪坐在车上,怀里紧紧地揣着那支脱光了毛的旌节,人们没有一个不感动,没有一个不落泪的。
【1】读每个自然段,把苏武的经历补写完整,每个方框内不超过10字。
【2】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苏武______。
【3】用三个词语评价苏武。
______ ______ ______
12、课内阅读。
所以,我愿意坐在自己的船里,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首先我会思考,想想故事中的人为何如此作为。然后我可能会想,作家为什么要写那个故事。以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这个故事,回过头来回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段,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另一部分,试图从中找到我以前忽视了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那个作者是什么样的,全凭他写书的方式去判断他……这①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是一处你随时乐意去就去的熟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②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1.选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属于( )。
A.列举内容的省略
B.语意未尽或话未说完
C.声音断断续续不连贯
D.话题转化或语意转折
2.选文中与课文的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标有①②的加点的字在文中各具体指代什么?
(1)“这”指 。
(2)“它”指 。
4.从文中找出和下面名言警句所表达的意思相近的语句摘抄在下面,并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本段文字选自课文《______》,作者是______。
【2】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生会让你想到哪一些人?请你选择一类人,用一段话把特点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学性阅读与鉴赏
一牙儿老月饼
①又是一年中秋到。走上街头,商铺里花花绿绿精美包装的月饼,丝毫引不起我半点馋欲。那种个大、馅硬、越嚼越香的家乡手工老月饼,着实令人念念不忘,那丝丝的甜香,仿佛又把我带回小时候中秋夜吃月饼。
②老月饼包装很简单,但做工却毫不含糊。一斤四个,足斤满两,上称一称,一个就是二两五。透着油色的淡黄草纸裹着月饼,上附一方红纸,印有“中秋月饼”,红纸外边是纸绳系着一个“十字”扣,这就是记忆中的“五仁”月饼。
③中秋节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老枣树下等待月亮出来。蛐蛐不停地鸣叫,我无心细听奶奶讲“吴刚嫦娥”的故事,一心盼着月亮快点出来。我们等啊等,月亮终于慢腾腾地爬上了树梢。
④母亲把藏在粮缸中的月饼拿了出来,抖开细细的纸绳,剥掉油乎乎的草纸,蜡黄幽香的老月饼露了出来。拿出切面刀在月饼上一番比画,按等份切开。依照家乡的风俗习惯,要先给已故的爷爷供奉一份。趁着父亲闭目祈祷,我像馋猫一样想叼上开溜,父亲察觉异样,黑着脸要揍我:“爷爷还没吃,你都抢着吃!”奶奶拦住打起圆场:“吃就吃了,先吃后供享,儿孙往上长。”
⑤我手捧着硬邦邦的月饼,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着,慢慢咀嚼着,让嘴巴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冰糖和果仁的香甜。
⑥慈爱的奶奶在门口喊住我,把她手里的一牙儿月饼掰一大块儿塞给我,自己只掐一点放连嘴里,凹陷的双腮一瘪一瘪地搅动着,只能靠牙床和舌尖品着月饼的幽香,惬意地享受着孙男娣女绕膝的欢笑。
⑦多少年过去了,奶奶和母亲相继离世,如今想起依然难以忘怀,年年中秋,总会想起那带有青红丝的老式月饼。
⑧也许,对老式月饼的怀念,不仅是怀念那种味道,更多的是其乐融融的那份亲情,那份渐行渐远的乡愁和如今衣食无忧的感动,这些都镌刻在我的生命里,氤氲荡漾在岁月的记忆中。
【1】下列是老月饼特点的一项是( )
A.包装精美
B.香甜软糯
C.做工含糊
D.足斤满两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自然段画线句子写明了现在商铺里的月饼引不起“我”馋欲是因为包装不好看。
B.第③自然段中“蛐蛐不停地鸣叫”如同催促一样,巧妙地写出“我”盼月出的急切。
C.第③自然段中“我”无心细听奶奶讲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不好听,“我”不愿意听。
D.第④自然段中“打起圆场”指奶奶调解“我”和爸爸的纠纷,不赞同我抢先吃月饼。
【3】下列对于文章题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牙儿老月饼”中的“一牙儿”是数量词,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可以删掉。
B.“一牙儿老月饼”中的“老”与“新”相对,仅指这种月饼的制作工艺很传统。
C.“一牙儿老月饼”指的是“我”儿时记忆中的五仁月饼,其味道令“我”难忘。
D.“一牙儿老月饼”中饱含了“我”对老月饼味道的怀念,对亲情、家乡的怀念。
【4】第③-⑥自然段分别回忆了童年中秋夜的四个场景,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一写。
场景一:____________ 场景二:____________
场景三:____________ 场景四:奶奶掰月饼给我
【5】请用“﹏﹏﹏”画出第⑥自然段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处细节,写写阅读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结尾有什么特点?请写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A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B ),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关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自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笑,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重谣智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我问:“朝哪里猜?”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在第1段中,将“慈祥”、“安详”两个词语分别填入下面括号内。
(A_______),(B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谜语。
【3】“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这句话中第一个“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第二个“长”的意思是__________。
【4】理解运用。
①本文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月亮,并以“月光启蒙”为题。短文中有一句原话对“月光启蒙”的含义做了具体解释,请你找出来后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月,容纳着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与幻想,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读这句诗时我们眼前浮现出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画面。
【5】句子赏析。
①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到浴室去洗脸,发现昨晚放在这儿的空盆竟盛满了水。这是怎么回事?“滴答,滴答……”的水声,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没有把水龙头关紧,水滴到盆里,时间长了,无数的小水滴就汇成了满满一盆水。
水,我想起了一件事:周总理小时候学习很努力,他的作文写得又快又好。每次作文,总是在其他同学刚写了一半时,他就早早交了卷,到阅览室看书去了。在一次作文课上,他像往常一样,又早早交了卷子去看书了。同学们忍不住问老师这是什么原因,老师没有回答,从他的书包里拿出一个本子交给同学们看。大家翻开本子,都吃了一惊。本子里每一页都工工整整地写满了字,是他写的读书笔记和摘抄下来的好词好句。同学们看了都赞不绝口地说,周恩来是个会学习的有心人。这时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知识在于积累。周恩来做得很好,我希望你们像他那样,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将来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知识在于积累”今天的这件事,使我对这句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能有小水滴的这种精神,那我们的知识不( )一定会更加丰富了吗?
【1】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和文中“一下子明白了”意思不一致的一项。( )
A.恍然大悟
B.茅塞顿开
C.心知肚明
D.豁然开朗
【3】形容“小水滴的精神”的成语有( )( )。
【4】在文中划线的句子括号内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5】找出对文中划线句子描述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一个反问句。
B.这句话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
C.这句话是希望我们要具有小水滴的精神。
D.这句话总结了全文。
【6】结合短文内容,给短文加一个题目,写在横线上。
17、阅读
母爱无声
文/李桂芳
母亲悄然将她叫出教室,欣喜地告诉她:“娃,妈在学校食堂里找到了一份勤杂工作,一个月五百块呢,最主要的是妈每天都能看到你了。”她不想让同学们笑话自己母亲干那么低贱的工作,于是说:“妈,那活儿苦,你另外找个活儿干吧。想我了,我会来看你。”“不,妈就在这儿,你不知道自从你到城里读高中,妈就天天夜里梦见你。”母亲固执中带点孩子气地说。
说不过母亲,她就脸色阴郁地进了教室,全然没顾及身后母亲那复杂的表情。那天到食堂打饭,虽然她故意去得很晚,可还是遇到了正在收捡碗筷的母亲。当母亲远远地向她投来关切而甜蜜的笑容时,她勉强地笑了,但那是担惊受怕的笑,她怕被同学看到。从那以后,她不再去母亲工作的一楼食堂打饭了。
一天,班里的一个女生带给她一包东西,说是她的家里人托一楼食堂的一个女工转交的。她听了,急忙打开看,里面都是她最爱吃的东西,还有一张字条,上面是母亲歪歪扭扭的字迹:娃,妈不会打扰你的,你就安心念书,好好保重身体。你也别来看妈,妈忙,也顾不上跟你聊。
看了那字条,她的泪一下子滚落下来,为自己的虚荣,更为母亲那深沉的爱。可看望母亲的念头还是被虚荣心强烈地压制着。
一天,当她在二楼食堂那个熟悉的窗口打饭的时候,那个打饭的阿姨边递给她饭盒边悄声对她说:“这是你妈妈给你的信。”她疑惑地接过信展开来:娃,看到这封信时,妈已经找到了新的工作,就在城里的一处建筑工地上。活儿不算苦,钱还比这儿挣得多。以后要是工地上休假,妈就穿得体体面面地来看你。
她默默地流了好久的泪。
两周后,母亲果然穿着新衣服来看她了。可她看出来了,那衣服是最便宜的劣质货。她不自然地摩挲着母亲的衣服,突然,她在母亲的衣兜里摸到了一张字条。母亲慌乱地来抢夺时,她已经看到那是一张母亲签给工头的领条,上面清楚地写着那月的工钱400元。她的泪禁不住滚落下来。母亲抬手为她抹泪,那手的粗糙生生地刺痛了她的皮肤,还有她的心。
泪就在那一刻重新汹涌起来,为了爱,为了那份无声的母爱。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固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摩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讲母亲为了满足女儿的虚荣心,工作的地点从___更换到了____,体现了_________。
【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对母亲的____和______(人物描写的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
(2)读划波浪线的句子,说一说为什么“那手的粗糙生生地刺痛了她的皮肤,还有她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多次写到作者流泪,请简要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训练。根据要求完成练习。
队长急了:“首长,您别去了。这盘菜您一定要吃下去,要不,您会后悔的。”将军一愣,不明白队长说的什么意思。
队长想了想,对将军说:“您等一下。”然后跑了出去。过了一会儿,他又跑了回来,指着窗外:“首长,您看。”
将军顺着队长指的方向看去——
那一片油布已经翻开,露出了一大块菜地,那绿油油的一片,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
将军一阵沉吟,凝视着那片绿色。
【1】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_的将军。
【2】品读画线句子,从战士们把菜地拼成中国地图,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课外阅读
雪山上的“小太阳”
夹金山山峦起伏,白雪皑皑。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翻卷咆哮,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凛冽的空气中,雪山似乎也在颤栗。前进的队伍有些迟缓了。寒冷、饥饿、因海拔高而稀薄的空气侵袭着这支坚强的革命队伍,已经有很多同志在这片让神灵都敬畏的土地上永远闭上了眼睛。
突然,风雪中传来一阵充满活力的歌声:
夹金山高又高,坚持一下胜利了!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
歌声穿透风雪,驱散了寒冷与疲惫,给前进中的队伍带来阵阵暖意。大家抬头望去,山坡上一个小小的红色的身影跳着、唱着,挥舞着手里的快板,快乐的身影像一团跳动的火焰。“我们的小太阳又升起来了!”战士们笑了。这名唱歌的女战士是红军队伍里的小卫生员,谁也不知道她的名字。小姑娘年龄不大,本领却不小,把行进中的故事编成歌谣鼓舞着大家前进,成了大家的“开心果”。翻雪山时,小姑娘身体单薄,同行的大姐怕她冻坏,把身上穿的一件红毛衣送给了她。她高兴极了,穿着这件长及膝盖的大毛衣在队伍里跑前跑后,在山坡上唱着跳着,红艳艳的颜色在雪地里分外耀眼,大家就开玩笑地叫她“小太阳”。
队伍接近山顶了,空气越来越稀薄,连呼吸都困难。很多同志因为疲惫和饥饿坐在了雪地上,这一坐,便成了冰雪的雕像。红毛衣也抵挡不住寒冷的侵小五语文第5页共6页袭,“小太阳”的脚步也开始迟缓踉跄起来。突然,她停了下来,路边坐着一个身上受伤、缠满绷带的战士,把头埋进臂弯里像在打瞌(kē)睡。在这里,停顿就意味着死亡。“小太阳”拼命地摇着他,战士只是含糊不清地说:“冷,冷……”
队伍依然缓缓地前进着。有人突然发现,队伍里不见了那个快乐的红色身影。干部休养连的战士们到处寻找,在半山坡的雪地里,看到这个年少的卫生员静静地躺在山坡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气息。她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军衣,小小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在担架上,战士们找到了那件红艳艳的大毛衣,它穿在一个受伤的战士身上。伤兵流着泪回忆说,困乏时坐在雪地里,只觉得有人在拼命地拖着他,对了,还听见了歌声,他说,很熟的歌:翻过雪山是晴天,嘿!太阳暖和和,战士笑呵呵……所有人都沉默了。伤兵脱下红毛衣,郑重地铺在雪地上。它像女战士快乐的微笑,舒展在茫茫雪地中。仰首望去,峰顶已经微现阳光,太阳红彤彤,照在皑皑白雪之上,映出一道道金色的光芒。
穿过岁月的悠远,那许许多多美丽的壮烈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曾经有一个爱唱歌的小女孩,快乐地行走在这支波澜壮阔的队伍里,她唱过最响亮的歌谣,让疲惫的战士仰望天空,看到太阳;她跳过最动人的舞蹈,让受伤的老兵忘记伤痛,欣然而笑;她曾为一件普通的红毛衣欣喜不已、视若珍宝,在最危险的时候她又把自己最珍爱的东西,连同生的希望和力量,让给了自己的战友。
她还只是个孩子。那一年,她15岁。
【1】认真读文,雪山上的“小太阳”指的是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看到“小太阳”牺牲后,所有人都沉默了。此时此刻,大家心情是怎样的?大家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几次写到小姑娘的歌声?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把你的理解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改成反问句)
(2)沙地里种着西瓜。(扩句)
(3)冬天的北京,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修改病句)
(4)写一句你知道的鲁迅的名言。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调换词语顺序,使句子意思发生变化)
21、按要求完成句子。
1.母亲不识字。 母亲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2.她哭得伤心极了,流了很多眼泪。(改成夸张句)
3.克隆技术展示前景。(扩句)
4.那份纯洁无私的爱我怎么会忘记呢? (改为陈述句)
5.少先队员不该向困难低头。(改成反问句)
22、改为转述句。
西门豹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写作。
一双粗糙的手,满头白发的她,为了你做了那么多。她从没抱怨过,也从没后悔过,她感觉养育了你,这一辈子都终生无憾了。
请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语言流畅,描写生动自然,表达真实情感,不可抄袭,套作。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