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牧场之国》一文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展现了荷兰牧场的诗情画意。
B.学习《跳水》时,要推测船长是怎么想的,才能知道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C.《手指》生动地刻画了五个鲜明的手指形象,令读者联想到生活中类似的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之情。
D.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是楷书四大家之一,《颜勤礼碑》是其代表作之一。
2、给加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拧成(níng nǐng) 宰羊(zǎi zhǎi)
吭气(kàng kēng) 瞌睡(kē kè)
岔道(chà cà) 缴枪(jī jiǎo)
3、白娘子为救被自己吓死的许仙,到( )盗仙草。
A.雷峰塔 B.金山寺 C.净慈寺 D.昆仑山
4、贾岛反复推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世______名 金碧____________ ______衣______食
内______外______ ____________为命 ______心______力
6、照样子写四字词语。
(1)虎背熊腰(含人体器官)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干干净净(AABB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胸有成竹(含有植物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抬头挺胸(含有动词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7、用“心”组词填空。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要有(_____),做事要有(_____),学习要有(_____),与人交往要有(_____),对困难的人要有(_____),向他们奉献自己的(_____)。
8、照样子,写词语。
1.例:大大落落(AAB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例:双宿双飞 (ABAC)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例:白蓉蓉(AB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例:彼此彼此(ABAB)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阅读理解。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 )它这样机灵,( )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1】结合短文,给加点的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在( )里打√。
锐利:①感觉灵敏( ) ②锐气( ) ③骤、急。( )
清脆:①容易断、容易碎( )②说话痛快( )③声音清爽( )
【2】给短文中第三自然段加上合适的关联词。
【3】短文抓住了翠鸟羽毛的颜色进行描写,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写出了羽毛颜色的鲜艳。
【4】第三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是对翠鸟的________(静态/动态)描写,写一写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
【5】读第第五自然段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开心阅读。
粽子的外形很特别,既(jì jí)不是方的,又不是圆的。
你能说出它包含着几个顶角、几条棱、几个平面、几个三角形吗? 粽子的色彩也很诱人, 它用翠绿的粽叶包裹着。
煮熟( shú shóu) 以后,颜色变深了,剥(bāo bō) 开墨绿的粽叶,只见洁白如玉的米团里嵌着几颗深红油亮的玛瑙枣。
红、 白、 绿三色互相映(yìng yìn) 衬, 显得十分艳丽动人。
粽子的味道更是美极了,咬一口馅子,甜而不腻,黏儿爽口。
它( ) 是开胃的美食, ( ) 是营养丰富的滋补佳品。
(1) 用“‖” 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音节。
(2) 从短文中找出四个描写颜色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括号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4) 把“我十分喜欢吃粽子。” 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带着问题来读书。
(1)课文最后两段,犹如一幅画。你认为用哪一个词作为这幅“画”的标题最能点出这幅画的含义( )。
A.依赖 B.信赖 C.诚信
(2)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珍珠鸟一家三口与“我”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变化过程。
12、阅读答题。
学 诗
萧 红
祖母死了,我就跟祖父学诗。因为祖父的屋子空着,我就闹着一定要睡在祖父那屋。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念了一阵,念困了再睡去。
祖父教我的有《千家诗》,并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祖父说:“少小离家老大回……”我也说:“少小离家老大回……”
都是些什么字,什么意思,我不知道,只觉得念起来那声音很好听,所以很高兴地跟着喊。我喊的声音,比祖父的声音更大。
我一念起诗来,我家的五间房都可以听见,祖父怕我喊坏了喉咙,常常警告着我说:“房盖被你抬走了。”听了这笑话,我略微笑了一会儿工夫,过不了多久,就又喊起来了。
夜里也是照样地喊,母亲吓唬我,说再喊她要打我。祖父也说:“没有你这样念诗的,你这不叫念诗,你这叫乱叫。”
但我觉得这乱叫的习惯不能改,若不让我叫,我念它干什么、每当祖父教我一首新诗,一开头我若听了不好听,我就说:“不学这个。”祖父于是就换一个,换一个不好,我还是不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一首诗,我很喜欢,我一念到第二句,“处处闻啼鸟”那“处处”两字,我就高兴起来了。觉得这首诗,实在是好,真好听,“处处”该多好听。
还有一首我更喜欢的:“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又为明月送将来。”就这“几度呼童扫不开”,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就念成西沥忽通扫不开。每当客人来了,祖父总是呼我念诗的,我就总喜念这一首。那客人不知听懂了与否,只是点头说好。
【1】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祖父对小孙女的喜爱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搭石(节选)
①家乡有一句“紧走搭石慢过桥”的俗语。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块,踩上去难免会活动,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们走搭石不能抢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后边的人没处落脚,就会掉进水里。每当上工( )下工( )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 )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嗒嗒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chuò cuò),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②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kài gài)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俯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俗语”的“俗”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__________。“俗”字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A.风俗。B.大众化的,普遍流行的。C.庸俗。文中“俗语”的“俗”应选________(填序号),文段中有一句俗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在课内外一定还积累了一些俗语吧,请写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①自然段中的“( )”填上合适的标点。
【3】请用“√”选出文中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4】认真阅读第②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理所当然的事”是指_______________,从“理所当然”这个词你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
在英国有位孤独的老人,( )无儿无女,( )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住。因此,老人(宣告 宣布 宣传)出售他漂亮的住宅。
( )这是栋有名的住宅,( )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的底价是8万英镑,但是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而且价钱还在不断(高升 提升 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状况不好,他是不会卖掉这栋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面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但是它的底价是8万英镑。”老人淡淡地说:而且现在它已经升到10万英镑了。青年并不沮丧,他(诚恳 诚实 诚意)地说:“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站起来,挥手示意人们安静下来:“朋友们,这栋住宅的新主人已经产生了,就是这个小伙子!”
青年以 赢得了这栋住宅的购买权,梦想成真。
【1】请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用“ ”画出文中括号里最准确的词语。
【4】联系上下文,根据文中画线句子回答:此时此刻,老人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横线上写上合适的话。
【6】你想对这位青年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
鲸(片段)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它们在海洋里游的时候,张着大嘴,把许多小鱼小虾连同海水一齐吸进嘴里,然后闭上嘴,把海水从须板中间滤(lù lǜ )出来,把小鱼小虾吞进肚子里,一顿就可以吃两千多公斤。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它们遇到大鱼和海兽,就凶猛地扑上去,用锋利的牙齿咬住,很快就吃掉。有一种号称(chēng chèn)“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jiē jié)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把它吃光。
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这也说明它不属于鱼类。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喷出来的气形成一股水柱,就像花园里的喷泉一样;等肺里吸足了气,再潜(qiǎn qián)入水中。鲸隔一定的时间必须呼吸一次。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有经验的人根据水柱的形状,就可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凶猛( ) 锋利( ) 垂直( ) 浮出( )
【3】文中划“ ”的句子是__________句。
【4】文中划“ ”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5】这两个片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鲸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有经验的人如何根据水柱的形状来判断鲸的种类和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判断。
①鲸是海洋里最大的鱼。 ( )
②须鲸只吃虾和小鱼。 ( )
③号称“海中之王”的鲸叫虎鲸。 ( )
④鲸的鼻孔长在脑袋顶上,吸气的时候浮出海面。 ( )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孟姜女哭长城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孟姜女。她心灵手巧,聪明伶俐。有一天,她救了个叫范喜良的人,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他们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忽然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君,茶不思,饭不想,忧伤不已。
转眼冬天来了,大雪纷纷,孟姜女想到丈夫修长城, ,无衣御寒,便日夜赶着缝制棉衣,边做边唱起了自编的小曲:“月儿弯穷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筑长城,哪怕万里迢迢路,送御寒衣是浓情。”
一夜之间,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一路上 ,风餐露宿,不知饥渴,不知劳累,昼夜不停地往前赶,这一日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
可长城下民夫数以万计,到哪里去找呢?她连人便打听,好心的民夫告诉她,范喜良早就劳累致死,被埋在长城里筑墙了。孟姜女一听, ,便求好心的民夫引路来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长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愤交加:想自己千里寻夫送寒衣,历尽千难万险,到头来连丈夫的尸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断柔肠?愈想愈悲,便向着长城昼夜痛哭,不饮不食,如啼血杜鹃。这一突感天动地,白云为之停步,百鸟为之噤声。直哭了十天十夜,忽听轰隆隆一阵山响,一时间 ,飞沙走石,长城崩倒了八百里,这才露出范喜良的尸骨。
【1】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的横线上。
跋山涉水 心如刀绞 地动山摇 天寒地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 ”的句子是个比喻句,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__。
【4】文中哪个场景最令你感动?请用“ ”画出,再写写自己的体会: 。
【5】你觉得孟姜女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检阅台。
【1】小红下午2点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赛前不宜吃得太饱,不宜吃难消化的食物,她中午吃什么比较合适?( )
A.猪肉、面包、牛肉
B.香蕉、牛肉、鸡蛋
C.芋头、猪肉、豆浆
D.苹果、牛奶、面包
【2】小明在睡前有吃东西的习惯,从消化时间看,吃什么比较合适?( )
A.香蕉
B.牛奶 C.牛肉 D.猪油煎鸡蛋
【3】小华偏食,爱吃肥肉、香蕉,请你给他提些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雪天捉麻雀》,完成习题。
雪天捉麻雀
久盼的雪花终于飘落下来。
我异常兴奋,走出暖屋,在飞雪中漫步,领略那种“皎洁随处满,流乱逐风回”的境界,顿觉心旷神怡。忽儿,几只麻雀叫着从头顶掠过,令我触景生情,忆起儿时雪后捉麻雀的往事。
捉麻雀的方法很简单,在场上扫一块圆桌大小的空地,用一根短而直的木棍支起竹筛或柳条筐的一边,下面撒上一点秕谷,木棍下端系上一条长绳,牵扯在手上远远地躲在一旁静等猎物上钩。待饥饿难耐的麻雀进入筐下,将绳子猛一拉,捕猎便成功了。如此,半天下来竟能捉到二三十只麻雀。回到家里,缠着父亲给宰杀一下,再让母亲给炖一炖,便是一顿美味佳肴。只要雪融化不完,6岁的我就天天捉麻雀,也天天可以解一顿馋。因而,我不盼过年,却渴盼下雪。雪天捉麻雀成了我的一大乐事。
父母对我捉麻雀的举动,是积极支持的。这倒不单单是为了让我解馋,主要是二老认为麻雀是害鸟,净吃粮食,惹人嫌。后来上了学,才从课本上和老师的讲解中,知道父母说麻雀是害鸟的话不确切。麻雀具有两面性,平时主食谷类,但生殖季节多食昆虫,并以之哺喂雏雀。对麻雀加以保护,有益于人类。对此道理,我鹦鹉学舌般向父母述说一遍,父母才恍然大悟。打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捉杀过麻雀,尽己所能保护麻雀。
一年初冬的傍晚,我发现一只羽毛未丰的小麻雀从房檐下掉到草垛上,急忙跑过去捉进屋里,并找来纸箱和棉絮,为它做了一个暖融融的窝。每天都要掰着它的嘴,一点一点地喂食。一晃春天到了,小麻雀也长大了。我双手捧着它走出屋门,轻轻地向上一抛,响响自语:“飞吧,飞吧! ”小麻雀一展双翅,向空中飞去。谁知,它飞了没多远,又掉头飞了回来,仿佛在说:“我不能离开你!”看着这只可人的小麻雀,我内心涌起一股恋情。难怪人们送给它家雀的小名,原来它很恋家,生生死死不离故乡。
从此,我更精心地喂养它。下学回家的路上,逮上几只蚂蚱,捉上几条小虫。我还用小锅熬出黏糊糊、香喷喷的小米汤,一勺勺地喂它喝。日复一日的伺守中,我和小麻雀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却不知,在深秋的一天夜里,小麻雀突然患病了。头无力地耷拉着,眼睛微微闭合,浑身颤抖,尽管我使尽浑身解数,也未能救活它。我抚摩着小麻雀的尸体,眼泪扑簌簌成串滚下。我求父亲做了一个小木盒,里面铺上一层棉絮,把小麻雀放在麻雀上面又盖了一块黑布。我一手托着木盒,一手擒着铁锹,来到村北一片树林里,深深地挖了一个坑,将小麻雀葬于其中,并默默地说:“安息吧,我的小精灵!”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捉麻雀养麻雀的往事,怎么也忘却不了。我想,人们都应该以雪一样纯净的童心,对待万物,对待人类自己!(选自《散文百家》,2017年第11期)
【1】父母支持“我”捉麻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A.让“我”解馋
B.认为麻雀是害鸟
C.麻雀营养丰富
D.学习捉麻雀
【2】“对此道理,我鹦鹉学舌般向父母讲述一遍,父母才恍然大悟。”中的“此道理”在文中指什么?( )
A.捉杀麻雀
B.保护麻雀,有益人类
C.麻雀是害鸟
D.麻雀具有两面性
【3】“从此,我更精心地喂养它。”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喂养过程中,我和小麻雀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B.说明“我”以前认真喂养麻雀,现在更加认真。
C.看着这只可人的小麻雀,我嘴馋了。
D.我要尽己所能保护麻雀。
【4】下列捉麻雀的顺序,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扫空地——支竹筛——撒秕谷——系长绳——等猎物——拉绳子
B.扫空地——撒秕谷——支竹筛——系长绳——等猎物——拉绳子
C.扫空地——支竹筛——撒秕谷——等猎物——系长绳——拉绳子
D.支竹筛——扫空地——撒秕谷——系长绳——等猎物——拉绳子
【5】“我异常兴奋,走出暖屋……顿觉心旷神怡。”作者写这段话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文章题目是“雪天捉麻雀",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养麻雀的内容,离题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认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竹炭包说明书
(产品特点)竹炭能有效净化空气,防腐除臭,调节湿度,同时还有释放负离子和远红外线,屏蔽电磁波的功能,是家居生活必备之选。
(使用方法)拆开外包装,将本品置于汽车、居室、柜子、冰箱等处。每个独立空间(1平方米以内)用一个200克竹炭包。
(处理方法)①本产品无须洗涤,使用1~2个月后,放在阳光下晾晒两个小时,即可恢复原有功能。②一般开封使用一年时间的竹炭包最好处理掉,这样更健康。处理可以是烧掉或是回收到垃圾站,还可以埋入泥土,改善土壤活性。
【1】根据该说明书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管多大的空间,只要放上一个竹炭包就可以防腐除臭。(______)
(2)用一两个月后的竹炭包清洗晒干后仍可以防腐除臭。(______)
(3)废弃的竹炭包既可以当垃圾回收,也可以埋入土壤改善土壤活性。(______)
【2】本说明书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该竹炭包。
20、按要求改写句子。
1.难道小燕子不想飞到埃及吗?(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上的明星越来越多。(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说:”让我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根据提示写句子。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给句子改变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不能忘记。(改为反问句)
跟我学: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要注意两点:①把句子改为相反的意思,即把肯定句改为否定句,把否定句改为肯定句。②要把最后的“。”改为“?”,并加上“难道……吗”“怎么……呢”等表示反问的词语。
2.理解句子,并仿写。
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1)这句话把“ ”比作“ ”。
(2)用加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23、作文:
习作:从 中得到的启示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
2、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注意表达好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