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咸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1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3题,共 15分)
  • 1、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不恰当的一项是( )

    写作文,________要别出心裁,________要写出真情实感。

    A.既……又……

    B.不仅……而且……

    C.因为……所以……

    D.不但……而且……

  • 2、下列加点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漆黑的夜里,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起舞

    B.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C.自习课上,老师又教了我们一种做题思路,重蹈覆辙地将这道题做了一遍。

    D.那些古今中外的小说使我读得如痴如醉

  • 3、下列字中隶书字体的“车”字是(       

    A.

    B.

    C.

二、填空题 (共5题,共 25分)
  • 4、将句中画线部分换成一个词语。

    1.我们要努力学习,按道理应当这样   _____

    2.在战争年代,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随处可见。   _____

  • 5、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填空。

    ①付荆请罪       ②完壁归赵       ③饮水思原

    ④安居乐( )       ⑤囫囵吞( )       ⑥内忧外( )

    ⑦弄巧成拙       ⑧栩栩如生       ⑨小心翼翼

    (1)找出第一排词语中的错字并改正。

    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词语①和②出自于《______》这篇课文,选自_____(代)______(作者)的《______》。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

    (3)俗语“偷鸡不成蚀把米”可以用成语来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词语⑧构词方式写一个词语__________

    (5)仿照词语⑨构词方式写一个词语__________

    (6)看到成语④,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这样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看拼音写词语。

    shì yí   ài mù   píng héng   zhào jí   guàn jū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yǐn bì   jié hūn   diàn táng   miǎn qiǎng   zhào yà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7、文史知识填空。

    (1)红军长征从____________月到____________月,历经______省。

    (1)开国大典于__________________日在______举行。

    (3)《______》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______写的《______》中的两句。

  • 8、积累运用

    1.尹东上课时很不认真,他总是觉得自己还小,以后再学也来得及。老师决定用岳飞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导他。

    2.林杰的《乞巧》一诗中描写乞巧节盛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王师北定中原日,________

    4.吃饭时,王杰把米饭撒了一地。爸爸见了,教育他说:“一粥一饭,______________。”

    5.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共11题,共 55分)
  • 9、阅读理解。

    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节选)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本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作简或牍。把竹子或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成者皮条串编起来,叫作“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________________品种多,______________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凡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的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起,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中说的正式的书籍是指( )。

    A. 具有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竹片或木片。

    B. 写有文字的

    C. 用绳子或皮条等串编起来的

    2在选文第三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3选文第四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理想中的书是什么样子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不超过6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

    生命的一部分

    书,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每天都离不开书。每天必看书。

    有一回出差,路上竟把手提包丢了,到了下榻的招待所,懊丧得不行,手提包里的钞票及一些生活用品(固然 仍然)可惜﹐最可惜的是带出来的一本心爱的书。我每次出差总要带上一本或几本最提神的书,出差时也同在家里一样,躺到床上后必然要读书,我不能想象,自己可以上床后不读书便安然入睡。但那一晚真够狼狈,临时去借书又不可能,躺在床上后,百无聊lài lǎn),浑身不自在。忽然,我眼光扫到了屋中书桌上的台历,啊,那不也可权且当作一本书吗?于是,我兴奋地跳下床,抓过了那一摞台历。那是一份《中外历史知识台历》,真棒!于是我津津有味地翻阅起来,那一个夜晚就此免去了空虚和寂寞﹐我像往常一样读了书。

    不可一日无书。古人早就倡导过抓紧榻上、厕上,马上的时间读书。仔细想来,马背上何等颠bǒ bō),古人却仍要抽空读书,我们今天的条件无论如何总要比马背上好,怎能(荒凉 荒戚)时间,整天不读一行书呢?

    自然,读书要力求读好书,读讲真理的书,传授知识的书,陶冶性灵的书,赏心悦目的书。但世上的书多如繁星,也很难说我们遇到的书都那么有价值,那么美妙,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经过几代读者考验,即经过时间老人筛选,成为名著、经典的书,要作为重点读。时下热门的书,可以拿来翻阅,但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如果觉得确实好,则细读,倘若(虚有其名 名副其实),粗读可矣。有一些偶然遭逢的书,无妨翻翻,发现某本书是“瞎糊弄”“骗钱货”,也不失为一种收获﹐因为可以悟出一些关于社会构成状况与人生面临抉择态势的道理。绝大多数读过一定数量好书的人自然而然地排拒那坏书的影响。

    当书构成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以后,我们的灵魂必将变得充实而丰富,我们的眼睛必将变得明亮而深zuì suì),我们的行为也必将变得理智而富于创造性。

    爱书吧,从你识字以后,书应是你不可离异的终身伴侣!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津津有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心悦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掉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或词语。

    【3】“生命的一部分”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 ,从中你体会到了__________ ,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读书经验给了我们许多阅读启示,试着梳理出其中的两条①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

    【4】找出和最后一段相互照应的句子,并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带给你怎样的启示?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一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课外阅读。

    分一些蚊子进来

    那年的夏天很热,蚊虫猖獗(chāng   jué)。从遥远的外地赶回家,我在父母的卧室里铺了一张凉席,打算像小时候一样,听着父亲的鼾声入睡。

    在浓得化不开的亲情中,我们聊到深夜。后来,母亲说睡吧,剩下的话明天再说,便用蒲扇驱赶蚊虫,放下他们床上的蚊帐。我也倒头而睡,心里满是回到家时的自由和舒坦。

    原以为这一觉足可高枕无忧:我的脚边点了一盘蚊香;不远处还有一台开着的电风扇。不料,半夜还是被蚊子叮得发毛,半梦半醒之间,脸上、身上被叮咬得受不住。

    灯忽然亮了。我迷迷糊糊看见母亲从床上爬起来,动作很轻地擦开蚊帐,用两端的帐钩挂起来,恢复了白天的样子。

    正纳闷时,听见父亲用疲倦而又有些恼怒的声音问:“你这是干什么?”“你没听见蚊子正咬儿子吗?”母亲压低声儿,语调里竟有几分兴奋,“咱们把帐子打开,分一些蚊子进来,儿子就可以少受些罪。”

    蚊子在那一刻后,仿佛都被母亲“迎”进了帐中,而我的睡意,也仿佛被温水泡了一下,打了个激灵。”分一些蚊子进来。”反复咀嚼这句话,双目仿佛因被强光所刺而发疼。不一会儿,左眼的泪流到右眼,右眼的泪砸在枕头上,我在心里叫着“妈妈”。

    “分一些蚊子进来。”一句平平淡淡的话,却满载着够我受用一生的慈母情。不但是蚊子,一个慈爱的母亲随时准备与儿子分担风霜、屈辱、挫折和不幸、世界上,一切债务都可以还清,除了我们欠母亲的情。

    【1】这篇短文主要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原以为这一觉足可高枕无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纳闷时,听见父亲用疲倦而又有些恼怒的声音问:“你这是干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为什么会认为这一觉足可高枕无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文中划线的句子,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母亲的动作描写,刻画了母亲__________的心理,表现了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场景(或者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课外阅读.

    我的父亲丰子恺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jǐng  jìng)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xì jì)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走的,经过了解,才知道倒走能够掌握航船的动向,可以随时通知其他的纤夫改变纤法。他便按观察所得画了这幅背纤图。

    1快速快速阅读短文,记录下所用时间,并说说那你从中悟出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为短文中的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读音。

    3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1)恍然大悟:_____________

    (2)不以为然:_____________

    4短文中插入杜处士的故事作用有______(多选)

    A.增强了文章趣味性,吸引读者

    B.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C.使文章故事情节曲折,行文波澜起伏。

    D.突出“要画好,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这一中心。

    5概括短文中记述的三件事,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6读完短文,你认为丰子恺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

  • 13、阅读理解。

    森林中的“环保卫士”

    ①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就会被残留物所充塞,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②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靠吃死去树木的组织为生。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③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细菌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合作用。

    ④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真菌的菌丝分泌的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⑤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上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就是这些不起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1】森林中的“环保卫士”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们为“环保卫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森林中的“环保卫士”分工协作,形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请把工作链缺失的环节补充完整。

    蚯蚓在土壤中吸取植物碎叶→白蚁在森林中啃食死去的树木→____________→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软化后的枯枝落叶,形成碎粒→____________→真菌的菌丝分泌的酶和酸,消化、分解残留物。

    【3】文章第②段画“______”的句子中“大多数”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森林中的“环保卫士”通过一条完整的工作链,维持着森林的生态平衡。作为一名小学生,你觉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呢?请举例说明。(至少写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品读语段,体会作者的读书收获。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无味的《荡寇志》。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己!

    【1】作者把“读万卷书”说成是“唯一的消遣”表明了(            

    A.作者喜欢读书

    B.作者的业余爱好很少

    【2】作者读书的收获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3】冰心认为好书的标准有(                 )(多选)

    A.故事耐人寻味,情节精彩,不烦琐

    B.所描写的人物形象生动、个性鲜明

    C.描写朦胧,词句华丽,注重情感抒发

    D.感情真挚,质朴浅显,使人心动神移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是相辅相成的,都会有所收获。( )

    ②《封神榜》《荡寇志》这两本书没有一点儿可取的价值,因此没有可读性。( )

    ③读了选文,我知道蕴含着真情实感的文章更能打动人,因此我们在习作时,可以写身边的真实事情,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

    【5】“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

    【6】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①作者用俗语简单、明晰地写出了读书时__________的重要性。

    ②像“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样的俗语我还知道:_______________

  •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按浏览顺序,第36自然段分别介绍了(   )、(   )、(   )、( )和动物的乐园。

     

  • 16、课外阅读。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了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1)沁人心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驰名中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多选)

    A.对比     B.排比     C.拟人     D.比喻

    【3】填空。

    (1)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_____;现在,我们又品尝到甘醇晶莹的____。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_____之情。

    (2)短文第3~5自然段是按_____顺序来叙述的。

    (3)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括号里的句子属于____(静态 动态)描写。

    【4】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阅读。

    鸽子

    邻居朱伯伯养了四只鸽子。这四只鸽子全身长着灰色的羽毛,中间还夹杂着几簇雪白的羽毛。它们还长着金黄的小嘴,红红的小脚,漂亮极了。它们那亮得像宝石似的小眼睛总是警惕地看着四周,好像时刻在提防谁来侵犯它们似的。

    它们的“卧室”很讲究,是个两层楼房,上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和下层住着的两只鸽子好像不认识似的。有一次,我把上层的一只放到下层,把下层的一只放到上层。嗬,这下可热闹了,鸽子们打起来了!你用嘴啄我的身子,我用翅膀打你的头。结果,你啄我打,两败俱伤。我只得把它们各自送回自己的家里。

    两对鸽子渐渐长大了,两只母鸽都生蛋了。不久,小鸽子孵出来了。它们长着细细的羽毛,长长的嘴,活像一只只小鸭子。我觉得挺有意思,就伸手去摸。谁知还没碰到小鸽子,我的手就被母鸽子用力啄了一口,鲜血流了出来。朱伯伯看到了,对我说:“母鸽子最爱自己的孩子,就像妈妈爱你一样。你伸手去摸小鸽子,母鸽子以为你要伤害小鸽子,所以就啄了你。”我听了点点头。

    啊,小鸽子,你们真有意思!

    【1】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精彩语段我来品(10分)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向主席台

    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副主席 各位委员就位 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1)给第2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2分)

    (2)文中“投”的意思是________;“投票”中的“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投入战斗”中“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投篮”中“投”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这战斗的声音”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为什么说“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看这情形这情形指的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从这情形可以看出秦王________

    2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的原因是___________;他又提出要举行隆重的典礼的原因是_________。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__________

    3“____”的句子写的是蔺相如的言行,对他这样做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秦王不讲理在先,而如今璧在蔺相如手中。

    B.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C.一个字,把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体现得淋漓尽致。

    D.他想璧碎了,秦王就得不到这块璧了。

四、句型转换 (共3题,共 15分)
  • 20、按要求写句子。

    (1)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句子的表达特点,照样子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注意句中加点部分,写一写自己关于时间过得缓慢的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的句子,感受景物描写的动、静之美,再选择一种情景,写一写。

    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放学后的校园             雷雨前的情景             夏天的小河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到病处并修改病句。

    江苏省将在沿江8市20所中小学试点开办京剧课。除此以外,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

    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很重。(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缩写句子。

    ①北京西郊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_______________

    ②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 (共1题,共 5分)
  • 23、习作。

    选择你喜欢的一本书,或针对其中感兴趣的故事情节,或针对其中喜欢的人物形象,或针对其中让你深受启发的一个道理,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1)题目自拟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表达真情实感;

    (3)做到格式正确,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15
题数 2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现代文阅读
四、句型转换
五、书面表达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